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与实践的鲜明特征

2015-09-10吴继轩

理论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民族政策习仲勋

吴继轩

摘要: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与实践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联系群众,服务民生。这些特征,既是习仲勋在长期革命工作中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反映,同时也是他坚强党性和崇高人格的体现。同时,作为习仲勋在开展民族工作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其不但为当前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也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

关键词:习仲勋;民族工作;民族政策;民族理论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11-0052-04

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习仲勋出生在西北,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西北,对西北地区的民族情况十分熟悉。无论是在西北工作期间,还是后来在中央分管民族统战工作时期,他都对少数民族工作投入了极大精力和心血,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民族工作思想,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与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中国共产党在90余年发展历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每一历史时期我国实际情况和党面临的主要任务,科学而明确地提出了党的阶段性中心工作,为全党指明了工作方向,推进了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习仲勋在长期革命生涯中,始终围绕着党确定的阶段性中心任务认真开展民族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稳定与发展,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华民族的最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集中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共同抗击日寇侵略,确保抗日战争胜利。习仲勋无论是在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还是在绥德地区主持工作,都模范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各民族力量,形成抗击日寇的最大民族合力。其间,关中分区新正县龙嘴子回民地区传染病流行,日渐严重和蔓延。习仲勋得知情况后,意识到少数民族兄弟生命安危是关系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贯彻落实的大事,立即指派专人赴延安光华药厂买药,并安排分区有关部门请来医生进行治疗和预防,迅速控制了疫情,治愈了染病的回民群众。为调动少数民族群众抗日积极性,习仲勋在其辖区内从制度上保障少数民族民主权利,规定在选举辖区参议员时,少数民族的选举人数在达到选举人数的五分之一以上者,就可以单独进行民族选举。这些鲜活事例使分区民众亲身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就是他们的贴心人,从而赢得了分区回民及其他各民族真诚拥护,为争取抗战胜利最大限度地凝聚起了各民族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及时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中心工作。习仲勋主政西北局期间,成功解决了西北地区一系列复杂民族问题,为建国初期西北地区迅速实现和平稳定,恢复与发展经济提供了政治前提。这一时期,习仲勋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在西北地区重点开展了三项民族工作。一是领导西北局及所属各省省委达成了民族工作是西北地区中心工作的共识,并确定了“稳进慎重”的民族工作方针。习仲勋反复强调:民族问题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实际问题”。因此,“民族工作不要急”,“谨慎稳进的方针是唯一主要的方针”。二是紧密联系、真诚团结各民族和宗教上层人士。习仲勋认识到,稳定西北各少数民族,必须首先争取他们中的开明人士,使他们赞成或至少不反对党的政策。习仲勋妥善安置了西北地区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方面的特有作用。习仲勋还与许多民族上层人士建立了长期友谊,如班禅大师、黄正清、马辅臣、包尔汉等。其中,习仲勋与藏族上层人士黄正清的友谊堪称典范,黄正清把习仲勋看作是“藏胞心目中的亲人”。毛泽东曾评价习仲勋说:“这个同志最大的特点,是能团结各方面人士,胸怀博大,能负重任。”三是和平解决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叛乱。在争取青海省昂拉部落第十二代千户项谦投诚中,习仲勋反复叮嘱青海省委“对项谦必须反复争取,实行特别宽大政策”,先后派出省级领导干部和藏族部落头人、活佛等各界爱国人士50余人,17次去昂拉做项谦工作。习仲勋争取项谦的成功经验,受到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后来,毛泽东称赞他说:“仲勋,你真厉害,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此外,宁夏吉西回民叛乱也通过大教主马震武得以和平解决。建国初期,习仲勋在西北地区开展的民族工作,迅速稳定了西北地区局势,促进了民族团结,为西北地区社会改革提供了良好社会条件,也为我国解决复杂民族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定。围绕党的工作重心的这一重大转折,习仲勋反复强调要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作为新时期开展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习仲勋对西藏地方领导人说:新时期,西藏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1986年11月初,习仲勋明确指出:“在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各地党委和政府要把经济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切工作要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去进行。”习仲勋不仅反复强调要抓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而且通过调查论证提出了发展民族经济的一系列真知灼见,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习仲勋认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要做好调研和规划。他指出,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应因地制宜,要“组织专家对某一个地方,比如一个县或一个地区的开发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二要启动内力,包括发挥本地自身优势和培养人才两个方面。习仲勋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要发展,就是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比如,“山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如林业区,就要以发展林业为主。” 同时,要积极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要帮助少数民族“进行各种专业人才的培训”,包括培训党政管理干部和“多学科、多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三要借助外力,包括国家扶持和对外开放两方面。习仲勋多次强调,各地党委和政府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一点偏食吃”,即“对少数民族要多给一些帮助,多给一些照顾”,更进一步说就是“国家要拨些钱,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建设”。他还从历史视角强调对外开放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这种开放,包含对国外开放和对国内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开放。”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习仲勋一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被称为“实事求是的活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常说:“实事求是就是党性。”习仲勋坚持从西北地区民族实际出发,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创造性地解决了十分复杂、艰巨的西北民族问题,为我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事求是集中体现在习仲勋能清醒地认识当时的基本矛盾,不唯上,只唯实。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习仲勋认真分析了建国之初西北地区实际:经济落后,像样的城市极少;少数民族较多,民族问题复杂而尖锐。据此,他确定:当前西北地区“党的工作重心放到农村,但要同时兼顾城市工作”,这个战略决策得到了党中央批准。建国初期,西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群众长期以游牧为生,畜牧业是其主要产业和生活来源,针对当时一些地区和人士在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改牧业为农业的做法,习仲勋明确地向中央提出,新疆地区要“保护和发展畜牧业,不要轻率地发动牧民抛弃畜牧业而转务农业”。这一决策对于保护西北地区畜牧业生产、稳定民族关系、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实事求是也体现在他制定和实施政策不脱离群众实际,不超越大多数群众认识水平,易于被群众理解和接受,并产生良好效果。1950年初,习仲勋指出:“少数民族地区或各民族杂居地区,任何改革都不能过急过早。”同年6月17日,习仲勋又提出:“民族杂居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一切改革都必须通过各族人民群众自己的觉悟”,“任何改革都要依据群众的自觉自愿,稳步前进,急躁是要不得的。”1951年底,习仲勋了解到青海塔尔寺附近农牧民群众不愿意进行土地改革的情况后,便以中共中央西北局名义作出决定:凡是寺院辖区的农牧民暂不实行土地改革,这一决策得到了包括广大僧众在内的青海人民高度拥护。1952年7月,习仲勋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两年多来开展民族工作的经验说:“有很多事情,明天办是好事,今天办就是坏事。如定居比游牧好,但在今天尚无定牧的条件下,组织牧民定居,便害了牧民,害了畜牧业。所以‘一切决定于时间、地点和条件’,离开具体环境去观察和解决任何问题,都是没有准的。”同年8月,习仲勋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进一步总结经验说:“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切工作,均须根据民族特点及注意民族情感办事”,因为“各少数民族发展历史不同,阶级关系不同,民族情感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党的政策只有结合这些具体情况,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就办不好。”正是基于上述正确认识和把握,习仲勋在长期工作实践经验基础上,依据中央正确决策创造性地开展了西北地区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思想并付诸民族工作实践中。在实现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方面,习仲勋提出了以对大民族的“不平等”来保障各民族平等的著名观点。他在总结自己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时说:“如果汉族和其他任何一个民族发生了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要照顾那些兄弟民族。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在思想上就应该先准备‘不平等’”,即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有‘不平等’的准备,结果才会达到平等”。这一思想,对于抵制和消除大汉族主义,保护少数民族权益,促进民族平等与团结具有重大意义。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中,习仲勋根据西北地区复杂的民族实际,稳妥地调整了包括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和宗教寺庙在内的土改政策,保障了大西北土地改革平稳进行。西北地区有回、蒙、藏、维、哈、东乡、撒拉、保安等24个少数民族;宗教也很复杂,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内又有20多个教派,且民族与宗教问题紧密关联甚至合而为一。毛泽东说:“西北少了一个工业,多了一个民族问题。”这就决定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宗教工作在西北的复杂性、重要性、艰巨性。习仲勋清醒地认识到民族问题是解决西北地区问题的“牛鼻子”,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则是团结和安排好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为此,习仲勋在建国初期西北地区土地改革中提出了“联合这一部分封建势力来反对另一部分封建势力”,即“保存一部分封建,搞掉大部分封建”的民族工作策略,这一策略就是对各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上层人士实行必要的让步政策,以此“换取我们‘改得和平些’”,取得发动群众的较好条件。[8]209这个有创造性的民族工作策略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民族工作中的灵活运用,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赞赏。在土地改革中,习仲勋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各省对各民族、各教派的领袖人物排出名单,予以适当保护;并针对新疆牧区的特殊性明确指出,新疆地区的“牧区政权,不论是旧有的千百户制,或新设的县、区、乡制,都必须吸收当地有势力的和较好的部落头人参加,使其有适当地位,并逐渐增加各级政权机关的民主性。”[5]194由于习仲勋抓住了民族问题的核心,创造性地把复杂的西北地区主要矛盾层层解开,稳定了西北局势,促进了民族团结,为推进西北地区社会改革创造了良好社会条件。从1951年冬到1952年5月,陕甘宁青4省的106个县、8个市,16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完成了土改;从1952年冬到1953年春,新疆的62个县,400万人口的地区完成土改。到1953年,大西北的土地改革全部完成,[14]241-242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服务群众,改善民生[HT5",8.5XH]

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伟业凝聚起了无穷的群众力量,保障了党的事业胜利发展。习仲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在长期革命生涯中,始终模范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服务群众中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真诚拥护和衷心爱戴。

习仲勋的突出特点,就是情系人民,有深厚的公仆情结。毛泽东曾评价说:“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12]106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习仲勋都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仲勋提出,党员干部要时时处处“心里揣着人民”,2当好人民的“忠诚勤务员”。[8]114解放战争时期,习仲勋“随时随地同边区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彭德怀评价说:习仲勋“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值得大家学习”。[4]232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多次强调,各级干部一定要“深入各民族劳动群众中,建立直接联系”;并且要“一点一滴地帮助群众去解决需要和可能解决的切身问题”。[10]58-59习仲勋时刻关心着西北各少数民族群众的饥饿冷暖,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赢得了各民族群众的信赖和拥护。1950年春夏之交,甘肃平凉、宁夏固原等地匪特分子组织武装暴动。为平息暴乱,习仲勋指示西北军政委员会“及时派出慰问团慰问群众,发放救灾款,派医疗队给群众疗伤治病”。[5]521951年秋,青海尖扎地区昂拉部落千户项谦发动叛乱,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政府按照习仲勋和中共中央西北局指示,向尖扎地区拨发救济款两亿元(旧币)、救济粮八万斤,抽调大批医疗、文教、贸易、民族等方面干部组成工作队,带着大量布匹、食盐、茶叶、药品、电影,前往昂拉部落慰问,还为两千多藏族群众疗伤治病。[5]60-61习仲勋指导西北军政委员会多次组织慰问团,分赴新疆和青海的果洛,甘肃的甘南、平凉等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放映电影、免费巡回医疗等形式慰问少数民族群众。习仲勋本人还亲自率团到少数民族地区慰问,多次深入到青海、甘肃和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5]48

习仲勋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作为自己践行党的宗旨的体现。习仲勋总是能够从人民群众需要的细微之处做起,成为群众的真正贴心人。建国之初,习仲勋强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把群众看做自己的亲人,一点一滴脚踏实地替群众做些事情,为群众服务。”[8]19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看病难,人畜死亡率高问题,1951年3月习仲勋指出:“我们要给少数民族群众看病,派医疗队,组织医生到他们那里,深入到人民里边去做群众工作。不仅给人看病而且要给牲口看,要使他们人旺,牛羊也旺。……再一个就是做生意,搞贸易,实行公平交易,价钱公道,谁也不吃亏。总之,看病做生意,这是我们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最重要的群众工作,也就是我们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六〇六、盘尼西林、羊毛,就是那里的政治工作。”同年4月,习仲勋又强调要“集中一切可能使用的力量,发展兄弟民族地区的贸易和医疗工作”,因为这些是“有关兄弟民族人旺、财旺两件最迫切、最重要的大事”。针对建国初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落后的实际情况,习仲勋强调:“发展生产,是最实际和最有内容的群众工作。”在此认识基础上,习仲勋和西北局积极帮助民族地区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特别是发展畜牧业生产,大力开展自由贸易,在甘宁青新四省陆续建立了贸易专业机构211个,先后组织了约650个各种形式的流动贸易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贸易活动,以比较高价格收购当地群众的皮、毛、药材等土特产品,以比较低价格向他们大量出售茶叶、布匹等日用生活必需品,使少数民族地区工农牧产品交换比率发生了极大变化。如新疆小麦换卡叽布比率,1951年比1949年提高了四倍;青海皮、毛价格较解放前提高了十几倍到二十倍;宁夏蒙旗1951年5月驼毛换小麦比率较解放前增加了38倍;藏族群众羊毛换砖茶比率提高了15倍,藏族群众高兴地说:“毛泽东来了,羊毛值钱了!”与此同时,社会生产有了明显提高,从1949年到1952年,青海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4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50%;到1953年夏,新疆富蕴县维族群众“生活得到初步改善”。各民族生活改善,促进了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增强了党在西北各民族群众中的威望和影响力。

习仲勋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状况,促进民族地区持久发展,必须着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因此,习仲勋指出要通过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挖掉少数民族的贫穷落后根源。1951年9月,习仲勋指出,“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他们本民族的文化。如维吾尔族的文化、蒙古族的文化、藏族的文化、回族的文化,以及很多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应该帮助他们发展。”1953年7月20日,他又强调,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和少数民族学院“必须要做适当的发展”,[10]149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习仲勋在建国初期资金、人才都很困难情况下筹建了西北民族学院。每遇学院开学和学员毕业,习仲勋都要亲临学院讲话。在习仲勋和西北局的重视和关心下,西北地区各级政府拨出相当多经费在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许多中、小学校,学习本民族语言,不仅发展了少数民族文化,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专门人才,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持续平稳发展。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与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这些鲜明特点,

是他在革命工作中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反映,同时也是他坚强党性的体现和认真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为他在开展民族工作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其对新时期开展民族工作、解决复杂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同时也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

[JY][XCL.TIF]

参考文献:

[1][KG*2][ZK(]习仲勋传(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ZK)]

[2][KG*2][ZK(]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ZK)]

[3][KG*2][ZK(]习仲勋文集(上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ZK)]

[4][KG*2][ZK(]习仲勋纪念文集[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ZK)]

[5][KG*2][ZK(]习仲勋传(下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ZK)]

[6][KG*2][ZK(]习仲勋革命生涯[M]. 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KG-*8]∶[KG-*2]325-326.[ZK)]

[7][KG*2][ZK(]齐心. 仲勋, 我用微笑送你远行[J]. 中华儿女, 2002.[ZK)]

[8][KG*2][ZK(]习仲勋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ZK)]

[9][KG*2][ZK(]习仲勋文集(下卷)[M].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ZK)]

[10][KG*2][ZK(]习仲勋论统一战线[M].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ZK)]

[11][KG*2][ZK(]路笛, 路小路. 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习仲勋在陕甘边区[M].作家出版社,2013:3.[ZK)]

[12][KG*2][ZK(]怀念习仲勋[M]. 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ZK)]

[13][KG*2][ZK(]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ZK)]

[14][KG*2][ZK(]习仲勋画传[M].学习出版社,2013.[ZK)]

[15][KG*2][ZK(]何载. 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M].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102.[ZK)]

[16][KG*2][ZK(]习仲勋同志生平[N]. 人民日报, 2002-05-31(04).[ZK)]

[17][KG*2][ZK(]张仲良纪念文集[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12.[ZK)]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民族政策习仲勋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习仲勋受命主政中国“南大门”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地区的实践效应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
习仲勋的民族宗教统战思想探析
论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意义
习仲勋与两当起义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