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2015-09-10杜鹏娟胡华锋周延州

决策探索 2015年10期
关键词:集群产业链全省

杜鹏娟 胡华锋 周延州

产业集聚区是指政府统一规划,企业相对比较集中,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效益的区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以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为基调,以产业集聚为特征的功能区。产业集聚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其基本内涵主要是“四集一转”,即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国外实践表明,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区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为此,2009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经过几年的发展,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尤其是新常态下,产业集聚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综合载体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扛起了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半边天。

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集聚区规模竞争力显著提升

目前,河南省已经建有180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819.36平方公里。全省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23个。其中郑州电子信息、漯河食品、洛阳装备制造3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据统计,2014年,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达3512.83平方公里,全省“四上”企业12487家,比2013年增加1103家,全省产业集聚区对全省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长的贡献超过八成,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均超过五成,全省产业集聚区对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及利润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七成。

(二)产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产业集聚区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多地“晋级升位”势头良好。按照《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试行办法》,2015年4月公布的2014年度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中,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达到六星级标准;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达到五星级标准;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郑州市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开封汴西产业集聚区、尉氏县产业集聚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等24个产业集聚区达到二星级标准;郑州马寨產业集聚区、登封市产业集聚区、新郑新港产业集聚区、新密市产业集聚区、荥阳市产业集聚区等80个产业集聚区达到一星级标准。其中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迅猛,重在提质转型,一年时间越级晋升。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达到六星级标准,即已完成经济增加值500亿元、税收收入50亿元、从业人员15万人以及所在城镇城区常住人口50万人等指标。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达到五星级标准,即已完成经济增加值40。亿元、税收收入40亿元、从业人员12万人以及所在城镇城区常住人口40万人等指标。

(三)产业集聚区围绕主导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链

在近五年的发展建设中,全省产业集聚区培育了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化工、有色、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新材料、物流商贸、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轻工、电子信息、新能源、建材、钢铁十五大类。在主导产业数量上,拥有两大支柱产业的集聚区共有150个,占到全省产业集聚区总量的83.5%。围绕主导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链,重视产业发展由产业零散向产业集聚转变,持续实施“全面产业链条一体化”工程,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竞争力、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链。

(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

产业集聚区向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转移,不断增强集聚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紧盯“高精尖”项目,和北航、浙大等16家科研院校建立了科技成果孵化或产业化基地;金山产业集聚区万德芙镁料等企业不断引进、消化和研发有核心竞争力的精细深加工技术,转到产品广泛应用于高射炮管、神舟飞船等高端军事装备,掌握了全球金属镁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取得了“中国镁谷”的称号;孟州市产业集聚区9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工程技术中心。

(五)产业集聚区成为农民工转移就业主阵地

在国内外经济持续下行的严峻形势下,集聚区人气持续增强,已经成为农民工转移就业主阵地。随着产业集聚区就业吸纳能力的持续扩大,省外务工劳动力加速回流,自2011年农民出省务工人数连续三年低于省内务工人数。当前,河南每100个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有25个进入产业集聚区就业,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阵地”。

(六)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效果显著

从产城融合上看,城镇公共服务逐步延伸到产业集聚区。公共配套设施逐步实现全覆盖;政策上优先将产业集聚区内村庄农业人口成建制地转为城镇户口;进入产业集聚区工作的农业户口可以转为城镇户口;集聚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纳入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在产业集聚区的助推下,全省城镇化率由20。8年的36%提高到2014年的43.8%。总体上来说,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展速度、发展效益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三期叠加”期,产业转移呈现新特点,区域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强化,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条件约束下,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主导产业同质化强,区域竞争严重

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较强的产业同质性,集聚区产业差异化和互补性偏低。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主导的产业涉及装备制造的大于79个,其中涉及机械制造的有25个,涉及农副产品加工的有34个,涉及食品加工的有32个,涉及纺织服装的有27个,涉及化工行业的有22个。由于各集聚区初期发展中,以规模扩张为目标,在项目引进、产业培育上没有充分依托本土资源优势或产业基础,普遍存在产业培育与本土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战略新兴产业引进、产业链延伸与服务环节增值、龙头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等领域的割裂发展,导致各地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中出现了争项目、争企业、争产业的情况,甚至于陷入恶性竞争。

(二)产业链接度低,未形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

从集聚区内部看,产业链环节不完整、本地配套率低仍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制约。在产业集聚区发展初期,主管部门往往容易重“项目”轻“产业”、重“大块头企业”轻“小体格配套企业”、重“生产制造环节”轻“服务增值环节”,导致产业链条环节缺失,产业发展缺乏配套,产业集群以“堆”代“链”,集群效应发挥不足。与此同时,产业链整合难度大也较为突出,当前多个产业集聚区中,能真正发挥行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进行产业链式发展的领袖型企业较少,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关系还处于松散状态,甚至有些还存在激烈竞争关系。

(三)自主创新能力弱,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仍在延续

目前,集聚区内传统制造与加工企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缺少研发机构和高素质人才,企业拥有发明专利较少、科技经费支出低、科技从业人员不足。甚至作为各地市自主创新高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其发展战略也多与真正意义上高新区的内涵和定位开始有所偏离,也把上规模放在首位,而忽视投资规模小、发展潜力大的高技术项目,有“制造”无“创造”,创新驱动的后劲不足。当前大多数产业集聚区依然延续着基于投资驱动和规模扩张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项目建设上新兴产业、新型项目的“双新”色彩不明显,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仍然偏低,发展路径上仍是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低小散企业,低成本劳动力、资源要素消耗和传统商业模式。

(四)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集约发展水平偏低

2014年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已超过3512平方公里,同比增速高于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速。但还有一些产业集聚区大量土地批而未供,占用了宝贵的土地指标,一些项目存在夸大投资,圈占土地现象,造成土地闲置。当前,全省建成区固定资产投入产出强度为40.8万元/亩、工业经济密度为79.7万元/亩、省外资金到位密度为12.1万元/亩,虽然较2012年显示出单位效益逐步提升的态势,但是集聚区集约节约发展水平还不够,尤其相比国内一流产业园区差距较大,如2013年苏州工业园区投资强度就达到了600万元/亩。

三、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路与建议

(一)产业集聚区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转变

当前,受资源、环境、土地等因素的制约,河南产业集聚区的面积很难再依靠规模扩张式的粗放发展方式。尤其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是产业形态的创新、产业组织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品牌价值的塑造。这是一种基于创新驱动的集聚发展模式,关键是要努力建成国内领先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高地和河南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提升集聚区平台对其周边地区及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力。

(二)产业集聚区发展由产業零散向产业集群转变

疏通集聚龙头企业与主导产业、集聚上下游产业链与横向服务链、集聚产业内配套网络与产业间融合网络三大路径,推动产业发展由加工环节向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强化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融合,资金、项目、管理、品牌之间的融合以及产城融合。

(三)产业集聚区发展由硬件投入向软件提升转变

产业集聚区发展应从加快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转到软环境打造上来,注重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产业集聚区;注重节能减排、循环发展,建设集约化、绿色化的生态产业集聚区;注重塑造创业氛围、鼓励技术创新、疏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建设科技化、品牌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四)积极培育龙头型产业集群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明显、中小企业配套齐全、产业链环节完整”的龙头型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式、配套、融合发展能力。持续强化承接转移,围绕培育“百千万”亿级产业集群,瞄准主导产业集群缺失和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招商,推动终端产业产品向上游延伸、基础工业向下游延伸,着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带动关联配套产业协同转移,力争省级层面重点发展2~3个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各省辖市打造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各县集中发展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五)持续推动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共性技术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企业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集聚区内申报一批国家级工程中心,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技术点,转化一批产业科技成果。推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搭建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

(六)积极引导载体联动发展

鼓励、引导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努力实现联动发展。建立集聚区之间信息共享平台;支持集聚区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同类产业集聚区立足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及人才链开展上下游经济联系,鼓励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不同类型集聚区依托专业功能开展业务合作;在具体合作方式上,探索尝试“飞地”式的集聚区合作、集聚区协调下的企业合作对接、产学研企金协同式的创新合作以及集聚区引导下的科技金融结合等形态。

猜你喜欢

集群产业链全省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产业链春之奏鸣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