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特加,怎么玩都可以
2015-09-10黄山
黄山
国土面积有75%属于亚洲的俄罗斯凭什么被认为是欧洲国家?可能因为他们和欧洲人有个共同爱好:把自己的蒸馏烈酒称为“生命之水”。起源于俄罗斯(另一说是波兰)的伏特加英文名为Vodka,源自俄罗斯的一个港口名Viatka,含义和白兰地、威士忌一样,就是“生命之水”的意思。据说克里姆林宫的僧侣们在数百年前首次把这种液体蒸馏出来的目的是为了给伤员消毒杀菌,但其中一个馋嘴和尚偷喝了一口并发现其美味以后,历史的蝴蝶就扇动了翅膀—人们开始对伏特加交口传颂,让其在几百年来经久不衰,历经东正教的抵制和戈尔巴乔夫的禁酒运动而越活越滋润。
一般的伏特加通常以混合原料来发酵蒸馏,除了有大麦,还会有地瓜和玉米之类,杂质较多,口感粗陋,酒体像刀子般割喉。高档的伏特加则走“纯净”的路线,以单一的小麦、大麦、黑麦、裸麦为原料的都有,卖点是多次重复蒸馏去掉杂质,再用活性炭将其精心过滤,然后按化学家门捷列夫“40%酒精兑60%水”的公式,用蒸馏水、泉水或冰川水将其稀释到40度左右,不经过橡木桶陈酿就直接装瓶。一瓶好的伏特加,几乎不会有酒精以外的味道。很纯净也很无聊。
俄罗斯的老派伏特加酒鬼是这样发展而来的:他参加过因不满伏特加税收高涨而发动的武装起义(这在波兰和俄国都发生过);他在国家禁酒令生效时宁愿冒着引起火灾和坐牢的危险而在家私自蒸馏伏特加;纳粹来时,只要他能得到每天100克的伏特加配给,就能扣动扳机战无不胜;经济困难时,他一天工资只够买1/3瓶伏特加,却在结算工钱后第一时间来到酒馆,寻找另外两个和他一样的穷光蛋“团购”一瓶,分着喝下;贫穷时,他净饮伏特加配黑面包和酸黄瓜;富有时,他净饮伏特加配鱼子酱……伏特加,就是血与火,就是生命,就是男子气概本身,直来直去。
但在俄国以外的地方,酒吧行业很快就发现了伏特加的美妙之处—因为它纯粹得不含太多杂味,因此就像一张画纸,可以任调酒师像绘画一样,在上面随心所欲创造各种风味。于是在上世纪初,伏特加開始流传到欧洲以外的地方时,各地的调酒师便开始了以此为基酒的创作。以在伏特加中加入姜啤和青柠的莫斯科骡子(Moscow Mule)率先流行起来,因为它的大卖,还间接拯救了奄奄一息的斯米诺伏特加(Smirnoff);随后是是海明威和雷蒙·钱德勒都在书中提到过的螺丝起子(Gimlet)、以番茄汁、芹菜、盐、胡椒加上伏特加调成的“血腥玛丽”(Bloody Marry)。
而闷骚的北欧人则用了另一种方式来颠覆这个市场。诞生于瑞典的绝对伏特加(Absolut)在1970年代末大变身,以宛如瑞典老药瓶的透明磨砂玻璃瓶和清新的商标包装自己,又不惜成本请来包括安迪·沃荷(Andy Warhol)在内的艺术家参与品牌广告形象设计,还推出了多种风味的伏特加。三十年来,绝对伏特加从默默无闻一跃成为与斯米诺并驾齐驱的伏特加巨头;而酒吧的吧台上也布满了各种群起而效仿的磨砂玻璃瓶伏特加。
除了用来畅饮,伏特加还能用来救命。澳大利亚的医院曾经有使用“伏特加滴注”救活企图自杀者的案例:一名自杀未遂的男子在吞服完大量致命性物质后,医生诊断,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使用适当剂量的酒精,但由于医院的备用酒精紧缺,医生们不得不找来一箱伏特加酒,每小时会通过一根鼻腔导管,向病人胃部滴注约3个标准杯的伏特加酒,该疗法一直持续了3天,让病人完全康复。—这最初被期望用于治病救人的生命之水,终于在地球的另一端达成了这一使命。
能净饮能调酒,能玩跨界能救人,你还觉得它无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