APP下载

浅析19世纪末英国农业大萧条爆发的原因

2015-09-10孙学美

人民论坛 2015年17期

孙学美

【摘要】19世纪末的英国“农业大萧条”,主要因素包括该时期严重反常的持续性旱涝天气,以及英国谷物法的废除和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同时,英国国内农业比较价值的下跌,促使大量农业或乡村地区的人口转移至非农产业或城镇地区,给农场主们的生产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由此,进一步加剧了该时期农业的萧条程度。

【关键词】农业大萧条 英国史 农业史

【中图分类号】K561.44 【文献标识码】A19世纪末的英国为什么会爆发“农业大萧条”?时至今日,就我国目前的学术研究而论,并未有人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答。为此,笔者欲就该问题做一尝试性的探讨,不当之处,还望同仁多多批评指正。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理解该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首先,农业是极容易受到气候影响的产业,因此,有必要关注当时的气候状况;其次,为了获得一个较为客观准确的认识,有必要将其放置到当时英国特定的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总体框架之下进行考察。由此而论,该次农业危机的爆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现详述如下。

严重反常的持续性旱涝天气

自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遭遇了极为严重的恶劣天气,使英国的农业严重歉收。例如,1879年英国政府关于谷物产出的年度统计报告显示,在该年里,就当时所调查的全部地区而论,没有一个关于小麦产出的统计数据是超过往年的平均水平的,而大麦仅有两例,豌豆有6例,只有燕麦并非普遍的歉收。①不仅如此,谷物质量也不达标,里奇蒙委员会的调查指出,许多农场主只能将其所产的谷物用作喂养牲畜的饲料,他们能用以出售的谷物很少。②此外,畜牧业也同样遭遇了严重的困难。例如,1880年,牧草生长季时逢上春旱,而收割季时又赶上雨季,结果导致畜牧农场主们的牲口因饲料短缺而体重不足,牲畜的质量很差。③当时整个英国的农业形势,正如牛津郡的约翰·卡尔菲特(John Calvertt)所描述的:“这个国家目前正处于我们所知道的最坏的时节,恶劣气候摧毁了英国的农场主们和农业。”④也正是基于上述一系列的类似史实,该委员会于其1882年的调查报告中呈现出的结论为,“所有我们调查的证据显示,该次萧条主要是由一系列的恶劣天气影响引致的结果。”⑤

综上所述,恶劣天气是引致该次农业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以农业生产为生的农场主来说,恶劣天气是他们最为抱怨的事,因为持续几年的恶劣天气会使他们颗粒无收,无法蓄养任何牲畜,导致没有任何收成可言。若仅以恶劣天气而论,当气候转好后萧条将会很快过去,当时许多人的看法也同样如此。例如,在1880年初夏气候开始转好时,有人称“农业前景将会转好……农业困难将会过去,最终的‘好时节’将会到来”。⑥然而,当时英国的农业形势并没有像这些人所预料的那样去发展,因为恶劣天气并非导致该次农业萧条的唯一原因。

在当时的英国农业生产部门中,除了遭遇恶劣天气影响之外,农产品的价格也存在一个大幅下滑的趋势。在1873~1894年间,英国农产品的价格普遍下降了约1/3,但有些农产品价格的下滑幅度要远高于该水平。⑦罗伯特·吉芬(Robert Giffen)曾就该时期林肯郡的谷物价格的变动状况做了估算,他指出,该郡1894年时的谷物价格与1874年时相比,降低了约66.46%。根据其他一些农场账目所做的统计显示,在1873~1894年间,英国谷物类农产品,如小麦、大麦、燕麦的价格分别下降了74.4%、72%和50.3%。而在1874~1891年间,肉类和奶制品的产值则分别下降了约23.47%和33%。⑧

基于诸多上述同类史实,1897年英国皇室农业大萧条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得出结论称,该次农业大萧条主要是由农产品价格的严重下跌引起的。⑨但农产品价格的严重下跌,作为一个直观的因素,其隐含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还需要我们仔细地探究。根据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农产品产量降低之时,其价格会有相应的上调,由此,农民可从其价格的上涨之中弥补部分的损失。但在该次农业萧条期间,在英国的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下跌之时,其价格不仅没有上涨,反而降低了很多。为什么呢?若我们把分析的视角投向世界市场之时,将不难窥见导致这一“反常”的真实原因,一切还要从谷物法的废除和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说起。

《谷物法》的废除与自由贸易政策

谷物法的废除,直接导致了大量外国农产品涌入英国的农产品市场。例如,就小麦的进口比重而论,在谷物法废除前夕,小麦的进口量约为英格兰和威尔士总小麦消费量的7%~8%,但在谷物法废除后不久就上升至1/5,至19世纪50年代时上涨至1/4,60年代时上升至40%。就其数量而论,在19世纪40年代上半期时,小麦的进口量略小于0.5百万吨,而后半期时则略高于0.5百万吨,19世纪50年代时上升至约0.8百万吨。⑩自60年代开始,进口谷物更是进一步地侵蚀英国的国内农产品市场。例如,谷物的平均进口量,在60年代时达到1.5百万吨,70年代时为2或2.5百万吨,80年代时为3百万吨。虽然谷物进口量的数量和比重不断上涨,但该时期人口的迅速扩张所导致的巨大的需求量,还要远远超过英国国内农产品的最大产出量。客观地讲,至1870年前后,英国的谷物进口量还仅为其消费量的1/4,肉类的14%。

然而,谷物法的废除作为自由贸易政策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它与自由贸易政策一起,保证了英国与世界的农产品市场的一体化,使英国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开始受到国际国内两个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动的影响。基于此,沃迪(J. R. Wordie)认为,19世纪50、60年代时采用的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农业高度易受外国竞争的影响,因而是促成19世纪末农业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确,谷物法的废除和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逐渐打破了英国农产品价值规律作用的封闭的国内市场空间。

在当时英国所处的国际自由贸易市场环境下,在英国国内农产品产量下跌之时,世界范围内的农产品供应量却源源不断地增加。该时期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古印度、澳大利亚、北美等地区,加之汽船等先进的运输工具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使得大量外国廉价的农产品大规模地涌入英国的国内农产品市场,充盈了其农产品供应量不足的状况,从而抑制了英国农产品的价格因国内恶劣天气、动物瘟疫等的影响可能产生的上涨之势。

有资料显示,至19世纪70年代晚期,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开始严重充斥于英国的国内市场。例如,就小麦而论,在1850年时约有1/4的小麦供给量是自外国进口的,至1873~1875年时其比重达到了50%,至1879年时小麦的进口量达到了59.5百万英担,至1894年时小麦和面粉的进口量更是高达100百万英担,几乎是谷物法废除当年的11倍。这些进口虽然弥补了英国的小麦产量的不足,但也使得英国的小麦无法因其国内的歉收而通过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获得相应的补偿,显然影响了英国国内小麦原有的价格波动规律。詹姆斯·凯尔德爵士(Sir James Caird)所提供的一个数据证明了这一事实:他先就1853、1855、1859、1860和1861年的萧条时期小麦的产出状况做了统计,指出在这五年里,小麦的平均产量为24蒲式耳每英亩,其价格为61先令6便士;随后,他又选取了1873、1875、1876、1877、1879年时的数据进行比照,指出,在该相同年限的萧条时期内,小麦的平均产量为19蒲式耳每英亩,价格为49先令10便士。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第二个萧条期,平均每英亩的小麦产量不仅比前一时期下降了5蒲式耳,与此同时,其价格还下降了11先令3便士。

总之,谷物法的废除和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促使英国在遭遇19世纪末的农业歉收之时,英国农产品的价格因世界范围内价格规律作用的影响,在外国农产品低廉的价格竞争刺激下,不升反降,其萧条程度更是因此而加重。论述至此,还仅是就农业部门自身的发展状况而论的。若将其置于包括非农产业在内的英国整体国民经济的框架之下,又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呢?是否当时英国的非农产业乃至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样对该次萧条产生了影响呢?答案是肯定,也唯有将其置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下,才能更好地认识该次农业危机爆发的真实原因。就此而论,当时英国国内农业比较价值的下降,是导致该次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农业比较价值下降

笔者在此仅以农业比较价值,借指农业相比于其他行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重等方面的价值而论。该时期,英国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以及它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重都不断地下滑。据统计,在18世纪中期时,英国约有60%或70%的人口是直接或间接与土地有关的。但至1856年时,英国农业(包括林业、渔业)部门中的劳动力和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至29.6%和19.1%,至1871年时进一步下降至15%和14%,至1937年时其比重更是下降至5.3%和5.7%。该时期是英国的社会形态发生急剧转变的时期,由一个乡村社会日渐转为一个城市社会。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扩张,日渐增多的工厂、车间、煤矿等诸多相比于农业或乡村地区更容易获得收入的途径,不免会诱使大量农业工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城镇地区或进入其他行业之中,从而造成农业和乡村地区人口日渐萎缩。例如,1861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约为12,696,520和7,369,704,至1871年时分别上升为14,929,283和7,782,983,显然,英国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要比乡村人口快的多,且已经远远超过乡村人口的比重。

英国农业人口的大幅锐减,也是该时期一个不争的事实。且这种趋势在19世纪末的农业大萧条时期更为显著,对当时租佃农场主们的经营乃至农业的发展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人称,在当时的形势下,“对农场主最大的威胁不是外国的竞争或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而是很难找到足够的劳动力以满足耕种农场的需要。”该时期一份关于英国农业人口锐减的调查报告显示,在1881年时英国农业工人的数量约为983,919,至1891年时下降为866,543,而1901年时更是跌至689,292,在1881~1891年和1891~1901年分别减少了11,376和177,251个人。不止如此,当时农业工人的工资还存在一个持续上升的趋势。威尔逊·福克斯(Wilson Fox)在皇室统计协会上宣读的一份农业工人工资状况的报告中指出,农业工人平均每周的工资在1871~1881年间增加了11.8%,在1881~1891年间增加了1.3%。此外,该时期农业工人的反抗性和政治意识也显著增强。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农业工人获得了更多的经济自由,与其租佃农场主的关系开始逐渐转为一种纯“金钱关系”,而19世纪70年代末的农业大萧条的爆发,又使得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农业工人的反抗性增多,与此同时,该时期农业工人的政治意识也显著增强,农业工人联合会的成立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总之,在该时期农业工人数量急剧减少、工资水平不断升高,反抗性不断增强和政治意识不断觉醒的形势下,租佃农场主们很难获得合适的、足够的劳动力以满足农场的生产需要,由此不免进一步加剧了该时期农业萧条的程度。

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19世纪70年代末英国的农业大萧条,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就显而易见的、直接的影响因素而论,该时期严重的持续性旱涝天气是其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它造成了该时期英国国内农产品产量的大幅锐减。此外,与以往农产品产量下降时其价格会有相应地上涨的趋势不同,在该次农业萧条期间,英国农产品的价格还出现了大幅下滑的现象。深究之,将会发现,该“反常”是由19世纪中期时英国谷物法的废除和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所导致的英国国内农产品市场与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一体化形势所造成的,因而,该因素是造成该时期农业大萧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就当时英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形势而论,还存在着一个农业比较价值下跌的问题,该因素引致的大量劳动力由农业或乡村地区转移至其他非农产业或城镇地区的实际,使当时英国的农业工人的总体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人数不仅大幅锐减,与此同时,其工资水平也大幅上升,且其反抗性和政治意识也不断增强,由此,给租佃农场主们的农场生产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不免进一步加剧了该时期农业萧条的程度。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⑨W.D.Handcock, 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1874-1914. Vol.7, London: Eyre & Spottiswoode Ltd, 1977, p199, p209, p201.

②③⑤⑥Jonathan Brown, Agriculture in England: a survey of farming, 1870-1947,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7, p4, p4, p1, p6.

④E. J. T. Collins, 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 volume, VII, 1850-1914(part I),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53.

⑦P. J. Perry, British Agriculture 1875-1914,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 Co. TLD, 1973, p170.

⑧Fancis Allston Channing, The truth about agricultural depression, London, Longmans, 1897, p54-8.

⑩M. E. Turner, J. V. Beckett, B. Afton, Agriculture rent in England 1690-191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245-6, p248.

Richard Perren, Agriculture in depression, 1870-191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3.

J. R. Wordie, Agriculture and politics in England, 1815-1939,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2000, p26.

Jonathan Brown, Agriculture in England: a survey of farming, 1870-1947, p9-10; G. E. Mingay, The transformation of Britain 1830-1939, London, Boston and Henley: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6, p111.

G. E. Ming, Land and society in England 1750-1980,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94, p1.

R. C. O. Mathews, C. H. Feinstein, J. C. Oldling-Smee,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856-1973,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222; G. E. Mingay, The transformation of Britain 1830-1939, p46; M. E. Turner, J. V. Beckett, B. Afton, Agriculture rent in England 1690-1914, p250.

G. E. Mingay, The transformation of Britain 1830-1939, London, Boston and Henley: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6,preface: xi.

P. Anderson Graham, The rural exodus: the problem of the village and the town, London: Methuen & Co., 1892, p3.

The Rt. Hon. G. Shaw Lefever, M. P., Agrarian tenure, London: Cassell & Company Ltd, 1893, p80.

Report on the decline in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of Great Britain, London: Darling & Son, Ltd, 1906, p115, p10.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