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柯璀玲:守护民族文化

2015-09-10矫枫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裕固族村寨物件

矫枫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是中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现在其总人口仅为1.3万人,使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和汉语,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上这是一个游牧民族,而随着游牧生活的结束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裕固族的许多传统习俗和用品,甚至是语言逐渐面临消失。如何让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习俗完整地保留传承下去,成了柯璀玲最大的心事。她说自己有个宏愿,就是建一个裕固族原生态的文化传承基地,在有生之年,促进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见到柯璀玲已近晚上8点,她刚刚从张掖市返回肃南,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她把我们请到正在筹建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心,在大约200多平米的屋子里摆满了各种裕固族的服装、饰物、家居用品。柯璀玲说这些都是她几十年收集来的老物件,她建这个中心的目的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些老物件,让更多的人了解裕固族的传统文化。

延续母亲的“热爱”

提起收藏,柯璀玲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她说这间屋子里的每件物品都是她亲自收集来的,每件物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有她付出的艰辛,对这些物件,她的感情毫不掩饰。

1962年,柯璀玲出生在肃南县的一个裕固族家庭,父亲早逝,兄妹几个是母亲一手拉扯大。“母亲白天放牧,晚上还要给别人做手工,捻线、做衣服这些活计母亲8岁起就会做。”柯璀玲回忆,“我的母亲非常优秀,她会说6种语言,她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搞收藏完全是受她的影响。”

在柯璀玲的记忆里,母亲不仅养育了她,还影响了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她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每当母亲看到一件裕固族的老物件,就会感慨这原来是干什么用的,现在用不上了,以后慢慢就会看不见,会被什么代替。14岁初中毕业后,柯璀玲回家和母亲一起放牧,也开始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兴趣。母亲的巧手传给了她,她也开始学习刺绣等手艺。那时候,看到有别人不要的旧衣服上有好看的花纹、配饰,她就会捡回来保存着,再后来就开始捡别人丢弃的日常用品,别人笑话她是“捡破烂的”,她却丝毫也不在意。

为了收藏放弃绘画

从小喜爱绘画的柯璀玲参加工作后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她利于业余时间自学绘画,并在1984年肃南县举办的画展上获得了特等奖,被调到了县文化馆,成为当地第一位裕固族女性美术工作者。“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我一直想考大学,但初中毕业想考大学太难了,全要靠自学,我接连考了8年。”柯璀玲说。8年的坚持终于换来了成果,1987年,25岁的柯璀玲考上了西北民族学院(现西北民族大学)美术专业。

大学,打开了柯璀玲的视野,让她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她开始意识到,民族文化需要抢救和保护。“我上大学时年龄都大了,还结了婚有了孩子,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认识。那时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学习了各种民族技艺,也更多地介入了收藏。”柯璀玲说,“那个阶段对我很重要,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也逐渐有了一种强烈的文化危机感。我越来越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作为游牧文化的裕固族传统文化,开始呈现消失的态势。”

大学毕业,柯璀玲回到了肃南县文化馆从事专业绘画工作,“如果裕固族能出一位画家的话就应该是你。”这是柯璀玲的老师对她说过的话。1999年,北京中华世纪坛组委会在全国征集各民族的图腾,得到消息后,柯璀玲兴奋不已,她连夜创作了一幅“珍珠神鹿图”,画面中“神鹿”头顶珍珠,嘴衔雪莲花腾空跃起,潇洒地飞翔在广袤的天地。如今,这幅“珍珠神鹿”就镌刻在中华世纪坛上,向世人传播着裕固族独特而神奇的文化。

但后来因为搞收藏,柯璀玲不得不放弃绘画。“绘画和收藏都需要钱,当时家庭生活并不富裕,我考虑再三,决定放弃绘画。” 这大约是柯璀玲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了,但她并没有后悔过,扎实的绘画基础在她后来的收藏之路上帮助很大。

草原上的收藏家

为了收藏,柯璀玲走遍了整个裕固族草原。一听说谁家有了老物件,她都会亲自赶过去,能收藏的变卖家产也要收藏,人家不愿意转让的,她就画下样式,并记下制作的工艺。

一次,她听说有位牧民想转让一个熊皮包,当时她只有1250元钱,离要价2000元相差太多,她几经周折终于凑够了钱,结果皮包已经被卖掉了。她根据皮包的样式画了图形,回来后用牛皮彷制了一件。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些东西越来越少,以后也很难再见到,我把它画下来,复制出来,至少后人还能知道它原来是什么样的。”

还有一次,柯璀玲听说有位会做皮雕的艺人,她找上门去才知道,那位老人已离开人世。痛心与惋惜之余,柯璀玲向他的家人寻求制作皮雕的技艺,她的诚心打动了对方,对方不仅把老人做皮雕的工具全部送给了她,还向她详细讲解每一步的制作工艺。柯璀玲用画笔把每个步骤画下来,回来后仔细揣摩研究,反复实践,终于掌握了皮雕制作技艺。

无论是老民间艺人传授技艺,还是记录她见过的图形,柯璀玲都会用自己的方式画下来,这样的画稿她有十几大本,她说将来要把这些画稿整理出来,这就是一部裕固族的文化史。

30年来,柯璀玲收藏了几千件本民族的物品,有人劝她把这些收藏品卖掉,可以得一大笔钱,将来孩子们生活都会有保障。“但是我不卖,一件都不卖。我跟孩子们也交待,这些东西你们有使用权,但绝对不能转让。为什么?我们裕固族只有1万多人,一人留一件东西也才1万多件。如果都卖了,我们的后人还能看到什么?”柯璀玲激动地说,“裕固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现在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整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改变很大,大多数人连帐篷也不会搭不会叠,马车牛车不用了,驮垛子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了。我们的后人怎么能了解自己的祖先?当然,有些需要淘汰的一定会被时代淘汰,但好的东西还是要保留下,民族的文化还是要保留。”

现在,草原上都知道柯璀玲的名字,谁知道哪里有老物件都会主动来告诉她,还有人家会主动给她送过来。她从盒子里取了一串佛珠告诉我们,这串佛珠的主人是一位老奶奶,去逝时已经115岁,这是她生前随身戴着的。前几天,她的孙子把它送给了柯璀玲,“要是别人,是会拿去卖钱的,可他孙子免费送给了我,因为他知道我不是用这个来赚钱,我会把它保留下去。”

创办裕固族原生态村寨

柯璀玲先后被授予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裕固族皮雕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裕固族服饰传承人,她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大了。2014年,她自筹资金,并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为她划拨了2万平方米的用地,建起了裕固族村寨,她希望能在村寨中保留一些原生态的生活场景。“现在大家都说普通话,会裕固族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裕固族没有文字,不能再让语言也消失。”柯璀玲要求村寨里的员工们之间要用裕固族语交流,还经常举办剪羊毛、驮垛子比赛。今年她女儿结婚,整个结婚仪式全部按照裕固族传统的方式进行,还拍成MV。

按照裕固族的传统,女儿出嫁,母亲要做一件和衫(类似长裙的外套)包在一尺见方的布里当陪嫁,这就要求做和衫的衣料非常薄。柯璀玲拿出一束类似头发粗细的羊毛线说,会捻这么细的羊毛线的老人去逝了,草原上再也捻不出这样细的羊毛线,那么薄的衣服就没办法做了。“现在没人能捻出这样细的线,我自己也捻不出,这就失传了。”每有这样的事,柯璀玲都会痛心不已,“这就是我着急的事,我办这个传承中心,目的就是要把濒临失传的东西保留下来。”

目前,村寨已经做为旅游项目对外开放,传承中心也基本布置完成,计划2016年能开业。柯璀玲说到时还要举办一个裕固族服饰研讨会,表演裕固族的民族服饰,包括传统的、现代的、时尚的各种元素。她现在招收了200多人参加培训,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培养出一批年轻人,让自己的民族文化更有活力。

猜你喜欢

裕固族村寨物件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老物件
小物件中的大历史
男人的多种形式
茶内无盐水一般
锅巴粥
盛世国庆 聚“惠”苏宁
快乐民族行
近三十年来国内裕固族宗教研究的成就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