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叁寿:站在大数据产业之巅

2015-09-10张晨

决策 2015年11期
关键词:银行企业

张晨

2015年,中国大数据领域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当属王叁寿。因为这一年,王叁寿创办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成立,标志着大数据可以作为一种资产、一种商品进行交易,把大数据这座金矿的价值释放出来。同时王叁寿创立的九次方大数据2015年上半年业绩同比2014年也翻了十几倍,公司估值接近30亿元人民币。

王叁寿在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几乎与美国同步;所谓地利,王叁寿聪明地选择了以贵阳为根据地,得益于贵州举全省之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所谓人和,众多股东和投资者聚集在一起,共举大业。

等风来

说起王叁寿,颇有点传奇色彩。2002年前后,王叁寿放弃了大学学业,在国家图书馆蛰伏了3年。2006年,25岁的王叁寿创办汉鼎咨询,抓住了中小板开闸的机会,专门为IPO企业提供上市前的行业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上市财务顾问等服务。

2006年到2013年,王叁寿迅速组织了一大批人才,全国到处飞,累计服务了超过600家IPO、新三板企业,其中接近一半已经成功上市,其中不乏人民网、郑煤机、诺亚财富、翠微百货、远东租赁等赫赫有名的上市公司。

汉鼎辉煌的时候,王叁寿意识到咨询业务进行大规模扩张面临瓶颈,因为没有可复制性。2010年,当IPO咨询市场如日中天的时候,王叁寿却另起炉灶,创立了九次方大数据,虽然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大数据的概念,他也不知道怎么通过数据赚钱。

王叁寿的这个选择其实很偶然,一次出差的路上,《我是布隆伯格》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未来,大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产。”这给王叁寿很大的启发,他开始琢磨大数据。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事业导师的建议,时任北京市金融局书记霍学文一直都给他打气,告诉他这是一个趋势。在王叁寿的心中,大数据是未来十年唯一能弯道超车的创业机会。

汉鼎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大量的数据,依托于这一数据库,九次方大数据公司建立起了一套企业大数据的平台,并继续收集、分析企业数据。2010年到2012年是成本投入和摸索商业模式的两年,虽然一直赔钱,各方面的业务压力比较大,但王叁寿坚信大数据时代会来到。

其实,九次方刚创立时王叁寿心里也没底,当时的注册资金是500万,王叁寿把公司所有人都叫来,包括前台,只要他们愿意,王叁寿就出让一部分原始股份给大家,一起创业。但是没有一个人买,第二年同样,还是没人敢买。王叁寿后来回忆说:“一开始的几年大家都在跟随着我的步伐走,没有人觉得大数据未来有爆发性。”

2011年国内企业掀起并购潮,九次方与多家省市金融办建立上市后备企业系统,汇集了全国4万家上市后备企业数据库,希望将数据卖给投资机构,但投资机构并不买单。“一开始我认为弄点数据就能卖钱,哪知积累大数据犹如爬泰山,不到山顶就看不到太阳。好多人觉得积攒一点数据就能卖钱,那不叫大数据,那个属于EXCEL。”王叁寿笑称。

九次方在2011年底发生了转机,虽然不是盈利,但足可以继续运转下去。受益于美国大数据行业的兴起,资本开始瞄准中国的大数据公司,经过调查,投资九次方3000万,当时九次方估值已达2.1亿。2012年,深谙美国市场的IDG资本在国内发现了九次方,与德同资本、富凯投资等再次投资九次方3500万。投资机构认可大数据是个大趋势,而当时在市场上除了九次方很少有别的公司在做这件事。

2013年开始,王叁寿终于等来了风,站在了风口上,这一年,大数据无论从概念到落地,都开始被企业接受。而在这时,九次方已经完成了数据的积累,并开始推出数据产品。2014年,王叁寿再次将股权向九次方管理层打开时,大家全部用自己的现金购买了九次方的股份,直到PE资本纷纷进入公司后,公司管理层才意识到王叁寿赌对了趋势。

商业模式

收集企业数据仅仅是第一步,通过数据分析,让数据形成产品,九次方才能找到最终的商业模式。2013年,九次方的数据库中已汇集750万家企业数据,当750万份数据汇聚在一起时,已经能很清晰地看出企业之间的供应链、上下游、竞争对手等信息。“这些数据汇聚在一起犹如星云图,天空零落的星星和满天星效果是绝对不同的。”王叁寿称,这之后已开始有客户陆续找到九次方。

大数据如今已成为新一波浪潮,而九次方已站立在浪尖。九次方大数据已拥有900万家企业数据,分布在40个大产业链、8000多个行业、4万个细分市场,覆盖全中国500多个城市、5600个区县、2500个高新园区、30万多万条街道、12万个写字楼。

“第一年我希望将数据卖给投行,第二年我希望卖给投资公司,第三年我希望卖给上市公司,但直到第四年,我才发现其实最大的客户,应该是银行。”王叁寿称,基于九次方的企业大数据,可以为银行搭建贷款、理财产品的直销平台,还可以基于LBS地图技术、O2O技术,来建设银行产品及服务的线上交易撮合平台。

2014年3月,九次方与贵阳银行正式签约合作。九次方汇集了近10万家贵州省内企业,给贵阳银行建设互联网金融B2B的直销平台,帮助贵阳银行搭建产业链金融服务事业部。目前九次方正集中在中小型创新性银行,如杭州银行、北京银行、贵阳农商行等银行搭建金融互联网平台,而农行等国有大行的地方分行已开始与九次方展开合作。

九次方给银行开通金融互联网数据平台后,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即时从九次方的数据库得到该企业的相关产业信息,可以实现在几分钟内向企业反馈其贷款是否获批。九次方还利用数据平台为银行做风险控制,再用大数据做精准营销。利用九次方的数据库,银行可以像拓扑图一样开发业务。由于对企业财务、经营数据的掌握,九次方可以对接阳光私募、信托产品、私募股权基金、公募基金、保险产品、债券产品、资产证券化等多种产品,实现B2B级的自动撮合交易。

除了为银行提供数据服务,地方政府也成为九次方主要的客户。目前,九次方在贵州、河南等省,以及哈尔滨等城市搭建企业数据平台。以工商税务部门为例,以前工商税务部门往往都靠企业申报数据,然后是面对面地拜访,人力成本高,效率低。利用这个平台,省去了费力的人工采集,还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的有效性进行核实。数据上传之后,在几分钟之内,九次方就可以生成一个数据报告,供贷款提供方、投资方参考。现在九次方60%的收入来自银行,30%来自政府,还有10%来自小贷、担保公司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

经过数年积累,九次方已拥有8大数据平台:全产业链企业大数据分析平台、产业链金融服务大数据平台、金融互联网交易撮合直销平台、银行客户精准营销大数据系统、中国企业征信大数据服务平台、企业决策、投资、并购大数据、智慧城市企业大数据分析平台、风险预警分析大数据监控平台。

未来愿景

2014年,九次方迎来了三件大事,与腾讯财经合作、与汤森路透合作以及筹建大数据资产交易所,这些未来有望为九次方带来丰厚的利润。

在腾讯财经频道,有一栏“大数据”即是九次方与腾讯的合作平台。双方将共同推动企业征信大数据平台的开发,协助中国的银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使用同一个平台。用户每查询一次付费数据,九次方和腾讯五五分成,栏目上线当天即产生利润。王叁寿称这属于借船出海,国内借腾讯,国外借汤森路透。2015年九次方预计向汤森路透提供5000万张图表,用户每查询一次图表需支付11美金,九次方与汤森路透也是五五分成,九次方的数据已经走向全球资本市场,贡献中国的数据智慧。

虽然九次方已盈利,但这些并不是王叁寿的最终目标。在他办公室的墙壁上,有“弯道超车”、“超越BAT”等标语。在王叁寿看来,阿里的数据基于电商交易,百度是社会大数据,且都相对封闭,只能说其数据量大,还不能称之为大数据。真正的大数据公司是服务全社会,只有分享,数据才更有价值。

“未来大数据领域将有可能成就BAT这样卓越的公司,希望5-10年后,九次方可以成长为其中一员。”王叁寿称,“但无论是政策还是市场都变化非常快,我们唯有顺势而为,时刻保持清醒,就如龙卷风来时,我们只有绕着它才能获得更大的力量,不能完全进入漩涡,否则随风吹上天,风停时会跌得很惨。”

顺势而为的王叁寿2014年以来开拓了数量众多的地方政府客户,九次方区域子公司陆续与贵阳国资平台、苏州市吴中金控平台、山东济宁金控平台、潍坊市金融平台、四川小微企业促进会、天津新金融投资、浙江省科技厅风险投资公司、长春经开区等进行合资合作,共同推动政府数据公开。通过九次方大数据系统,九次方已经为包括北京、天津、青海、重庆、贵州等在内的二十几家省市的政府提供产业规划和产业经济运行指标的分析,帮助政府进行科学决策。

王叁寿坚定地认为,收集数据仅仅是大数据公司的第一步,只有通过数据清洗、建模、分析、可视化后的数据结果形成产品,才能拥有独创的商业模式。经过几年时间的数据沉淀,九次方在数据结果呈现上形成了核心竞争力,通过将充分的海量基础数据清洗成为结构化、可以进行多维度分析的数据,通过建模分析后,形成可视化的、可用来数据交易的结果,最终形成了九次方产品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实际上,国内大数据应用的蓬勃发展,已经对BAT造成了一定冲击。一直以来,三家互联网巨头公司依靠垄断数据,各自构建以其核心业务为中心的平台和生态系统,但当前互联网的开放特性使得所有玩家不可能做到孤立竞争,边界的模糊使得这是一场允许存在联盟的混战。很多互联网公司已陆续踏上了大数据掘金之路,而九次方也因此和BAT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

猜你喜欢

银行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