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法探索
2015-09-10刘其琛
刘其琛
摘 要: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通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的专业面广,在教学过程中因专业不同,学时不同,教授内容也不一样,如何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能力,本文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布广,几乎面向所有专业,是很多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分析,结合该课程规律,进行了教法研究,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一、深入分析专业背景和教材内容
一方面,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要求不一样,如会计专业要求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商务英语专业要求有较好的文字编辑能力,计算机专业则要求熟练掌握软硬件及网络知识等,针对不同的专业首先必须制订不同的课程计划,确定不同的授课重点,以满足专业需求。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比较全面和丰富,有办公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介绍、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2],针对没有计算机专业基础的同学学习数据库等专业知识有很多困难,教师需根据专业需求对内容进行充实或裁减,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管理和组织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主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基本规格要求和目标的总体蓝图[3]。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教学为核心,把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作为发展的生命线,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专业需求和企业需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途径、方案等进行有效整合,使人才培养途径、方案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相适应、相协调[4],坚持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和社会发展。
根据专业课时情况,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方式是该课程的重要举措。即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计算机概述、数值表示方式、计算机结构及组成、工作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概述和计算机网络等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Word基本操作练习及进阶实践,Excel基本操作练习及进阶实践,Word和Excel联合应用,PowerPoint基本操作练习及计算机网络设置与应用等操作,这样有利于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同样的教学过程中能得到充分疏导、理解和掌握、消化。
三、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充实
常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办公软件的操作素材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的直观学习,若采用《计算机基础上机实训习题集》等类似的上机教材作为补充,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个缺陷。该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认知和培养,内容贴近实际、新颖、实用性强,并配上了相应的操作步骤和实例,既减少了教师筛选案例的工作量,又满足了学生的练习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注重教学方法
教学计划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是强化教学效果的关键。
1.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要求不一,非计算机专业,只需掌握常用的理论知识,对计算机知识有全面的认知即可[5],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理论基础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但是操作技能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同等重要,特别是处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拥有熟练的实践技能是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甚至在课时设置中要更多地偏向操作技能,以适应高职学生的就业需求。
2.任务教学法。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教师可选用上机教材中的部分试题进行教学指导,或者自己编辑一套课堂任务,可以将Word、Excel、PowerPoint等涉及各个模块的常用操作,并配上相应的工作环境和素材,当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后,学生即可根据老师的演练进行练习巩固。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任务教学或项目教学,学生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更容易学懂掌握,将一些原本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知识点通过项目演示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难以掌握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很快掌握和理解。
3.互助互学,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基础、操作能力、理解程度、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等方面都有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同时,将学生分组互助,每组中选取1-2名计算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在老师指导下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高技能。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能力,更提高了他们积极总结、积累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提高了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多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不仅可以模拟真实环境,演示整个操作过程,而且可以虚拟错误、演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共勉和共鸣,加深学习印象,降低犯错几率。同时,通过软件对例题进行演示分析,从中总结规律,举一反三,不仅丰富了课堂气氛,更收获了课堂效果。
5.及时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只是一个过程,通过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测验,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习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并对试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为学生辅导,并适时增加针对性讲授和练习,强化教学效果。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教学改革既有模式的改革问题,又有结构性调整的问题,涉及专业针对性、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管理等多方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的实践验证和适时的市场调整,以形成一套符合各专业特点、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理念、体系和模式。
参考文献:
[1]邵玲.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9.
[2]王苏苏.关于高职计算机基础与中学信息技术衔接的思考[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18):115-116.
[3]方玉娉,陈秀梅.我国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6):52-53.
[4]罗振华,魏扣.新时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2):274-275.
[5]陈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