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转型背景下如何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2015-09-10沈黎
沈黎
【摘要】职业道德在新闻工作者的传播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道德失范损害的不仅是从业者自身,更是损害了整个新闻事业。本文深刻剖析了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并且从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自律与他律、改变作风等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新闻传播 职業道德 走转改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正因为下笔有千钧,记者当如史家一样,有忠于事实、秉笔直书、不畏强暴、甘洒热血的精神,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需有一颗坚守职业道德的恒心。2015年9月24日,中央宣传部、中国记协会议要求全国各省市年内都要建立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再次把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提高到了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
当今社会,新闻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必需品”,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更是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快消品”,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职业道德的失范常常被放到了透明的放大镜下。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不仅要合乎法律,也要合乎道德规范。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工作者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新闻职业道德是一定的社会或阶段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无论是“无冕之王”,还是社会公器,新闻工作者和媒体机构都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采访与传播事实,反映真相,而不能从自己的感情出发,或从“小我”的利益出发,重新评估新闻价值,继而进行偏颇的新闻传播。要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必须做到公正而客观,就必须穷尽一切可能,无限抵达事实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当恪守天职。
随着全社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新闻界逐步被推向市场,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引入了市场机制,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又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格局大融合、利益大调整,在这种背景下,新闻职业道德遭遇到了非常严峻的考验。于是,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纪律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和缺失,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新闻、不良广告、恶意炒作……种种道德失范在媒体传播领域形成了公害。这不仅败坏了记者的公众形象,败坏行业风气,降低媒体的社会公信力,销蚀媒体受众的满意度,更是影响到了新闻机构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作为社会观察哨职能的正确发挥。因此,新闻工作者道德失范问题引起了全社会高度关注。
一、道德失范的表现
1、虚假新闻
一般是指新闻单位或新闻工作者故意编造内容完全虚假的新闻或者因为重大的、明显的疏忽而发表虚假新闻。这类假新闻通常是无事实根据,或以偏概全,或混淆是非,这类新闻往往是经不起求证的。如,北京电视台前些年播出的《纸馅包子》,只需要记者或媒体机构作一次基本的求证,真相就会大白的。与内容完全虚假、纯粹编造的新闻相比,还有一些失实报道,部分内容虚假、部分内容真实,其实质也是虚假新闻。近些年来,把关人制度缺失的网络,更是成为了虚假新闻的滋生地和扩散渠道。
2、有偿新闻
是指采访对象采取补偿方式,使得不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得以传播或是本应传播的新闻无法正常传播。其典型表现既有“红包”、礼品、新闻式广告等,也有提供便利优惠或精神享受等,其目的就是挑战新闻道德底线,破坏正常的传播秩序,从而在牺牲大众知情权的同时获得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在新闻活动的现实版中,有偿新闻发展到一定程度则有可能变成了新闻敲诈,直接触及到法律的底线。
无论何种社会制度,哪种意识形态,有偿新闻都应是新闻从业人员所不齿的行为。
3、低俗新闻
主要是指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内容低级、无聊。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更有过之。当今种多娱乐新闻也成低俗新闻的代名词,什么名星出轨、名星大肚照充斥着各家媒体的重要版面与时段。如今,新闻选择的低俗问题已经深入到新闻行业的诸多角落,甚至成为一个媒体难以自愈的病痛。
4、不良广告
10多年前,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中,就对不良广告做了比较详细的界定。如,内容虚假;亵渎国家尊严;亵渎民族风俗习惯;违反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不尊重女性、残障人士;宣扬色情、性、赌博、暴力或教唆犯罪;宣扬迷信、邪教和伪科学;语言文字不规范;与新闻报道相混淆……这些情形在各类媒体上至今仍然存在。
5、恶意炒作
是指某些企业或个人为了一己私利,某些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为了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不顾社会影响,突破了媒体道德底线,也突破了媒体法律底线,制造了所谓的“新闻”,进行恶意炒作。前些时段所谓的“临时男友”“用身体换旅行”的“新闻”,其实就是一个不知名社交软件的广告。这些披着新闻外衣的恶意炒作,对媒体的杀伤后果无法预估。
6、剽窃新闻
一则新闻,同样的文章标题、同样的文章内容,可是作者不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各类媒体上屡见不鲜。更有不少网络媒体,不采访不核实、网来网去,更是明目张胆地剽窃。
此外,一些媒体缺乏主动引导舆论的能力,片面强调公众知情权、舆论监督权,导致突发事件报道在立场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更有一些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卖点”,渲染暴力血腥场面,消费悲情、传播恐慌;有一些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不认真核实消息源,急于抢发新闻,对事件起因随意猜测,急于追究事件的责任。如此种种现象,也是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亚马逊森林中蝴蝶轻轻地舞动一下翅膀,可能引发飓风,可能导致地球生态系统最终发生极大的变化”,用“蝴蝶效应”来比喻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危害一点也不为过。媒体对道德的突破,可能带来只是暂时的些微的利益,但将失去媒体最宝贵的东西——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报道、不良广告,可能极短的时间内博眼球、受关注,而一旦真相大白,最终必将遭到受众的唾弃。
二、失范原因简析
探寻新闻职业道德失范问题,人们能想到的客观原因有许多。例如,媒体的市场化,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同业竞争的压力,公关机构的诱惑,媒体内部绩效考核,生活环境压力等。新闻工作者是生活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中,完全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还有,目前我国尚无一部新闻法来维护媒体的权益并规定相应的责任,也缺少明确的新闻传媒行业规范。但是细细想来,如果把失范的责任一揽子推向社会,理由十分牵强,也十分苍白。
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媒体人不能借口社会存在种种不良风气就原谅自己的行为,也不能消极地等待社会环境净化的到来。媒体人应以积极的态度,在净化社会环境中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做到这一点,深刻剖析失范的内在原因尤为重要。
1、经济利益成为了新闻工作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的最大诱因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新闻工作者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更是这个时代的实践者。经济利益的落差时刻都在激荡着新闻工作者的心灵。当部分新闻工作者因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新闻职业道德,其成为经济诱惑的牺牲品就成为必然。特别是一些新闻机构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教育不够,或是将自己错误地定位于一般经济实体,忘记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其职业失范已经埋下了祸根。要知道,在经济利益的诱惑面前,一个红包就有可能改变了记者的新闻价值判断。一个广告式的新闻就可能让媒体做了不应该的代言。
2、有些新闻工作者缺乏对自己工作内容的认识。缺少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和阵地意识
他们没有意识到公众的信任才是媒体的力量之源。从这个意义出发,新闻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整体利益、广大人民的利益应该而且必须高于个人或所属小集团的利益。更有一些媒体的领导错误地认为只要记者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犯错,其他的问题无关大局。如此守土不负责的结果,是蚁穴溃堤。
3、终身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职业道德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作为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教化的内在力量,新闻工作者只有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个人意志,转化为个人的职业习惯,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作用。“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自律”。因此只有长久地进行新闻专业主义教育,才能使记者将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完成好自己的社会职业角色行为。
4、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强调:“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可是,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因此,我们必须联合全社会的力量,加强监督管理,严控各类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这当是全国记协全面推进各地新闻道德委员会建立的初衷。
三、新闻职业道德的建构
新闻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科学的一部分,也是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所亟待继承与宣扬的标尺。
新闻道德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加强新闻道德建设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新闻品质的内在要求,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改进新闻工作作风、改变新闻文风的关键举措,也是增强媒体公信力、扩大媒体影响力与传播力、树立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只有用道德底线支撑起来的新闻报道,媒体舆论才能成为社会正能量。
新闻道德建设是一项复合工程。新闻道德建设既靠自律,又靠他律。我们注重搭建自律与他律的复合平台,以他律促自律,使道德要求成为新闻传播业的铁律,使道德规范内化为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
新闻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要发挥主导作用,各级媒体应主动作为,重点要抓好教育、自律、监督三个环节。通过教育培训,在解决思想认同上下功夫;通过制度建设,在加强行业自律上下功夫;通过多方联动,在加强社会监督上下功夫。
“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这是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一百多年前说过话。对于我们今天遏制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杜绝职业道德失范的漏洞,仍大有裨益。当前新闻职业道德的建构必须加强以下两方面建设:
1、强化社会监督是有效遏制新闻职业道德滑坡的基本保障
要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成立的新闻职业道德委员会应该发挥作用,舞好社会监督这把宝剑,澄清弥漫在新闻领域道德失范的雾霾。同时要加强对新闻传播的司法监管,加快新闻立法,使新闻行业行为有更多的法律依据。
2、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切实开展好“走转改”活动
首先,要提高认识,建立职业道德终身教育制度。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让坚持真实性原则的自觉性溶化于新闻工作者的血液之中。同时,应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化”的活动,使得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能够把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要求转化为正确的职业行为。其次,要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新闻侵权。道德的背后站着纪律和法律,道德才有力量。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法制观念,掌握好“法”与“非法”的界限,自觉遵守行业规范、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防止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和侵权、毁誉现象。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