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另一种“解放”:马克思艺术消费思想的内在逻辑

2015-09-10王利平

理论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解放马克思主义

王利平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艺术消费对于艺术运动过程、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他们看来,艺术消费兼具商品性和精神性两种属性,兼具价值交换和审美体验两个过程,具有丰富性、超越性和充分感觉化的特征。作为艺术消费的基本要素,关于艺术产品、消费主体和消费环境的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艺术地把握世界”的观点。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艺术消费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资源,理应得到学界的深度观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艺术消费;商品属性;精神属性;闲暇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11-0080-05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艺术领域的研究应该在生产—消费协调发展的框架内,进一步加强艺术消费机制的研究。目前,在朱立元、何国瑞、董学文、罗中起、陈定家、李益荪等先生的开掘下,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于艺术生产的对生概念——艺术消费的研究却比较滞后。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艺术消费理论便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资源。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时代,艺术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还不高,无产阶级的部分艺术活动是一种不涉及经济关系的艺术接受或艺术欣赏,但是整体的艺术消费问题也应该运用经济的普遍规律来解释。正如恩格斯说的:“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指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因为,从广阔的社会学、经济学出发,在人类经济社会中没有纯粹的、不涉及经济基础的真空式的艺术欣赏,也不存在单纯的审美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分析了艺术消费对于人类整体的艺术发展历程、无产阶级成长、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意义,并指出了艺术消费对于无产阶级和未来新型社会的终极价值。在今天,这些观点也仍然具有新意和启发。

1艺术消费之于整个艺术运动过程。“马克思艺术生产和消费理论学说告诉我们,艺术的生产与消费具有本质上的直接同一性”,它们具有紧密相关性与同步性,互为要素,互相创造。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对方,它们之间互为媒介。

艺术消费是人类艺术运动过程的归宿和媒介。简单地讲,艺术运动是在艺术生产—艺术产品—艺术消费三个环节中的循环运动。在一个艺术运动过程中,艺术创作、生产、流通、销售等诸多复杂环节最终都指向艺术消费,并以艺术消费为最终归宿和终极意义。只有在消费中,生产的产品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才能作为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消费不仅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而且也是使生产者成其为生产者的最后行为。”[4]96在一个艺术运动单元结束后,艺术消费将销售情况、消费者反馈等信息注入新的艺术生产中,启动另一个艺术运动过程,成为现有艺术生产和未来新的艺术生产的连接环节、中介环节,赋予了艺术运动以“生生不息、在不断的循环中逐步上升的内在动力”。[5]128

艺术消费发展新的需求,发展艺术生产的动力。马克思以吃喝为例,指出在这种“消费形式”中,人不但生产自己的身体,而且必然地产生出越来越高的对食物的质量、种类、形式等的要求。同样,艺术消费主体“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们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目的提出来”,[6]28-29产生了对未来新产品的审美期待。消费者的艺术消费方式、习惯、能力决定了市场对于艺术产品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也决定了艺术生产以何种方式展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艺术消费通过培养和梳理消费观念上的内在动机,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刺激和驱动力,在满足了消费主体的需要的同时,也提高了艺术产品的生产能力。因为,消费者的新需求将逼迫其后的艺术生产不断创新,提高生产质量,生产更加科学、更加创新、更加注重消费主体生命表现的优秀作品,使得人类的艺术生产呈现了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艺术消费之于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大工业生产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在恩格斯看来,他们更有资格享受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无产阶级的艺术消费不是对人类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被动接受,“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4]478-479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在初步解脱了谋生的枷锁之后,其文化使命是改变资产阶级在艺术生产与消费的独占权、优先权、私有权,要将其发展为服务于无产阶级的共有精神财富,进而将其普及、推广和纵深拓展,创造无产阶级的文化艺术。如此,艺术消费便成了无产阶级解放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了无产阶级建设属己文化和新型社会的契机。

从文化个体而言,艺术消费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精神能量的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是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艺术消费就是人类艺术地确立人与世界关系的方式之一,其价值取向是对“自由王国”的认同和确定,从而通过艺术消费再生产出具有精神属性的主体。马克思高度认可文学、音乐、绘画等带给艺术消费者的积极影响,例如,钢琴演奏者使我们的个性更加精力充沛,更加生气勃勃,或者在通常的意义上说,他唤起了新的需要。[6]264在恩格斯看来,尤其要汲取民间故事书的精神营养,因为它“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艺术消费能够塑造活泼健康的人格与性情,缓解劳动中的身体疲劳和精神怠惰,有利于无产阶级个体的心理成熟和个人成长,也为更好地从事劳动生产注入了活力和动力。马克思提出了“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著名论断,把审美自由看作一种本体的终极关怀。艺术及其消费体现了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充分转化,解放了人的一切本质力量,恢复人的完整性,为自由生产行为主体。[8]227-229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消费能够解放无产阶级的心理枷锁,塑造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和“自由发展的个性”。如此,艺术消费便获得了人性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双重意义。

3艺术消费之于革命运动。资本存在着某种反艺术的倾向,“例如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9]296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借用资本和国家政治力量,资产阶级专制地把持着艺术生产和消费,将之强化为统治阶级的文化特权,阻止无产阶级艺术的生产和消费,表现出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垄断、愚化和腐朽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艺术领域的对立性的矛盾不可调解,愈来愈深刻,资产阶级的存在日益成为科学和艺术发展的障碍。若要解放艺术生产和消费,必须消灭统治阶级,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优秀艺术作品的消费和欣赏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意义。恩格斯认为杰出的德国画家许布纳尔的一幅画,“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讲,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马克思、恩格斯曾积极推介、翻译歌德、雪莱、拜伦、莎士比亚的作品及《马赛曲》《蒸汽王》《西里西亚织工之歌》等,十分看重《小孩的魔角》《提德曼老爷》等德国、英国、法国、丹麦、保加利亚的民歌的革命意义。在他们的影响下,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带领产业工人开展了大规模的、形式多样的艺术学习和消费活动。在19世纪上半叶,活跃在英德等国家的工人组织都积极从诗歌、音乐中汲取革命的力量,如英国工人组织、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日内瓦联合会、苏黎世俱乐部、布鲁塞尔民主团体等带领工人阅读雪莱、拜伦、托马斯·倍恩的作品以及唱歌、美学演讲、朗诵、戏剧等。这在恩格斯《伦敦来信》《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福格特先生》等作品中有着广泛记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本雅明说,“只有让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掌握艺术、享用艺术,才能使艺术发挥出革命的政治作用。”实践证明,这种艺术消费(包含艺术接受)培养了工人共产主义觉悟、凝聚了工人组织的力量,加速了旧的资产阶级社会和腐朽统治阶级的覆灭。正如恩格斯在1856年2月7日给马克思的信中所预言的:巴黎工人整晚演唱《弗兰·布瓦西先生》预示着“大转变已经开始了”。

[JZ](二)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艺术产品既具有一般商品的经济性质,又具有精神产品的意识形态性质;个体的艺术消费活动既是货币购买商品的过程,又是对艺术产品进行审美接受的过程。因此,艺术消费具有双重本质,一是商品消费,二是精神消费。

第一,艺术消费本质上是在价值规律指导下的对艺术产品或服务的货币化。这个过程更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外在于个体心灵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是艺术消费的第一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控诉、愤怒、呐喊的笔调揭示了资本增值的吸血鬼本性。他以作家为例,指出艺术产品凝聚了艺术家的劳动,艺术家要从中获得工资,资本家要从中获得利润,因此,艺术产品的商品属性和资本属性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在经济社会中,没有什么艺术产品是可以免费获得、免费享受的,即使在今天也是如此。艺术产品作为一般商品,艺术消费主体必须依据经济的普遍价值规律,付出一般等价物——货币进行市场交换,换取艺术产品的使用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艺术消费品不仅以商品形式存在,也以一定量的服务形式存在,“例如,一个歌唱家为我提供的服务,满足了我的审美需要”。[9]436艺术消费本质上就是消费艺术家提供的服务,或购买这种服务的使用价值。当然,艺术消费又不是一般的商品消费。在艺术消费中所支付的货币既包含了凝聚在艺术产品中的物化劳动,包括作为载体的物质材料的消耗,也包含了艺术家创造活动的货币化、工人劳动的货币化、流通与销售领域消耗的货币化。关键是,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并不能与艺术产品内在永恒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等价。艺术产品并不会因消费者的消费而失去其价值,却超越时代与地域而继续存在,甚至实现增值。货币在此购买的主要还是艺术产品作为一般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其意识形态价值,因而购买的只能是部分价值。

第二,艺术消费本质上是通过审美感觉发现自我的本质力量。艺术消费主体将个体的情感、心智投注于消费对象,发生了对象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对象化双重构建,在与对象的互动、交流与碰撞中产生了精神上的愉快与轻松。这个过程更具审美属性,是艺术消费主体的一种内在精神活动,是艺术消费最终完成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从审美心理学角度提出,艺术消费的本质是在人化的自然中发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自我的“生命表现”,包括自己对自己的欣赏,他人对自己的欣赏,“以审美情感为前提,艺术成为人的生命方式的对象化形式”。[8]224如此,艺术产品就成了一种“对象性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这一消费阶段需要消费者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否则,再好的作品也无法成为他的对象,无法成为他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14]126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艺术消费主体运用自己的文化经验进行对象化的建构过程,最终产生了一种超越的力量,超越了“物”对人的压迫,确证了自身的存在和价值,确证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丧失自身。

[JZ](三)

艺术消费不同于普通的物质产品消费,具有独特的消费属性。这一点告诫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尊重艺术消费的特性,不可简单视其为物质消费。

第一,艺术消费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活,具有双重属性。艺术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消费。消费者要向艺术家、生产者、销售者和生产资料支付货币,购买物化劳动,换取产品的使用价值。但艺术又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3我们必须还要深刻理解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文艺问题的最深层本质的解决。[8]167艺术消费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消费,是一种精神性、审美性的活动,这在其他产品的消费中是没有的。关于这些问题,上文已经作了论述,不再赘述。

第二,艺术消费具有超越性。一是艺术消费具有历史的超越性。艺术经典可以在不同阶段焕发出恒久的艺术魅力,成为不同历史时期消费者喜爱的对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到,代表着人类童年时期艺术成就的《伊利亚特》等古希腊艺术和史诗,虽然其物质生产的土壤已经改变,但是却“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4]30二是艺术消费具有阶级的超越性。优秀的艺术产品可以成为不同阶级乃至对立阶级之间共同的消费对象。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巴贝夫派的平均主义工人社和人道派,受到法国空想主义代表德·德萨米的影响,要把文明中间一切精致的东西——科学、美术等,都当做有害的危险的东西,当做贵族式的奢侈品来消灭掉。恩格斯批评他们说:“这是一种偏见,是他们完全不懂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如此必然结果。”三是艺术消费还具有民族的超越性。自18世纪以来,欧洲资产阶级对世界市场的开拓,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世界的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马克思认为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已经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学。255艺术消费的普遍化、全球化极大地丰富了各民族的精神生活,空前解放了各民族的精神生产力。但是这种艺术消费的全球化和民族差异性的消失,其实是国家文化安全和差异性的消失,正如恩格斯对于奥地利的斯拉夫人被德国人、马扎尔人和意大利人同化所表达的忧虑。

第三,艺术消费是一种充分感觉化、无功利性的消费形式。艺术消费主体对产品的感性享受,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是借助完整的个体的一切感官来实现的。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借助各类包含了社会实践内容的感觉,人同世界建立起任何一种关系,包括与艺术产品建立的审美关系或对象性关系。

而且,艺术消费实际上还是基于实践的一种无功利的审美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感觉。不同于饭菜、桌椅、器具等实物产品的消费,艺术消费的实现依赖于消费者进入无需求的忘我状态。在马克思看来,那些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14]129被外界的“物”役使的心灵让他们无法发现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美,只有回归心灵的自由,不被利益所驱使,才能到达良好的艺术消费之境。

[JZ](四)

马克思主义还对艺术产品、艺术消费者、消费环境等艺术消费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思想。

1艺术产品。马克思对于劳动产品进行了界定:“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同样,艺术产品作为艺术家对象化劳动的产物,也具有普通劳动产品的共性。在其生产过程中,艺术家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力要在特定的劳动环境下,占用必要的劳动时间,凝聚、物化智慧于产品中。在生产资料与劳动工具上,艺术产品的生产也要消耗一定的生产材料,如纸张、墨汁、石膏、泥土、服装、颜料等等,而在今天的艺术产品创作中则要使用摄像、录音、剪辑、特效设备等价格较高的生产材料和工具。在经济关系上,资本家也要遵循普遍的经济规律,把艺术产品投入市场,将之作为商品进行销售,借此剥削艺术家的劳动而获取利润,艺术家则获得资本家给予的代表必要生产劳动的工资。因此,商品性是艺术产品的第一属性。

但是,艺术产品也有不同于普通劳动产品之处。马克思说:“生产的结果是商品,这种商品脱离于生产者而存在,因而可以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作为商品来流通,如书籍、绘画以及一切有别于艺术家本身活动的艺术作品。……(但有的)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员、医生、牧师等等的情况。”[9]442这就是说,艺术产品中一部分以物化劳动形式存在,它们可以独立存在,但是舞蹈、音乐、戏剧等不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艺术服务,却是不能脱离生产者的,往往随着生产者停止艺术创作和表演而消失。艺术产品的劳动过程也不同于木匠制作桌椅、工人生产机车,往往运用极少的生产材料,使用艺术家的感觉、体验、情感、思想等无形的材料,运用高超的表现技巧,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审美理想注入到产品中,创造一个艺术化的艺术之境。这是一个伟大的、艰辛的创新过程。艺术产品是对社会存在的审美反映和符号性创造,用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艺术产品被生产出来还未进入流通环节时,还只是“可能性的产品”,它不过是艺术家摆在案头的物品而已,没有实现其价值。正如“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艺术产品只有进入到消费者的消费视野、发生了实际的消费行为才能证实自己是产品,才能成为“主体的对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现代接受美学才指出,艺术作品有赖于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完成。之后,艺术产品便具有了极其的丰富性,真正成为了一种对象化的存在:一是劳动者的对象,它是劳动者按照美的规律和种的内在尺度而创造出来的,是他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二是资本家的对象,他通过出售产品进行资本转换;三是消费者的对象,他从中发现并印证自身的生命力量。

而艺术产品一旦产生,便不具有环境的依赖性,而是具有了独立性,它可以超越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被广泛消费和阐释。关键是,艺术产品不是被动的被消费对象,它甚至能够主动创造消费主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8月)中所言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就是看到了艺术产品对于消费主体的强大塑造作用。

从艺术运动过程的角度看,艺术作品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马克思说:“在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陋状态和直接状态之后,……消费本身作为动力是靠对象作媒介的。”[4]95艺术产品沟通和连接了艺术生产——艺术消费的两极,使艺术生产过程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而且赋予了这个艺术生产过程以社会的开放性和历史的延续性的特征”。[5]130所以,在考察文化产业发展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艺术产品这一核心要素。

2消费主体。马克思曾告诫我们,“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14]155消费主体必须具有审美能力,能够在艺术消费中懂得艺术的魅力所在,否则就是没有价值的消费。马克思多次强调,既要有很好的艺术作品,也要有懂得欣赏的观众,只有“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艺术消费才能真正完成。对于一个艺术消费者来说,他的一个方面的使命就是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

其一,消费主体要在艺术消费实践中成长,因为艺术产品能够在无形中培养消费主体的审美能力,甚至具有主动的塑造能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8月)中指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4]95消费主体在艺术消费中受到艺术产品的引领和影响,产生了对某种类型艺术的相对稳定的审美倾向,产生了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然后转变为此类艺术的维护者和推动者,成为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推动力量。从对象的主体到主体的对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不适应到适应,体现了消费主体在艺术消费中的辩证运动过程。这告诉我们,要主动投入到艺术消费活动中,在对艺术作品不断的鉴赏、品味、辨析中发现美的规律,拓展审美视野,挖掘真正的艺术精品。而从艺术生产的角度讲,艺术家不要做媚俗者,不要降低自己的地位而被动地迎合消费者,尤其一些低级趣味;相反,要做一个高雅艺术情趣的引领者,做高尚道德情怀的倡导者,主动承担起引领社会风尚、塑造健康人格的使命。

其二,消费主体必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丰富的艺术感觉。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艺术消费主体以他的全部身心和整个人生经验乃至人类的全部发展史为依托,从事实际的社会活动,包括艺术活动。在马克思看来,消费主体首先要重视艺术感觉的培养,而艺术感觉则是在长久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同时,社会的发展也给予了这种培养的可能性,“已经产生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14]117-129艺术消费主体在实践中要将个体生命与社会律动相统一,感受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获取新鲜深刻的社会经验和人生体验,大力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因为“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

其三,消费主体在艺术消费中要保持能动性和独立性。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特征,就在于人是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物,其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在1869年6月23日谈到,维克多·雨果的《小拿破仑》本意是攻击这个政变发动人,在读者的心中却使小人成了伟人;而蒲鲁东的《政变》,本想把路易·波拿巴的政变写成历史必然结果,在读者那里却成了为路易·波拿巴辩护。598-599艺术消费主体对艺术作品展开了属己的重新阐释或者二次创作,常常与艺术家的创作用意产生一定程度的背离,但也因此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和观念上的内在动机,[4]94为艺术生产提供了方向的导引。艺术家必须尊重消费者对作品的主动理解,尊重消费者的独立自主的地位。

3消费环境。在资本主义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性、现代大工业生产,使无产阶级疲于谋生,无暇进行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但是,也正是工业革命及其大规模生产,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分工的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恩格斯号召被统治阶级大胆地去吸收人类艺术创造的优秀成果,而且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将其发扬光大,将这种高尚的艺术消费推广到全社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自由王国”就是人类在艺术与审美中获得自由个性与全面发展,而工作日的缩短是其实现的根本条件。在此,自由的艺术消费需要三个条件:科学分工、产品极其丰富和空闲时间的存在。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中,“闲暇”问题占有一个核心的和必不可少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实质上就是一种关于“闲暇社会”的理论。[5]214随着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机械化大生产的程度将会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满足社会消费和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也会越来越少。这样就会“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为整个社会的每个成员创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于是,资本就违背了自己的意志,成了为社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创造条件的工具,使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缩减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这个美好图景是马克思所瞩望的,也是所有无产者所瞩望的,也具有历史发展和逻辑上的必然性,是艺术消费的必需条件。

在工业化社会中,社会分工要求人们在特定的活动范围中生产,这种分工是异己的,这种劳动也是压迫着人的对立的力量。而“闲暇时间”则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能够消除这种“异化”现象的奥秘和钥匙。这说明,马克思期待的是,把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所创造的成果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把人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只有这个时候,艺术消费才真正成为自由的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KG*2][ZK(]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KG-*8]∶[KG-*2]574.[ZK)]

[2]黄颇.马克思主义文艺主体观[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KG-*8]∶[KG-*2]87.[ZK)]

[3]朱立元.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KG-*8]∶[KG-*2]320.[ZK)]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ZK)]

[5]李益荪.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ZK)]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ZK)]

[7]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KG-*8]∶[KG-*2]401.[ZK)]

[8]董学文.文艺学当代形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ZK)]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ZK)]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KG-*8]∶[KG-*2]589-590.[ZK)]

[11]姜哲军,刘峰.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与美学理论批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KG-*8]∶[KG-*2]141.[ZK)]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KG-*8]∶[KG-*2]8-9.[ZK)]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KG-*8]∶[KG-*2]125.[ZK)]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ZK)]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ZK)]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KG-*8]∶[KG-*2]580.[ZK)]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KG-*8]∶[KG-*2]334.[ZK)]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KG-*8]∶[KG-*2]28.[ZK)]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KG-*8]∶[KG-*2]126.[ZK)]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KG-*8]∶[KG-*2]150.[ZK)]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KG-*8]∶[KG-*2]926-927.[ZK)]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KG-*8]∶[KG-*2]221-222.[ZK)]

【责任编辑:宇辉】

猜你喜欢

解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