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规律与路径浅议

2015-09-10聂晓敏

人民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养成教育医学生

聂晓敏

【摘要】作为一门具有很强专业性特征的学科,医学在培养本行业人才的职业精神方面有着自身所独有的规律和路径。医学生在职业精神养成的过程中,需要把握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相统一、专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等基本规律,通过个性化教学、参与式体验、示范性带动、日常化熏陶、实践型养成等基本路径,把从事医学行业所需要的职业精神真正继承好、培养好、发扬好。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精神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医学生职业精神界定

概念的提出。对医学生职业精神进行界定,前提是要对职业精神概念的来源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理解。首先从来源上看,职业精神是一个新生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词义解释。对职业精神的解释,目前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来自于百度百科: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其次从内容上看,职业精神与一些既有概念具有类似或交叉关系,属于类生型概念。相关的概念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操守等,这些概念的共同特点是都属于新文化运动之后的“舶来品”,很难考证出现的先后顺序,也很难用排他性的方法准确定义各自的外延。职业精神与这些概念之间可以解释成并列关系,也可以解释成包含和交叉关系,甚至可以解释成覆盖和替代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大家并没有对这些概念作出过较为准确的区分,更多采用的是模糊处理的办法。比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使用中基本上可以相互替换,但实质上二者之间又存在本质区别。表现在职业精神偏重主观层面,强调思想意识上的自我约束,主观色彩较强;职业道德则偏重客观层面,强调来自社会环境的监督和约束,规则感较强。虽然存在这样的区别,却并不影响人们的日常使用,因此也没有很强烈的进行准确定义的需求。

总体来看,职业精神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化大分工的不断细化而派生出的新概念,其功能主要是对已经固化下来的各类职业进行精神层面的指导和规范。由于涉及到的职业类型比较广泛,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很难从宏观层面对所有的职业精神进行归纳总结,而只能对其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概括。具体到某一职业,则需要结合职业的内容特点和实践需求等进行阐述。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职业精神应该是人基于职业活动而产生的对同类从业人员具有广泛约束功能的基础性价值。这是各类职业精神的核心要求,一切的解释都不应脱离这个基本范畴。

内涵的界定。长期以来,“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始终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高度概括,这两方面的要求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从职业精神养成的路径看,高尚的医德是根本的前提和基础,精湛的医术是具体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但二者之间并不只是单向发生作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没有高尚的医德,就不能把专业化的技术更好地应用在患者身上,也会因为缺乏原动力而失去继续进步的可能。另一方面,精湛的医术也是高尚医德的直接承载,不能做到治病救人,就无从体现医德的价值。古往今来,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医学大家们无一不在强调德能相辅、德技双馨的终极追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当今时代对医学职业精神有了更加精确的定位。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①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确定为“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这些内容基本能够划分成两大类别。一是职业道德,如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等;二是专业知识和能力,如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两个类别的有机结合,就是前文所述“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职业精神内核。

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基本规律

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是在意识层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为“三个统一”,即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相统一、专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

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相统一。“认知”是指要对职业精神有准确到位的认识,“实践”是指要把职业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职业行为中去,这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做到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相统一,就是既要对职业精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把握,又要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成为一切职业行为的根本准则。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把对职业精神的认知简单等同于对业务知识的认知,把认知的水平简单界定为对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在对医学生职业精神进行考察时,要更多地立足于实践考察,通过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精神来进行评判;要更多地立足于毕业后考察,从医学生离开学校参加工作之后,在没有毕业压力的背景下的具体表现来进行评判。

专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离不开专业技术的支撑,不能脱离专业技术而单独存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它具体体现在基础课教学、临床课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等各方面的教育活动当中,需要技术人员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加强配合、共同完成。要避免把这二者割裂开来的错误思想,要认识到职业精神的培养并不单纯是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只凭思想教育工作也无法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最优的状态是真正实现这两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教育内容,把“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统一起来。

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外在教育是培养职业精神最为直接的手段,但单纯强调外在教育,会出现形式与内容脱节、教育效果难以评估等具体问题。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立足于外、着眼于内,在不断加强外在教育的基础上,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意识,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调动医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上。要综合运用典型示范、同伴互助、实践引导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医学生自我解读、自我判断、自我教育,接续不断地激发出医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的内生动力,做到对职业精神的真学、真信、真用。

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有效路径

个性化教学。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个性。医学技术各专业之间有很大差别,在培养职业精神方面也应当有所侧重,比如护理人员和药营人员在职业精神方面就有很明显的不同,所以应该努力做到紧扣专业、突出特色。二是个体个性。每个人的特点千差万别,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都不可能做到同步一致,所以应该努力着眼于每个个体的成长特点来制定培养规划,努力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参与式体验。对当前以90后为主的在校医学生来说,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显得很不适应。从他们的认知特点出发,应当重点采用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使之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获得知识、强化认识。职业精神的培养也是如此,要组织医学生们就医学伦理开展讨论,让真理在讨论过程中越辩越明;要经常性开展角色扮演式的活动课程,使医学生们设身处地地感受患者的心理;要灵活运用各种案例进行教育,让医学生们在细节中体会职业精神的价值。

示范性带动。对青年医学生们来说,典型示范一般都比语言说教更有力量,这也是在实践中被反复证明的有效教育手段。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要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特别是身边榜样的重要作用,比如行业模范、科研带头人,以及校内的优秀生、公众人物、自强标兵等,要用他们的生动事迹和鲜活语言来感染、激励医学生们的爱岗意识、奋斗精神、创优激情,引导牢固树立正确的成长观、事业观和价值观,自觉养成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正确的职业精神。

日常化熏陶。培养职业精神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立足一个较长的时期的逐步累积。在这个过程中,外部环境的日常化熏陶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要注重在学校中营造浓郁的医学职业精神氛围,综合运用师资力量、宣传阵地和各种活动载体,持续性、经常性地开展与职业精神相关的各种文体活动。同时,可以考虑设立鼓励践行职业精神的专项奖学金,及时表彰和宣传在职业精神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通过这些手段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不间断的环境熏陶效果。

实践型养成。职业精神不尚空谈,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医务工作实践中去。学校要牢牢抓住实践育人的方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医学生们走出校门,尽可能广泛地参与各项专业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切身感受职业精神。比如,可以考虑组织医学生到不同层级的医疗院所进行观摩、实习和业务交流;与城乡社区和养老院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医学生定期开展免费诊疗活动;利用重大节假日契机,组织医学生走上街头开展义务咨询活动。

综上所述,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涉及多个领域,也需要践行一定的理念和方法。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有关人员在深入把握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施策,才能真正找准重点、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注释】

①1999年成立,全称为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

责编 /王坤娜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养成教育医学生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