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摩文化对当代彝族人信仰的影响

2015-09-10潘兴德

人民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彝族少数民族

潘兴德

【摘要】毕摩文化是彝族人民的传统宗教文化,主要是由毕摩们所创造和传承的。文章对毕摩及其毕摩文化的起源,彝族毕摩文化的变迁、传承与保护,彝族传统宗教文化与当代宗教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协调,以及毕摩宗教对当代彝人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传统宗教文化对当代凉山州少数民族的信仰影响。

【关键词】传统宗教 少数民族 彝族 毕摩文化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传统宗教与儒家思想一起,组成了支撑国民精神的信仰体系,使人们苦中作乐,进退有度,稳定了社会发展,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发展。要保持各民族团结、友好、平等,就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信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凉山州位于四川盆地南端,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的历史发展状态是以山地为主,由于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凉山州偏远县区的彝族还处于封闭的状态,并且保留了完整的过去的社会风俗和风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彝族文化状态,这一文化历史状态的保留和延续对于我国史学界以及对当地毕摩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毕摩及毕摩文化的起源

毕摩文化是介于原始宗教和体系宗教之间的一种宗教信仰方式。毕摩文化的创建和发展历程久远,最原始的毕摩文化仅仅是彝族人的一种原始的祷告仪式,后来因受到神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彝族人统治者的需要演变为彝族自身的宗教文化,发展到今天,毕摩文化已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代表着彝族人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知识文化、传统习俗等各个方面,目前的表现形式是以神学仪式和传承经书为载体的。

“毕摩”是在彝族传统文化初期产生的,是彝语音译,有“诵经的智者”的意思,是彝族社会民间宗教活动中采用念诵经文的形式调节人与鬼神关系的宗教职业者,是衔接彝族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以及时代文化的衔接者;亦是作为彝族宗教文化传播的组织者、主持者和执行者;社会上通常称他们为祭司①。据彝文典籍和老毕摩们的口述,毕摩起源于天和地,天上有木毕史楚作毕,他作毕时,用金银来插神枝,麂獐来作牺牲,野鸡作供品,天鹅来作仆。也就是说,木毕史楚作毕时不以家畜家禽来作牺牲的。后来地下的体毕乍穆在地上作毕时认为:应该用牛和羊作牺牲,猪和鸡作供品,用鸡骨来作仆,用杉柳树插枝,不然,父辈能办到,子辈不能办得到。从此以后,作毕的方法按照体毕乍穆的建议来作了(木毕史楚和体毕乍穆是天地之间的两位大毕摩)。从两位大毕摩接下来就是人世间开始作毕延续至今。

民族和文化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在社会演变过程中创造了文化,同时也创造了多个民族,由一个群体在自身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创造了共同的文化习性,并且在发展中最终融合进自己民族的灵魂思想,从而形成了饱含自身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毕摩文化是由彝族人民和毕摩们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以法具、经书和仪式为主体,以鬼神信仰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牺牲用物为媒介,以诵经和祭祀方式为手段,同时包涵了彝族的宗教、哲学、风俗礼制、天文历法、历史地理、伦理道德、医药等文化的一种宗教文化。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基石和核心,其内容经天纬地、万象包罗,覆盖了彝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彝族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梳理着彝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心理流向。

少数民族文化冲突和文化协调

文化冲突和文化协调是每个少数民族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过程。彝族核心的宗教内容就是毕摩文化。毕摩文化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类型的文化存在,在整个毕摩文化中,宗教信仰自然就占据了核心位置,而在毕摩文化的代代传承过程中宗教信仰文化也保留的最完善,它对整个毕摩文化起着思想引导、概括核心以及发展走向的指引作用,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行为。而从少数民族文化冲突和文化协调上看,毕摩文化在影响着彝族文化的同时,毕摩文化也在为彝族发展所影响着,可以说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文化发展形势,构成了文化系统复杂的演变历程②。

彝族传统毕摩文化与道教和佛教之间的冲突与调适,是当代多神的民族本土宗教与一神的佛教之间交流与会话的相互对应表现。而在调整整个少数民族文化的协调与作用方面,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也是无法完全独立发展的,必定要受到外界的一定影响,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融合过程,而宗教信仰文化又在这种融合中孕育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文化上的交接与更替,传承与被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在文化冲突中相互作用成长,在文化协调的过程中也能相互借鉴优秀文化传统,再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过去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最终凸显的是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特色,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下来的原因。

彝族毕摩文化的变迁与传承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的发展重视,彝族少数民族当地政府以及彝族民众通过自身的努力建设,形成了彝族聚居区传统文化的保护热潮,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但是,在对彝族聚居区地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涌进了现代化文化,随着现代化潮流的涌入,给彝族传统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为毕摩文化的合理保护增加了困难的砝码。

从毕摩文化的发展状态看新时期的毕摩文化。随着凉山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彝族毕摩文化正经历着文化变迁和文化调适,如今凉山州的毕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代化背景下,对毕摩文化的发展变迁也产生了影响,导致毕摩在职能功能、传承方式、文化素质、社会地位、数量规模等方面有明显变化。毕摩文化的变迁脱离了产生、存在和发展基础,从神秘性、精神性、治病性、实用性、多样多变性向大众化、规范化、产业化、表演化和被遗产化变迁③。这种多样性的变化发展到今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呈现:

首先,从新时代毕摩文化的发展变化上来看,过去彝族人邀请毕摩的环节很多,不但要亲自去家里面请,还要讲究日期和时间点,而现今想要请毕摩就方便多了,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毕摩作为业务较为繁忙的群体,必定需要带着手机,随着现代化文化的涌入传播彝族人也开始与时代接轨,要请毕摩直接打电话约定好时间具体请求就可以了,同时毕摩们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时间状况综合问清想要做仪式家庭的具体地理位置,还有需要带的道具等等以便提前安排。

其次,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进步,较过去而言邀请毕摩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能大大地节约资源,而这种情况直接推进了毕摩走向市场化的发展,接连不断的生意使得毕摩的主要经济来源不再是靠农业收入,新的时代毕摩已经变成了一种职业化象征。在现在社会,随着彝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毕摩文化也逐渐市场化了,毕摩们也开始专门做起了“毕摩生意”。

毕摩文化的传承现状。凉山州彝族的毕摩能够在彝族在文化传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源于彝族人对毕摩的信仰,这也与毕摩自身的森严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现:一是热爱神职,忠于职守。二是平等对待每个邀请,不嫌贫爱富。三是遵守毕摩约定,诚实守信。四是尊重同行,相互学习。五是举止端庄,行为纯正。六是吃苦耐劳。七是不贪钱财。虽然毕摩文化要求非常严格,但还是存在一些毕摩不遵守道德规范,甚至“违规”现象。彝族毕摩的传承方式有些类似于封建社会的帝王传承制度—嫡长子世袭制。毕摩在传承寻找接班人时并不对外传承,而且只传男不传女,所培养的接班人都是自己的儿子,作为一种世袭制的传承方式,在教学方法上也非常严格。成为一个毕摩要学习的很多,要学习诵读经文、学习做法事、钻研毕摩经典书籍,必须要到其能够独立主持各种仪式时才能合格,当然这类主要是指非世袭的毕摩。世袭的毕摩传承不受年龄和学识上的绝对限制,四五岁的幼儿以及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都可以传承。

毕摩文化的保护措施。毕摩经书是毕摩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由毕摩们代代口耳相传手抄而成的,是毕摩做仪式活动必需的工具④。毕摩文化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综合性的传统民族文化,不仅包含着宗教信仰文化,还包含着彝族人多年来自身发展的科学技术经验成果以及历史文化记录。因此,为了能够完整地保护传统毕摩文化:一是国家应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深入广泛地对目前保存的毕摩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对毕摩口传经文、毕摩仪式程序、毕摩医药技术、民间“作毕”风俗、插枝布法等,收集和整理传统毕摩文化,并通过多种传媒方式进行有效传播。

二是建立毕摩文化的有效传承机制。毕摩文化传承人要做好文字记载,如果只是简单的口耳相传,多年后毕摩文化就会发生扭曲甚至消失。应当结合国家政策的鼓励加之当地政府的支持给予毕摩人以一定的经济扶持,并且以其有效传承毕摩文化为前提条件,促使其主动开展对毕摩文化的有效保护,并且将毕摩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毕摩人应当积极主动配合有关专家及科研人员将自身所掌握的有关毕摩文化的知识与技能记录成纸质材料或电子材料。

三是积极对彝族人民开展毕摩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不但对当代彝民族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对当代彝族学生进行本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彝族人民是毕摩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核心力量,要加大彝族人自身对毕摩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毕摩宗教对当代彝人的影响

彝族毕摩宗教对当代彝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宗教领域,已经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毕摩文化因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具有个体性和特殊性,从而,促使当代彝人形成多元的信仰体系。在现代社会中,彝族传统宗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和改变,但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还是有保留下来的,它们深深地根植于每个彝族人的心底,不是其他文化主流在短期内的冲击就可以改变的。因此,在对待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上面应以增强保护意识为主,不行大幅度的干涉,那样反而会起到一定的反效果。应当在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系统探讨传统宗教对当代彝族人民心理影响,加深对少数民族毕摩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少数民族人群心理素质⑤。

当代彝族人民的毕摩宗教文化。在西部大开发的新时期,当代彝族人民以发展毕摩文化旅游为契机,重视塑造传统宗教文化,舍弃糟粕、取其精华,传承毕摩文化的进取精神,寻求毕摩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宗教与现代信仰的协调发展,沿着现代化的轨迹前行。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彝人对彝族传统宗教文化的认识、情感、行为和心理需求方面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凉山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发展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突出,教育、文化、卫生及交通建设等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差。因此,在彝族落后的农村很多彝人的生活还是按照传统宗教方式进行。部分城镇社区也沿承着传统宗教仪式,可见当代部分彝族人民的心理、生活习惯上还保留着传统的古老的毕摩文化。

毕摩文化对当代凉山彝族人群信仰的影响。我们通过走访调查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各县当代彝族人民的宗教文化信仰,结果发现当今的毕摩变化很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当代彝族家庭与外界都保持着较好的联系,从不同角度融入到外界的大环境中,分享着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信息。如用于丧葬仪式的《招魂经》中加入了“手机”、“汽车”、“电视”等现代科技产物名词,而添补的原因是当代毕摩想让逝者在阴间也能如在世时一样享受打手机、开轿车和看电视的乐趣。二是邀请毕摩的人家,几乎都不选择忙碌的生活时间,也不举行消费几天几夜的奢侈的大型仪式,通常举行一些简单的小型仪式。确实是多数彝族人认为必须做的大型仪式,会根据他们所赋予的意义是否有效来决定,而且仪式中并非去做每个繁琐仪式环节。三是如果彝族人民认为可以采用其他宗教文化方式代替毕摩仪式,当代彝族人民会放弃对传统宗教毕摩文化仪式的依赖。这是彝族人民进步的心理文化基础。比如:现代彝人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压力、不顺、焦虑、疾病、苦痛、灾难等事情时,已经转变为从现代科学中寻求支持和帮助。四是一些彝族乡镇以彝族民俗风情作为旅游平台吸引海内外游客,旅游者不但能够欣赏到彝族歌舞、尝到彝族的美味食物,还能够观赏毕摩仪式活动,从而使当代彝族传统宗教文化仪式呈现文化娱乐性、交往性的特点。例如,冕宁县以红军长征纪念馆、宗教圣地灵山寺、卫星发射基地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旅游景点,开发了旅游平台来改善当代彝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应对少数民族本土宗教文化给予支持和保护,像凉山州地方政府应给彝族民众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普及毕摩文化知识。要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鼓励年轻一代的彝族人学习毕摩文化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既能普遍提高彝族人民的传统宗教文化素质,还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摩文化专长和技能人才。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进行大力支持,在凉山州大力发展毕摩文化旅游也是毕摩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凉山州彝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必须把旅游开发与毕摩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彝族文化旅游产业,这不但使当代彝族人树立了正确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增强了对本民族宗教文化的认同感,而且提高了毕摩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自觉性。

(作者为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ZWH1425)

【注释】

①曾流,曾国良,王芳:“毕摩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以盐源县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6期。

②易莉:“毕摩文化对凉山彝族地区社会基础的影响”,《中华文化》,2012第5期。

③毛燕:“凉山彝区毕摩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以美姑县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④刘瑶瑶:“四川小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兰台世界》,2012年第12期。

⑤王进:“宗教场域论:一种民族宗教研究的新范式—以彝族毕摩教为例”,《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责编/张晓

猜你喜欢

彝族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从“达体舞”浅谈彝族舞蹈时代发展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少数民族的服装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定义的新思考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