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谨防七类传染病
2015-09-10吴志
吴志
一旦儿童感染上述传染病,需立即隔离,防止交叉感染,若为轻症病例,可在家中隔离,若为重症病例,则需住院治疗。
2岁的福州女孩李菲玢,这二天一直腹泻,排出黄色水样大便,还出现发热、呕吐症状。到医院检查发现,小玢患上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进入秋冬季节,气温变化比较大,加之学生们开学,极易出现传染性疾病。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任榕娜主任医师提醒说,传染疾病流行的风险场地多为幼儿园和学校,风险人群是儿童和学生,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尤其是下列七类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最常见的是患儿出现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流感宝宝,首先需隔离至热退后症状消失,尽量卧床休息直至体力恢复,多饮水,给予易于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进食差的应酌情补液。给予口服抗病毒、解热镇痛药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
2.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治疗上主要为对症治疗,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口腔护理,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可服用抗病毒药、退热药,补充维生素B、C等。
3.轮状病毒肠炎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出现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多、水分多、次数多。常伴有发热、呕吐、呼吸道感染等症状。该病的病程一般在3到5天,孩子需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最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可口服蒙脱石散、益生菌及口服补液盐,若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予以退热、止咳等治疗。
4.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儿有发热、畏寒、头痛、肌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抗腮腺炎特效药物。主要对症治疗,隔离孩子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人量。必要时口服利巴韦林及中草药治疗,体温达38.5度以上可用解热镇痛药。
5.“红眼病”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患儿多出现眼睛刺痒、有异物感、畏光、流泪、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或眼部分泌物增加,双眼可以同时或先后发病。病毒性的“红眼病”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即患儿由于可点用类固醇(可地松)眼药水,以减轻病情。细菌性的“红眼病”,则须予以抗生素药水、药膏。同时,需每天用生理盐水或白开水冲洗眼睛数次,将眼内分泌物清洗干净。
6.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患儿多表现为发热、全身红色皮疹、结膜充血、咳嗽等,再过2到3天脸部出现红疹,然后蔓延至全身。治疗上患儿要卧床休息,房间内保持安静,定期通风,患儿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多喝水,吃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为宜,不要给孩子忌嘴,情况好转要渐渐增加营养,做好眼、鼻、口腔护理,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在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
7.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较强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并存为特点,全身中毒症状轻。原发感染表现为水痘,一般预后良好,病后可获持久免疫。该病需早期隔离至皮疹完全结痂干燥为止。局部治疗以止痒和防止感染为主,可外搽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或继发感染者可外用1%甲紫或抗菌素软膏,继发感染全身症状严重时可用抗生素。
“受染”宝宝的家庭护理
对于在家治疗的轻症病例,最为关键的是消毒、隔离措施。一旦儿童感染上述传染病,需立即隔离,防止交叉感染,若为轻症病例,可在家中隔离,若为重症病例,则需住院治疗。有些家庭中有2到3名孩子,如双胞胎、三胞胎,一旦其中一人感染疾病,其他孩子也需要避免与其接触。
1.患病孩子在家期间,最好单独住一间房间。家里人尽量减少到孩子屋里探望的次数。
2.走出孩子房间,处理完孩子的用品,脱去外衣、帽子之后及时洗手、消毒。
3.患病孩子使用过的物品,包括体温计、餐具等等,要每天消毒。
4.家用物品消毒以84消毒液最为简便、有效,使用时将84消毒液1份加入20份的水,用来消毒患者的衣服、餐具、用具,以及护理者手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