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越南本土化的早期探索
2015-09-10蒋晓俊
蒋晓俊
【摘要】胡志明是马列主义越南本土化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在越南民族解放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他为马列主义越南本土化的早期探索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形成胡志明思想,可谓马列主义越南化的最初典范。其中,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乃其思想之精髓,党建思想作为红线贯穿其发展当中。
【关键词】胡志明 马列主义越南本土化 胡志明思想
【中图分类号】K333 【文献标识码】A胡志明是越南共产党的创建者、越南民主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马列主义越南化早期探索、实践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胡志明思想是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关于越南民族解放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系统观点和思想。本文依据胡志明的著述以及越南革命实践和历史经验来阐释胡志明思想的发展进程、以及其精髓和红线。
胡志明思想:马列主义越南化之最初典范
20世纪前后,由于法国殖民主义者的殖民地开发,越南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出现和成长提供了土壤,由此形成的工人阶级也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阶级基础。与此同时,国内维新派领导的民族运动遭到镇压,国内民族运动渴求新的指路针。就当时国际形势而言,“十月革命的雷声唤起越南的爱国人士转向苏联,吸取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和法国共产党进行的革命斗争,并开始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传播到越南。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伟大的十月革命斗争经验的火炬照亮了越南革命的道路。”①由此,越南开始了马列主义越南本土化的历史进程,相继进入了胡志明思想的产生期、形成期和发展期等阶段。
1930年2月3日,胡志明在香港主持越南共产主义组织的统一会议,会上成立了统一的越南共产党。他在会上提出的《简要政纲》和会后发表的《印度支那共产党成立号召书》为越南的民族解放提出了一条明确的革命路线,也成为了胡志明思想的雏形。
胡志明领导越南共产党和越南人民对法国殖民主义者和日本法西斯进行了长期斗争,胡志明思想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历经考验。随着1941年一届八中全会上的革命路线调整和1945年“八月革命”的胜利,胡志明思想得到越共党内普遍认同,标志着胡志明思想的基本形成。1945年越南建国以后,胡志明思想不但在抗法、抗美的民族独立战争中继续统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英勇奋战,而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进入了新的发展期。
在1991年6月的越共七大上,越南共产党正式提出“胡志明思想”,把“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作为思想的根基和行动的指南”②写进自己的纲领和章程。2001年4月的越共九大正式确定胡志明思想的内涵是“关于越南革命的基本问题、关于从人民民族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面而深刻的观点,是继承和吸收,并在越南的具体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成果,同时是越南民族的精华和时代的智慧结晶,它的目的是为了民族解放、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建设一个和平、统一、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的越南。”③在2011年越共十一大的文件中更为详尽地指出胡志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人类解放的思想;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民族力量与时代的力量相结合;人民的力量,民族团结的力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建设属于人民、人民作主、为人民的国家;全民国防,建设人民武装力量;发展经济和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祌生活;革命的道德:勤俭廉正,大公无私;为革命的事业培养接班人;建设纯洁、强大的党,干部、党员既是领导,也是真正忠诚于人民的公仆。”④
可见,胡志明思想有着一套较为系统的政治理念,把马列主义与越南的具体条件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越南革命战略和策略,取得民族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在结合越南国情的基础上对马列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是马列主义越南本土化的最初典范。
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胡志明思想之精髓
胡志明在谙熟越南传统文化和世界人类文明的基础上,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始终结合越南和世界的革命实践,形成、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思想,胡志明思想的精髓是把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如何运用国内外因素取得民族殖民地革命运动的胜利,如何处理好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成为胡志明在早期探索马克思主义越南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
第一,鼓舞国内斗志争取国际支持,创新列宁提出的民族殖民地革命运动的重大理论。胡志明最初接触马列主义是读到列宁发表在1920年7月的法国《人道报》上的《关于殖民地和民族问题的论纲》。正如他所说:“列宁的提纲使我(胡志明)非常感动、振奋、豁然开朗和充满信心!我高兴得热泪盈眶,独自坐在屋里,但却像对广大群众讲话一样大声嚷起来:‘被奴役的苦难的同胞们!这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是我们解放的道路!’”⑤在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自我解放”理论、列宁建党学说和共产国际的影响下,胡志明认识了殖民地民族革命的重要性,认为以自己的力量解放自己,不能把民族解放的希望寄托于西方宗主国。他鼓舞和动员越南人民要勇于反抗殖民统治,指出“根据列宁的意见,西欧革命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同被奴役的各个殖民地国家的反对帝国主义、争取解放的运动紧密地联系起来”⑥,相信越南人民完全可以主动站起来,以自己的力量解放自己的民族。
在列宁的殖民地民族解放理论指导下,胡志明不但认识到殖民地无产阶级自身的革命潜力,而且利用其自身共产国际成员的身份和各种机会,督促共产国际和宗主国的无产阶级关注殖民地问题。1920年12月,胡志明以法国社会党党员的资格参加图尔大会,呼吁法国“社会党必须为支持被压迫的殖民地人民进行切实的活动”⑦。在1924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胡志明在发言中强调共产国际对殖民地解放运动的责任,呼吁共产国际“加强宣传工作和在已有共产国际支部的殖民地国家的当地人中发展党员”⑧。可见,在早期的越南革命准备阶段,胡志明不断积极争取共产国际、宗主国的无产阶级等外界进步力量关注殖民地问题、推进殖民地解放运动。
胡志明将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创见及殖民地解放理论运用于指导越南革命,突出强调殖民地民族革命的重要性,并在革命实践中取得了成功。不夸张的说,这是胡志明对马克思主义越南化早期探索的重要贡献。
第二,创造性地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寻求一条符合越南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是次要矛盾。越南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于越南的农村公社和“公田制”的长期存在,它们始于越南封建时代,直到1945年胡志明领导的“八月革命”取得胜利,这些制度才被废除。越南封建统治时期,土地所有形式除了国家和私人所有,另一种即是公田制。公田制的残余,使得农民有田可耕,不至于流离失所,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另一方面,村社共同体以家长制的形式来维持,其阶级关系通常隐藏在家长关系之下,阶级矛盾被掩盖起来。虽然越南农民深受双重压迫,但他们的反抗意识薄弱,这是因为依靠“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的家长关系来维持的村社制度,“冲淡了阶级意识,削弱农民和封建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精神的作用”⑨。相对于其他封建社会,越南的社会阶级矛盾不那么尖锐。但是,同一时期的民族矛盾特别突出,越南的阶级矛盾常转化为民族矛盾。列宁在取得十月革命胜利时就指出东方大多民族“面临着全世界共产党人所没有遇到过的一个任务”,就是“必须以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⑩胡志明深受列宁上述观点的影响,他在1925年6月创建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之时,就明确了此组织的重要特点之一即:坚持民族解放高于阶级斗争。
胡志明有别于潘佩珠、潘周桢等越南民族解放运动领袖,他所领导的越南共产党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和解放民族,除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之外,别无他途。可惜的是,因受到共产国际“六大”左倾路线的影响,特别是在1930年春的“宜安苏维埃运动”失败之后,印度支那共产党的政策转而将社会革命置于民族革命之上,并且疏忽了打倒帝国主义这一首要任务。经过印度支那共产党一届六中、七中全会的反思,直到1941年5月由胡志明亲自主持一届八中全会,全党的革命路线重新回到“民族革命高于阶级斗争”的正确方向,强调了民族解放的口号,成立了越南独立同盟阵线。一届八中全会所做的战略、策略大调整,将民族解放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八月革命的胜利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是胡志明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越南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在探索马列主义越南本土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党建思想:贯穿胡志明思想之红线
胡志明从一个充满热情的爱国者转变为越南最早的共产主义者,并且作为越南共产党的缔造者和培育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与越南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适合越南国情的建党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党建学说。胡志明关于党和党的建设思想,是贯彻这一体系形成和发展全过程的一条红线。
第一,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越南革命。在党的领导问题上,胡志明早在《革命之路》中指出,要实现越南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的目标,“最适合越南革命的主义,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要取得彻底的革命成功,首先要有革命的党,取得领导地位,并在群众承认党的政策正确和党的领导能力的基础上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在越南革命历史进程中,胡志明一直强调越南劳动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是无产阶级政党。他在1951年2月的越南劳动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重申:“越南劳动党必须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越南人民的英明、坚决、忠诚的领导者,以便团结全民和领导民族抗战至完全胜利,实现新民主。”实践证明,自从有了无产阶级性质政党的正确领导,有了明确的革命路线,越南民族解放革命才取得胜利,掌握全国的政权,社会主义革命迈向成功。
第二,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与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相统一的思想建设。从思想上建党,历来是胡志明的一贯主张,“党要稳固就要有一种主义作为主心骨,每一位党员都要理解这种主义,都要信仰这种主义。……如今各种演说泛滥,但最真实、最可靠、最革命的主义是列宁主义。”胡志明深刻地认识到马列主义是党的思想基础,以其教育武装党,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确保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另一方面,胡志明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非常出色的一位革命家。他在培育越南共产党成长中,不但帮助越南工人阶级认识到民族责任,而且将国际共运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他指出:“我们党也清楚地认识到,不能把我们现在的和将来的活动限制在纯粹民族的框子里,这些活动和进步世界的共同斗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组织建设。胡志明把民主集中制视为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特别强调民主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强调集体领导是民主,个人负责是集中,集体领导、个人负责就是民主集中,要坚持把握这一制度并创造性地运用到党建工作中。在党内如果没有民主集中制,就不能实现党的正确领导,所以,在党内要实行广泛的民主,“要真正地扩大民主,从而使所有党员都能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集体领导保证了民主的实现,在他领导下的越南共产党注重发扬民主,坚持民主集体制,不存在个人专权的现象,也绝少出现党内派系斗争。
第四,坚持以团结为目的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建设。胡志明将在党的生活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甚至将其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来认识。在他看来,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的发展规律,其目的包括增强党的团结,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要想紧密团结就必须老实地自我批评,诚恳地批评同志与周围的人,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实现更为团结。在其遗嘱中他都不忘叮嘱道:“在党内实行广泛的民主,经常开展自我批评与批评,是巩固和增进党的团结与统一的最好办法。要有互相爱护的同志情谊。”
胡志明思想不仅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创立者们的基本思想,而且符合越南的革命实践、革命规律,符合越南民族千年来的最迫切、最基本的愿望和要求。胡志明探索马列主义越南本土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正确认识本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创新的基本前提;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取得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胜利的关键因素;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桂林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T002401003457)
【注释】
①《胡志明选集》(第3卷),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63年,第246页,第124页。
②越南共产党:《改革时期越共大会文件》,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10年,第384页。
③Đảng Cộng sản Việt Nam:Văn kiện Đại hội đại biểu toàn quốc lần thứ Ⅸ(《越南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Hà Nội,Nxb Chính trị quốc gia,2001年,第28页。
④越南共产党:“越共十一大文件”,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11年,第46页。
⑤Hồ Chí Minh: Toàn tập(t.10)(《胡志明全集》(第10卷)),Hà Nội,Nxb Chính trị quốc gia,1995年,第127页,第118页。
⑥⑦⑧《胡志明选集》(第1卷),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62,第44页,第2页,第48~49页。
⑨阮鸿峰:《越南村社》,昆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第143页。
⑩《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
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研究会编:《越南共产党历史》,河内:真理出版社,1981,第339页。
Hồ Chí Minh: Toàn tập(t.2)(《胡志明全集》(第2卷)),Hà Nội,Nxb Chính trị quốc gia,1995年,第268页,第268页。
《胡志明选集》(第2卷),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62年,第179页。
李家忠:《胡志明传奇的一生》,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269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