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如何完善农村信息化建设

2015-09-10周广竹

人民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重庆大数据

周广竹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正在积极试点建设“智慧城市”,据统计,在建和试点“智慧城市”(区、镇)接近200个。我国农村信息化必将迎来新的高潮,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以重庆为例,以大数据视角探讨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平台打造,整合数据,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 重庆 农村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大数据与农村信息化

“大数据”的概念,美国早在1980年就已提出,但到目前,对这个概念也尚未定论,但普遍认为:首先“大数据”与数据库是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数据库代表着数据工程(data engineering)的处理方式,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已不仅仅只是工程处理的对象,需要采取新的数据思维来应对。从数据处理流程来看,整个大数据的处理流程可以定义为在合适工具的辅助下,对广泛异构的数据源进行抽取和集成,结果按照一定的标准统一存储。利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技术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提取有益的知识并利用恰当的方式将结果展现给终端用户(孟小峰、慈祥,2013)。所以,它们在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方式以及数据思维方式等方面完全不同,并且强调“大数据”的价值性(李蕾,2014)。2013 年大数据的浪潮就席卷了整个中国。大数据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宏观经济、制造业、农业、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安全管理等在内的各行各业。在农村,大数据的思维也渗透到了各个方面。我国的“世纪之村”基于“云计算”理念SOA架构和虚拟机技术的数流平台、网络虚拟机等大规模海量数据处理系统而建,自2008年正式运行以来,集农村电子村务、农务、商务和便民服务四大功能模块,650多项服务功能,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农村信息化提供了范例。

重庆农村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农村地域分散,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总人口3343.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26.19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城镇居民收入为22968元,而农村居民收入仅为7383元,相差3倍。差距的根源之一是對信息知晓、利用以及信息技术的掌握,为此,利用大数据思维,通过数据共享,缩小“数字鸿沟”,便成为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极其重要的途径。

重庆农村信息化现状。重庆农业网站已建成近100个涉农子网站的重庆农业网站群。由重庆市农委主办的“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已建成50多个专题数据库,包括政务信息、办事互动、农业资讯、行业动态以及37个区县的农业概况等,日均点击数达1.6万多次,在2010年农业部全国农业网站测评中获“全国第八,西部第一”的好成绩。

由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主办的另一个平台:巴渝新农网,通过建立联接市、区县、乡镇的三级信息平台及网络,利用与通信运营商合作的“三张网”—“农网广播”、“移动农网”、“农业新时空”,开发整合信息资源。除此之外,通过“三电合一”工程建设,全市涉农区县里有33个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信息工作机构,9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除此之外,由重庆市农委、科委联合重庆移动、重庆电信、重庆联通为广大农民量身定做的三农电话咨询服务产品,该热线整合全国农业公益服务热线12316和全国农村科技服务热线12396的信息资源,全天候、多方位提供“农业科学技术咨询、农业政策法规解答和农资打假投诉举报”等信息咨询服务。重庆市农委组建了由500位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队为三农服务热线作支撑,每天10名专家值班,都是市农业系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农业专家,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产业政策、农业法律法规、农村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权威信息,能够回答农民朋友的各类问题。

重庆农村信息化存在的问题。重庆地处西部,又是典型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地区,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农村信息化对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重庆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一些进步,但无论是三农服务热线还是农业农村网站,都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重信息发布,轻信息采集、加工、整合以及共享。受制于地理环境,重庆农村信息化程度落后,信息采集非常困难。对采集到的信息没有深入挖掘和及时更新,对农民有用的信息很少。由于信息平台各自为政,信息集成化程度不高,共享困难,出现信息孤岛。

第二,农民个性化、多样化以及一些疑难杂症的需求难以满足。平台发布的信息基本上是大众化的,但在农村农业中,出现的问题各异,即使是相同的问题,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土质,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面对这种差异化的信息需求,平台无力解决。

第三,基础设施落后,接收信息的工具有限。重庆是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较低,很多地方没有电脑,农民也不会使用。由于缺乏设施设备,农村信息化平台基本上无力延伸到重庆农村的“最深处”,尤其是偏远的农村。

第四,没有自身造血功能,基本靠扶持,运营难。平台的运营靠专项拨款,资金来源单一,一旦没有相关政策扶持,就难以正常运营。如今的巴渝新农网一半专题的信息停留在2012年,一半的专题信息还停留在2007年,没有进行信息维护、更新,名存实亡,这与资金断链有很大的关系。

第五,农村信息化仅仅停留在“数据库”的时代。无论是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这个平台还是各个区、县的平台,注重数据搜集与发布,但不注重数据的价值性。

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有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图和价格周报分析这两个内容,但分析简单,不够深入,对来年的市场形势没有作出判断和预测,数据的价值没有充分得到利用。而区、县平台只有价格显示,没有任何数据挖掘。

以大数据的视角思考重庆农村信息化建设

加强重庆农村信息化建设,要用“大数据”的思维,才能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大数据的处理流程,首先是基础数据,接着对数据的筛选、提取,然后数据分析,数据整合,最后把整合好的数据传送给最终用户。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大数据视角不仅注重数据的提取,更注重数据的深度挖掘,强调数据的价值性。本文就如何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打破信息孤岛化以及通过数据分析,最终通过合适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用户作探讨,以期最终消弭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差距。

改进信息收集传递结构,加强信息采集。重庆农村人口众多,除汉族以外还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侗族等49个少数民族,地域广泛,在信息采集方面,难度很大。

从信息采集的现况(如图1)可以看到,各个区、县有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于当地的“三农”,由区、县的农委会主管。除此之外,重庆有集各个区、县信息的服务平台,服务于整个重庆的“三农”,由重庆农委会主办,重庆农业信息中心承办。所以,在信息采集方面是各自为政,在服务对象方面各有侧重。原始数据(Data source)非常重要,是第一程序,如果数据不真实、不客观,就会影响后面的数据分析、数据整合,最终传递出去的信息是不真实、用户不需要的。信息采集员如果对农民反映的信息不够了解以及只搜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就会把“缩减的信息、夸大的信息”传递到第一个信息收集点,第一个信息收集点通过整理、加工传递到第二个信息收集点,如此循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层级结构越多,信息扭曲越严重,目标转换问题也越严重(杨冠琼,2012)。所以,必须对这种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善。首先,选择当地对农村、农事最了解的并有一定权威的“老农民”作为基层信息采集员最合适,同时,加大对他们培训的力度,让其意识到信息采集的重要性,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减少信息传递的层级,直接设立信息服务站,进行信息搜集、咨询和发布,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最后,开通“农民—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采集直通车。尽管很多平台设置了“咨询交流”板块,但形同虚设,主要是因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不够以及不会“咨询”,这需要对其加大宣传和培训,这样才能使“咨询交流”版块名副其实,保证信息的多样性。

图1:重庆农村信息采集的现况

打造信息集成平台,充分挖掘信息。有学者指出,大数据与数据库是有着本质区别,它们在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方式以及数据思维方式等方面完全不同。其次,大数据强调信息的价值性,只能用大数据思维和处理方式对信息进行整理、挖掘、和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浏览重庆各个区县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发现平台仅限于简单的整理、分类,专题非常少,只能说是一个简单的、信息量少的数据库,且各区、县平台的信息没有共享。鉴于这种情况,首先,要把重庆各个区县平台的信息都集成在重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通各个区县之间的平台以及各个区县与重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通道,真正实现信息共享。除此之外,重庆应该集大量信息人才对集成的信息進行深入挖掘,尤其是农产品市场,把海量的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对来年的市场能作出预测和判断,不仅有利于来年农民对栽种什么作出理性的判断,还能为相关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搭建桥梁,最终服务于广大农民,让其受惠。只有这样,数据才能有价值。其次,由于重庆农村具体情况不同,各个区县的信息服务平台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主要解决当地农村和农民的“疑难杂症”和提供“特色服务”,并设置属于各个区县自己的“特色产品”,为农产品和相关企业牵线搭桥(如图2)。

图2:打造信息集成平台

利用技术融合,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信息只有传递到最终的用户那里才能体现它的价值。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全国网民中非网民不使用互联网的原因调查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不懂电脑/网络(58.1%),年龄太大/太小(20.6%),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10%),而手机相对电脑的技术门槛更低,是互联网向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渗透的重要途径。据台湾《电子时报》报道,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5月底我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12.56亿人,相当于中国90.8%的人都在使用手机。根据2013年《重庆统计年鉴》,重庆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8.16%、98.76%,通电话村8478个(共1万个行政村),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70.28部。抽样调查显示,重庆市农民通过电话获取信息占52.25%,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依据重庆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农民习惯获取信息的方式,首先应加大手机短信服务平台的建设,调整资费,主动发布信息。因为大量农民信息意识跟不上,以及资费的问题导致他们基本处于被动。其次,利用信息服务站上门服务培训、指导,引导农民用身边的通信工具正确获取信息,防止上当受骗。再次,农民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平台的农业专家应有来自重庆涉农的各个区县,尤其是有在农村基层工作过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后,依靠顶层设计,用大数据思维对重庆的信息化设施进行全面布局,层层规划,尽量避免各自为政,技术不融合的局面发生。

加强平台自身造血功能,解决资金困难。重庆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国家的专项资金以及与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等合作,很难“自己养活自己”。一是因为提供的信息有用性有限,二是受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广泛性不够。三是平台的电子商务没做起来。所以,首先,做好信息挖掘、整合、及时更新信息,增加点击量。如果,农民来年栽种什么都要看相关平台的数据预测,农产品企业来年做市场计划必须参考平台的数据和判断,那么,相关平台依靠点击量和相应的广告收入就可以维持正常运转。其次,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参与平台建设,相关政府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导。“世纪之村”在经营模式方面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盈利模式方面,按照“3+3+3+1”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即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各得30%,“世纪之村”平台得10%。同时,实行消费积分制,消费者在通过消费积分换取商品的同时,还可以将积分转化为“世纪之村”集团的内部股票,待平台上市成功后,积分便变成股票,由此开创出一种新的消费经济模式。最后,随着电商时代来临,做好电子商务模块至关重要。重庆农业农村网上有“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这个模块有5个专题,有3个专题是简单发布相关企业的商品供给信息;一个专题是“咨询”,这个专题几乎没有任何内容;剩下的专题是“团购”,只有这个专题才能在平台上交易,商品的品种很少,如,在“生鲜、蔬菜”板块里没有商品,在“水果”板块里显示的商品信息有:石榴、葡萄和甜橘柚。在这样的情况下,平台交易额非常有限,只有扩大平台,除了增加农产品商品品种外,更应该增加农村、农民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服装、农具、化肥等,打造一个农村版的“阿里巴巴”,成为农民购物首选的平台。只有这样,平台才能兼具服务与赢利的功能,最终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

我国的现代化必须以农村的现代化作为支撑点和归宿点。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全方位的进步过程,包括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农民意识的现代化,这些都必须以农村信息化为基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将对我国农村形成新的冲击,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城乡一体化的正确战略下,用大数据的思维加强农村信息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农民真正参与以及享受到大数据带来的变化,最终为城乡一体化作出贡献。本文以重庆为例,剖析农村信息化并提出相关建议,意在能给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本文系重庆教育委员会2014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2013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SKS02、20137001)

责编/丰家卫(实习)

猜你喜欢

重庆大数据
2020年重庆成绩单
重庆之旅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