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文化自信研究
2015-09-10邓泽球魏玲
邓泽球 魏玲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文化自信的缺失,这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文章通过对文化自信内涵和意义以及当前我国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分析,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野下的文化自信培养路径。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先进文化 文化自信 培养 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各种矛盾进一步突显,不同理念间的相互碰撞也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一定冲击,表现为民众的思潮困惑和精神焦虑较为突出,部分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所降低。在这一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了要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的各项改革确立了文化根基和思想基础。要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信,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寻找到自身发展的空间并最终确立当代中华文化的地位。
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是党在文化问题认识上的深入和飞跃。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文化创造和文化强国,这是符合内在逻辑的发展进程。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发展文化自强和文化创造的事业,并最终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文化自信的内涵。所谓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一种信心、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己民族的理想信念、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定,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一种理性认识,既可以表现在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可以表现在与外来文化交流时能够保持自身特色而不被同化。中华民族正是由于有着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继承、发扬自己的特色,吸纳、融合外来文化先进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延续,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成果符合国情的发展,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和平崛起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自信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自信二者具有一致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动力、力量源泉,保证了文化自信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旗帜,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否则就会迷失方向,难免会受到落后、腐朽文化的冲击,甚至陷入“西化”的陷阱。其次,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巩固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发挥着推动作用。没有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就难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难以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也就难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繁荣健康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同构共进,并主导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对培养民族文化自信有着深远而具体的意义。
培养文化自信的意义。培养全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是落实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部署,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独特的作用。“文化自信可以加强一个国家的感召力,也可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①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与之相伴,全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会长期存在,这也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既面临着时代发展的挑战,又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为此,我国要想在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度,培育文化自信,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更好地应对新时期的国际形势。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使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差异性和选择性日益多元化。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人心。培养全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当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以理性的、客观的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本国的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才能进一步巩固中华文化自信心,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梦想。一般看来,文化价值观念是构成文明的主要因素。因此,真正的民族复兴离不开本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的复兴首先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和自信。在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强调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精神。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进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当前我国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分析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过程中,我们应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然,则会出现文化自负或文化自卑的文化自信缺失现象。
文化自负是指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的自我满足、自我陶醉和妄自尊大。这种心理一旦形成,不仅表现为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导致文化上的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还表现为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对新文化和外来文化不屑一顾。它所包含和折射出的对外来文化的恐惧和戒备心理,实际上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和反映。
文化自卑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一味地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就中国历史而言,文化自卑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一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击碎了国人“天朝大国”、唯我独尊的民族优越感。二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发展呈现出全球化、多元化的趋势,各种文化思潮的激荡,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冲击。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各项体制的弊端逐渐出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文化建设方向和主旋律不够清晰,新兴媒体舆论阵地丢失,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途径和文化产品缺少,从而造成了部分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降低,开始崇拜欧美西方文化,对自身民族文化抱有不坚定的心态,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自卑心理。
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都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我国当前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既有客观的原因,也存在自身对文化重视不够,建设不足等主观原因,在培养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借鉴本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中的经验与教训,充分认识到外来文化的优势和不足,既不因为其优势盲目崇拜而自卑,也不因其不足而自负,用正确的心态面对自身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坚定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野下的文化自信培养路径
培养文化自信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最新成果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科学地看待和应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在实践中树立起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自信心和自豪感。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生命力源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表明,其本质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提供根本的思想武器,是引导社会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是文化自信的生命力所在。另外,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特点为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客观根据。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实践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离开了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更不会存在文化创新和发展了,文化自信就更成为了空谈。社会主义实践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将文化与实践相统一,才能确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培养文化自信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前途的美好追求,它把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个人的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为培养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支撑。所以,只有把共同理想作为主题内容,文化建设才能体现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愿望,才能获得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心灵认同。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人民大众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主题使文化自信的培养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我们在培育文化自信的实践过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在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性的环境下保持应有的地位与空间,文化自信的培育才能应对世界其他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而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总之,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中心主题,我们的文化发展就会成一盘散沙,就会失去凝聚力和吸引力,从而也就丧失了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培养文化自信必须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纽带。文化自信是以文化为基石的民族心态的表征,它昭示的是一种民族的深层心理,是一种深层的综合的自信。作为一种民族心态,文化自信反映出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意识凝聚的状态,它集中凝结了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也是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漫长进程中,中华民族以勤劳智慧的民族品格、不懈进取的创造活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根植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纽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为此,培养文化自信必须要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培养文化自信提高生命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造性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我们不仅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增加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机活力,要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从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育文化自信要求人们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逐步走向文化繁荣的大时代。
培养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道德是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又概括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取向,是一切积极向上价值观念的总纲和总源头。社会主义荣辱观规定了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道德评判标准和尺度,对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层次,塑造人们的品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公民的文明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全民学习的文化氛围需要着力营造,所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的文化建设,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展示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过程。所以,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在教育、监督及内省中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文化心理,文化自信的才会有牢固的根基与不竭的源泉。相反,文化自信的培育如果没有一定的评判标准,舆论的力量和自我约束力就会显得无所适从,从而变得软弱无力,人们群众思想就会产生困惑与迷茫,文化自信的培养也会陷入混乱。
培养文化自信必须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文化的内核在于其价值观。文化的核心在于其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则是指文化内核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优秀价值观,在整个价值体系中居于基础性或支配地位,对广大民众的思想与行为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②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首先要树立起对价值观的自信。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我们在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主体诉求的同时,还要体现全社会一致的价值目标,这样才能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大力弘扬“中国梦”的契机下,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提供了直接动力和价值保证,为培养人们高度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现实的着力点。只有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我们在培养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才能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才能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作者分别为中国计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硕导、教授,中国计量学院访问学者、浙江省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理论教育教授;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专项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JD710037)
【注释】
①陈岸涛:“中国人需要文化自信”,《东方养生》,2011年第6期。
②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08年5月9日。
③陆卫明,曹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责编 /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