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福地里运河(中)
2015-09-10徐静赵睿程何丽萍
徐静 赵睿程 何丽萍
世界运河看中国
中国运河看淮安
还处在对淮安里运河夏的思念里,秋已悄然而至。
夏天的里运河,风光明媚。秋日的里运河,另有一番韵味。
于是,一个晴好的周末,呼朋唤友,直奔心心念念的里运河。
这是一个来过就住在心上的地方。
运河上的游船、木栈桥,河堤边的青石板路、文化长廊,甚至街角小吃店,看一眼,心间便起了挂念。
l水波荡漾中的写意
同行的朋友是地道淮安人。
他滔滔不绝地说起对里运河的深情。
“爸妈都在河边长大,在河里游泳、捉鱼。上世纪80年代前,吃水、用水都取之这条河,全凭小木桶拎来拎去。小码头上蹲满拎着菜篮子的妇人……
“而今,风光带建成,河道环境大变脸,真是天下运河看淮安了。”语调里,满是骄傲;眉宇间,攒足了深情。
里运河大闸口码头,风和日丽,水面泛起涟漪,停泊其上的画舫靓丽夺目。
我们坐上这些清帝南巡时乘过的仿真龙船。登船远望,晴空万里,景色怡人。
一望无际的优美中,历史遗存众多,承载着千年的运河文化。
画舫开动,两岸景色倒映水中,霎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淮安曾是沿线“四大都市”之一,里运河因此拥有说不完的历史和传说。
河边的御碑亭、御龙园,留下了康熙帝、乾隆帝下江南时的足迹。
而文庙、古清真寺、斗老宫等宗教场所于两岸并存,足见古清江浦的枢纽地位。
从大闸口若飞桥到越秀桥,是一条长长的亲水平台。视野开阔,城水相亲。
绵绵堤岸,青翠树木,水流涌动,逶迤千里,婀娜多姿。
沿途既可观古代老宅,又可赏新兴大厦。
两岸居民活在“仰首望蓝天,俯身观碧水,推窗见绿意,四季赏鲜花”的诗情画意中。
舞剑、漫步、打太极……遥望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是另一种更美的风景。
与一处游船码头隔河相望,介于里运河和越河之间,有座长三角形半岛。
这就是中州岛,总面积约40亩。
岛上有路与陆地相连。在它周围,是人文典故的密集区。
可以一边漫游岛上展馆,一边倾听古城梦里的潺潺水流声,听它诉说古老而神秘的运河故事。
相较于南面文庙、北边美食街的喧闹,中洲岛明清风格的建筑,简朴低调,在大片大片的乔木、竹林间若隐若现。
小岛那份得天独厚的历史凝重和沧桑之美,黏住了我们的目光,久久不愿收回。
看倦了眼,坐进船舱,品味清茶,忍不住时而向外凝望。
总会看到河边三三两两的垂钓雅士。
他们有的岿然不动,独享静谧。
有的则将鱼竿撑在绿草之上,几人围坐,闲聊家常。
徜徉于这幅当代渔翁图,不知不觉就到了榷关。
榷关,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榷关。
旧日,它是税收第一关。那一排排船只抛锚,等待督检的壮观气势只可想象了。
l悠然信步中的探寻
画舫最终到达有“进士之乡”美誉的河下古镇。
小桥流水,古老的街巷错落。
站在街头,仿佛回到那个时代,文人志士诵读经史,吟诗作赋。
久久流连,忍不住折身。
之前,看的是浅浅的景,这回,要琢磨的是深深的味儿。
往前走,就是济安水龙局和水渡口。
济安水龙局是清江浦民间消防组织之一,建于民国期间。
而水渡口名字源于黄河水患。
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早已借淮河入海的黄河在老坝口处撕开一片,留下方圆约700亩的水面,人称大口子。
水渡口是明清时期通京大道的必经渡口,也曾是漕粮驳运重地,位置险要。
“水渡口”石碑是水渡口由兴盛而衰落的历史见证。
在里运河北岸,与名人故居不期而相遇。
“三范”故居及程莘农故居,采用淮安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制,晚清风格。
它静静矗立在里运河边,如寻常人家般静谧。
一路向前,陈潘二公祠映入眼帘。
这是明清时期,为祭祀明代治水名臣陈瑄和潘季驯而建立的祠。
一座明代风格的四合院,行走其间,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灰墙黑瓦、门廊上的雕刻,无一不诉说着往事。
院落里盛开的花朵,微风里摇曳,守护着岁月静好。
一路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再次踏入清江大闸。
清江大闸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这是京杭大运河上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石闸,距今已有600年历史。
明武宗朱厚照、清康熙与乾隆三位皇帝的龙舟,曾穿行此间。
历史上,只有运粮漕艘与三品以上朝廷大员的官船才可在规定月份过闸。
其他北上船只,一律以石码头为终点,客货上岸改雇车马陆行,因此有了“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说法。
曾经,它见证着天下的繁荣兴衰。
经过数百年沧桑巨变,它仍以绝美的姿态,告诉我们,那些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此刻,华灯初上,两岸灯火璀璨。桥头、岸边,传来阵阵淮剧小调。
悠长曲调中夹杂着人们爽朗的说笑声,轻松、欢畅。
在里运河文化长廊走一遭,如同游历世外桃源。
看的是景,品的是文化,收获的是心灵的休憩与再次出发的动力。
(更多关于里运河的精彩图文,敬请期待下一期。)
(图片由江安、曹政、娄福军提供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