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学会思考
2015-09-10杨孝华
杨孝华
摘 要: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和机会,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学会思考 提高能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呢?
一、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人们对有兴趣的东西往往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求正确的答案,积极主动地思考。
1.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及电脑播放的相关画面,通过感官刺激,把学生带入文本描述的情境中,激发兴趣,再辅以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教师播放西沙群岛美丽的画面,让学生脑中有西沙群岛景美物丰的印象后,引发学生思考:“西沙群岛给你什么印象?”“课文从几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感官刺激下,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直接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索问题的动力,就会思考,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2.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想开去。学生对周围熟悉的事物感到亲切并不陌生,对这些事物的变化易于接受,就能产生探索兴趣,就有了思考依据,容易展开想象。如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时,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土地给了我们什么?”请学生举例说明。学生可以凭借经验知道,土地给了我们生存必需的物资。有了这个印象后再问课文为什么说土地是神圣的,学生自然会联系实际,有兴趣地思考,从而明白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二、创造机会,积极思考
要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机会。课堂教学中只有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和机会,才能有效地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
1.凡是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必须事先为学生准备好充分的感性材料。因为感性材料是思考的基础。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事先准备好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获得圆明园毁灭前规模宏大,建筑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的感性认识。从这一艺术瑰宝的毁灭,很自然地体会到侵略者的暴行,从而产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材料,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不断丰富和积累表象,并注意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2.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教师必须十分明确,问题可以由教师发问,但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说最好是把教师想提的问题变为学生的问题,因为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训练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时,教师课始发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略思考后纷纷提出:“千年梦指什么?”“圆是什么意思?”“怎么圆的?”“圆在今朝说明什么?”等问题。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问题正是教师所期待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3.让学生体验到独立思考的快乐。人的思维是和情感密切相关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不仅勇于思考,善于思考,而且乐于思考,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独立思考的快乐,就应当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充分重视情感的作用。要使学生对思考有较深的情感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一种无形力量。教学中在诱导学生不断思考时,教师所表现出的那种由衷的欣喜和欢悦的情感,会给予学生巨大感染,会激励学生体验思考获得成功的喜悦。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更是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自由发表见解。不论他们的想法是否正确,都应当保证在积极思考方面受到鼓励,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诚恳的评价,用语言、面部表情或其他方式表示赞许,使学生不断增强思考的自信心。
三、教给方法,学会思考
1.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的方法。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思想,我让学生找到“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这句话,然后问:“毅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毅然接受任务?”接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思考,找出理由。学生联系上文,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要挟,知道了詹天佑身上的压力,体会到了詹天佑为中国人争气的决心和爱国思想。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并恰当地运用了知识的迁移,经历了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思考,提高了思维能力。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的方法。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要求学生先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找出了中心句,学生对全篇课文就会有个总的印象,有利于按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接着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围绕“劳苦”、“简朴”具体怎么描述的。学生的思考就有方向,从而深刻领会课文内容,同时学到学习的方法。
3.教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课文的方法。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不确定的事”有哪些?“怎么才能像桃花心木那样长成大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纷纷发言:“父母下岗,但另谋职业。顽强生活;自己生病落下了功课,但病好后,努力补上功课……”通过一个个事例,让学生明白,只有经得起生活中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勤动脑爱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真正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