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积极品格教育与职业引导机制研究
2015-09-10袁磊张予贺
袁磊 张予贺
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具备良好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育质量提出的最高要求。通过研究国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可以发现,培养计划中没能体现出对学生的职业取向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具有应用型本科人才特点的人才培育及职业引导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只有加强品格教育和职业引导,增加学生的自我探索、职业认同和行业归属感,实现积极品格教育与职业引导并轨,才能真正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优质性。
一、积极品格教育与职业引导机制的内涵建设
(一)建立积极品格教育与职业引导机制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它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别于普通本科的自身特点,更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我国高等教育在本科阶段中虽有完善的学术毕业论文答辩,但尚未建立“积极品格教育”“职业认同”方面的陈述与评估。若能以论文答辩形式完成“自我成长分析”“职业行为分析”,就与本科教育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中强调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养成,达成了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职业认同和行业归属感,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高校科学育人的有益尝试。
(二)建立积极品格教育与职业引导机制的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是积极的品格教育。“品格”这一概念又被称为“性格”“人格”,强调的往往是人内在的、道德或伦理方面的修养。教育研究者认为,品格教育的主要目的首先是从受教育者的品格发展需求出发,按层次、分阶段地激发他们的求善意识。其次是树立职业榜样,锻炼他们的道德行为,了解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再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决策力,让学生有判断选择的能力,培养学生负责的态度。品格教育也包括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要素。我们提倡的积极品格教育更要促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专业,包括专业方向的选择以及学习本专业的方法策略。
第二部分是职业认同和行业归属感。从心理学角度看,认同是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使其与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职业认同是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等因素的看法,行业归属是个人或群体对有关行业的赞同、认可及依据。良好的行业归属感是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前提,也是增强行业凝聚力的基础。培养职业认同和行业归属感,能使学生的学习与人的价值取向统一起来。建立职业信念和追求,能使学生形成共同的使命感和职业习惯,遵从相应的职业行为准则。因此,从关注本科生的品格教育入手,建立职业引导机制,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
(三)积极品格教育与职业引导的内在关系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为,只有使不同的人格类型匹配相应的工作岗位,才能使组织和个人双方都取得较高的满意度。人格类型的不同影响着大学生对专业及工作性质的理解。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性别、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的有效变量。因此,积极品格教育是职业引导的基础和起点,两者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二、积极品格教育与职业引导机制的实践框架
(一)基本模块
不同层次(年级)的学生在做法上互相连结:一年级需要完成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选修课。二年级需要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三年级需要完成自我成长浅析。自我浅析内容包括:一是谈兴趣和偶像及对我的影响,二是谈性格的养成,三是谈品质与能力,四是谈人生观,五是谈自身的优势与人脉,六是谈奋斗目标和同学对我的评价。四年级提交“自我成长分析、职业行为分析”论文并答辩。
(二)毕业论文格式
论文第一部分为“自我探索”,即“自我成长分析”,约2000字。论文包括以下三个层次:认知(提高学生对自身核心价值的認知度),情感(影响学生对自身潜能的态度),行为(认知程度与情感变化所引起的行为差异)。并由此培养学生立身、处世、行事的能力,同时强调“确立价值观”“尊重”“责任”。包含互相连结的五个主题:一是关于成长环境的影响,二是关于成人品格的认知,三是对上下级、同行评价的感受,四是关于价值观、信仰与目标,五是如何建立家庭和社会归属感。包含回答15~20个问题。要求将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认知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人际的力量、公民性力量、避免极端的力量、精神信念的力量”涵盖在以上的问题之中。
论文第二部分为“职业认同和行业归属感”,即“职业行为分析”,约2000字。论文包括以下三个层次:认知(提高学生对学科认知度的兴趣与潜能),情感(影响学生对职业旗帜向往的程度),技能(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的短、中、长期愿景)。并由此培养学生职业、置业、事业的能力,同时强调“兴趣与潜能”“创新”和“团队”。包含互相连结的五个主题:一是关于职业旗帜与人生理想,二是关于职业认同与归属感,三是关于凝聚团队、经营人脉以及创业、职业、置业、事业的关系,四是如何面对同行的赞许、工作的责难、心理的压力、失业及崩溃状态,五是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及培养。包含回答12~15个问题。要求将“职业旗帜的力量、对职业团队的情感、个人潜能的力量、人脉资源的力量、创新的力量、精神信念的力量”涵盖在以上的问题之中。
(三)实施步骤
各学院可围绕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实施学生的“个人成长分析”“职业行为分析”自陈式分析答辩工作,与毕业生原有的学术论文答辩同期进行,论文评估可分为三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以综合评估学生由学校人、自然人到职业人的转变。由此,本科阶段毕业论文分类为“品格论文”“职业论文”和“学术论文”。在把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征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避免与学术型本科教育“同构化”。
(四)指导教师的职责
形成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专业一学科一职业分析,这是实现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关键。因此,学生在选择指导教师时要注意关键环节:一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做“积极品格教育”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人脉资源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外显—内隐的一致,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二是专业教师做“职业引导”的指导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对应用性学科前沿在职业中的应用分析,对学生面向工作需求和职业定位进行引导。
教师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而不是随意的、毫无计划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品格的发展层次,分析每个层次发展的定义性特征,为学生提供指导,让学生积极融入到学习与实践的环境中。为促进品格层次的发展,教师应激励学生参与职业社群和行业实习,使学生有机会在实际生活环境中学习、应用并增进其道德能力。
三、积极品格教育与职业引导机制的测评系统
(一)评估内容
品格教育是一个具有较强包容性的概念,涵盖学校、各社会机构、家长培养儿童及成人积极品格发展的各项活动。因此,应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选择具有高信度和效度的评估工具。综合评估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学生层面、教师~同学层面、家庭层面。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参与项目的院系要提供完整的前后测评数据。
(二)评估层面
学生层面的成果测评是积极品格教育与职业引导机制实效性测评的重点所在。在具体的测评过程中,对学生层面(占综合评估60%)的学习成果进行细化分类,共选用了五个测试量表:UPI测试量表、16PF测试量表、24种VIA测试量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试量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量表。教师一同学层面(占综合评估20%)主要指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包括学生学习成绩、出勤率以及违纪次数,以综合评估学生的成长;学生对同伴道德行为的认知(自制量表)等;家庭层面(占综合评估20%)包括父母对学校活动的支持与参与和对学生行为、价值观的认知情况(自制量表)。
(三)评估原则
坚持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并强调评估方法的可计算性,由于評估方法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效果,因此,定性分析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反馈和个人判断,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评估积极品格教育和职业引导机制的效果。
四、总结与反思
在探究应用型本科积极品格教育与职业引导机制的视野下,将积极品格教育视为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和职业探索的过程。采用学生自陈式分析答辩的形式,有明确细致的步骤、操作方式和清晰的目标。注重教师教育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评估体系的多层次性。对此,我们有两点启示:第一,应自主开发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多样化的学习成果评估工具。第二,要有发展成熟的评估和数据分析方法。让“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些表述不再过于抽象或停留在政策层面上,而是要具体描述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和技能的发展。怎样才算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有什么样的预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