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微电影观察与思考

2015-09-10梁岩

新闻世界 2015年11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微电影

梁岩

【摘要】自2010年底中国第一部微电影出现后,微电影迅速占领市场,在近5年的发展过程中,渐渐走向成熟并且呈现多元化趋势。微电影与青年亚文化天生具有很强的粘合度,一方面,微电影身份的特殊性、传播的碎片化和创作的草根化符合青年亚文化去中心化、抵抗、不稳定等非主流文化特征;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利用微电影寻找到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向主流社会发声,表现为去中心化、多元化、消解经典、否定权威等非主流文化景观,从而达到建立主流社会话语权和获得主流社会多元化包容的目的。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微电影 观察与思考

以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线运营为标志,一个属于中国的“微时代”正式拉开序幕,此后,“微”的概念迅速占领人们的日常生活。2010年底第一部微电影出现,结合了电影的叙事和影像风格、短片的时长和大众化后现代特性、广告的商业特征和营销理念,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兼具电影式美学、广告式运作、新媒体发布的微电影迅速占领市场。从2011年微电影元年开始,历时近5年发展的微电影,已渐渐走入正轨并呈现多元化趋势。

微时代是注意力经济时代,新媒体迎合了快餐文化的需求,将围观和狂欢推向极致。微文化兼具及时性与瞬时性、多元性与拼贴性、自发性与自愈性、变化性与同质性。微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微时代赋予的特性,并表现在其艺术创作中。而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微电影的特性相互契合,体现为:一方面,微电影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书写形式;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受到微电影传播的影响。

一、微电影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书写形式

1、微电影身份的特殊性为书写青年亚文化提供可能

微电影是诞生在互联网上的特殊电影形式,用最近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互联网+电影”。根据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微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兼具了互联网和电影的特征,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认为微电影是除影院电影、电影短片之外的“第三电影”,微电影可被视为一种文化文本,它兼具以微时代为创生背景的电影运动,以市场为核心的反映互联网新形态和当代媒体新格局及其优势的商业运动,以及知识分子社会批判的萌发和基础性的风向标。微电影的特殊身份正是它以青年亚文化为主要表达内容的首要原因。

2、微电影传播的碎片化符合青年亚文化的文化特征

(1)微电影的碎片化表达。由于受到体量小的限制,微电影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使之更紧凑,线索往往是单线结构,人物设置简单,情节上将无足轻重的铺陈和背景介绍全部舍弃,把展现高潮作为影片重点,尽可能地压缩开端和结局,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碎片化表达。在内容选题上,避开重大题材和复杂故事,更善于表达生活的片段。如2012年法国凯撒奖最佳短片《调音师》在短短14分钟内用碎片化回忆和高度浓缩的悬疑故事尽显世间百态。碎片化表达有利于青年亚文化的传播,但同时也带来了缺乏历史厚重感、无思想深度等问题。

(2)大數据时代的海量传播。微电影的传播是“病毒式”的,观众主要通过网络媒体或移动互联网终端观看微电影。目前,几乎所有的视频网站均开设了微电影专区,比如优酷、土豆、新浪、腾讯、爱奇艺、搜狐视频等,这里成为微电影传播和交流的场所。而这种海量碎片化的传播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从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微电影的点击率上我们就足以看出年轻族群的力量。如2010年《老男孩》在优酷首播时,短短几天便创下了几千万的点击率。2011年新浪网打造的微电影《4夜奇谭》,短时间内点击率就突破2.1亿次。

(3)受众的选择性和互动性。网络和移动终端使得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将人们的观看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人们利用闲散的空余时间来观看微电影。点播、跳转、快进等等成为人们观看视频时最常做的事情,人们已经很难有耐心去集中精力在网络或移动终端完整观看一部作品。而微电影恰巧十分有效地填补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符合受众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微电影面向的视频网络群体是80、90后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对于视频接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只有与之产生足够情感共鸣的作品,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3、微电影创作的草根化有利于青年亚文化的表达

(1)创作者的非专业化。目前,微电影的创作者包括广告公司的从业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工作者、影视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专业素养并不高的视频制作爱好者等,他们大部分是草根阶层。与过去的传统影视制作不同,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完全可以掌握基本的影像制作方法。正如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一样,微电影创作的几乎零门槛条件也同样让更多梦想做电影的人可以尽情地去表达自己的影像语言。事实证明,很多有创意的微电影都是出自网民之手,而他们中大部分是生活在都市的年轻人,他们的作品中自觉地描写了青年人的彷徨、抵抗、批判等情绪,希望获得认同感。

(2)作品人物形象设定多为小人物。微电影在创作内容和题材上更加贴近生活,人物形象多为草根式的小人物。比如《老男孩》用怀旧的方式,唤起了80后的共鸣,因为他们在这些老男孩身上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许多广告微电影也同样如此,广告主为迎合目标受众,以青年亚文化为切入点,适应青年人的审美距离,找到共鸣点。

(3)接受者的草根化。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认为,今天“草根”阶层在某种程度上定义着我们的影视生产。从经典到流行,教化到娱乐为主,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滋生的空间。在微电影中人物对白更加生活化,且贴近网络语言,也充分证明了接受者的草根化。

二、青年亚文化受到微电影传播的影响

1、网络时代下的新型中国青年亚文化

在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中,青年亚文化一直存在,但是之前更多的青年文化是认同和追随主流文化、成人文化的。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西方文化接轨,突飞猛进的互联网技术形成了全球化,已经改变了青年的日常生活方式,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青年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成为当代青年文化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相对于主流文化,青年一代的文化以其青春性、多变性和挑战性等特性有别于位居社会主体的成人文化;而相对于基本认同主流价值的青年文化,青年亚文化则具有非主流、边缘性的“亚”文化或“次”文化特征。网络时代下的中国青年亚文化通过新媒体生长、扩张和传播,使得新媒体成为新型亚青年群体的文化场域。大量青年群体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已经和网络密不可分,他们通过网络来表达思想和传递情感,使之成为舆论的主阵地。微电影凭借其网络传播的优势,有效利用青年人“沉默的螺旋”等群体效应,关注时代热点,唤起广大青年群体的共鸣,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微电影以青春、梦想、怀旧为主题的原因。

2、微电影和青年亚文化

出生或者生长在网络时代的青年群体,天生就与新媒体结缘,他们通过新媒介所接收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传统主流渠道,比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传统媒体等。酷6电影受众调查的数据显示,微电影受众主体由18-35岁的网民构成。这些人的职业集中于在校学生、企业职员等,是“最具消费能力的主力人群”。青年亚文化主体通过网络建立起了一个新的虚拟世界,新型的青年亚文化就诞生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他们将对权威的否定、对主流文化的抗争、对父辈的反叛、对自我身份的否定等都通过虚拟世界进行宣泄、表达、消解。而微电影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起到了沟通与对话的作用,作为新媒介的符号传递者,成为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担负起了重构青年价值观的任务。

青年亚文化具有自觉意识,然而不同年代下,青年亚文化的外在表现却在发生变化。今天的青年亚文化尽管仍然拒绝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但这种抵抗不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的青年亚文化。纵观微电影作品,其在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显示了自我价值的身份认同,而且部分微电影在内容上具有青年亚文化的抵抗和批判特征,但是其对抗性却消弱了许多。受到了流行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影响,微电影题材主流化、传播商业化、内容娱乐化,娱乐、消费、恶搞成为青年亚文化的构成要素,使亚文化的对抗性得以削减,渐渐趋同主流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矛盾,使主流文化更加包容青年亚文化。然而从目前良莠不齐的微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作品为了提高“注意力”,喜欢把视角放置于青年的猎奇心理上,把性、暴力、隐私作为渲染重点,而偏离了青春的反叛、抵抗、成长的核心元素。

结语

新媒介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抗和协同中,通过微电影载体的表现形式,显示出文化创新的潜能,从而对社会整体文化的变迁发生积极的作用。“互联网+”也给电影艺术本身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微电影身份的特殊性、传播的碎片化和创作的草根化符合青年亚文化去中心化、抵抗、不稳定等文化特征,青年亚文化利用微文化的“注意力经济”效应,通过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恶搞、狂欢等抵抗方式对青年亚文化进行书写,从而寻找到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向主流社会发声,表现为去中心化、多元化、消解经典、否定权威等非主流文化景观,从而达到建立主流社会话语权和获得主流社会多元化包容的目的。

同时,青年亚文化是一直存在的文化现象,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青年亞文化具有可引导的一面,只要加以适当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面,它就会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微电影并不等同于青年亚文化,但二者天生具有很强的粘合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微电影的形式,正确引导青年群体的情感表达,无论是对于青春梦想的执着追求,或是成长路上的彷徨无奈,还是对于现实社会矛盾的批判反抗,都是有利于青年群体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的方式。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也为微电影这种碎片化的新媒体电影形式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表现主题,促进更多有创造力作品的产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微电影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我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
大陆校园民谣歌词文本探究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生态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