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思远的风雅

2015-09-10路涌

新民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刘益谦董桥古董商

路涌

全球艺术市场持续低迷,一个浪花就显得格外惊奇。3月17至21日,佳士得拍卖行在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举办为期五天、题为“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的系列拍卖,以纪念著名学者兼古董商及藏家安思远先生。安思远的私人珍藏一直是全球收藏家们津津乐道的传奇,有意摘花者蜂拥而至,据说不差钱的中国土豪还组团包了飞机去,那么这场策划已久的拍卖会,分作六场拍卖以及一系列网上拍卖,推出超过1400件拍品,照顾到了各方面的兴趣与利益,也赚足了人气的品牌效应。

中国收藏界对安思远的评价是正面的,但也包含了一点复杂的感情。若论在西方世界促进亚洲艺术研究、鉴赏的贡献,安思远的成就几乎无人能及。他是将古董商与学者、鉴藏家合为一体做得最成功的一个人,他的收藏涉及青铜器、明代家具、玉器以及近现当代中国画,还有一些佛教题材的藏品,英国家具、银器及装饰艺术藏品也有,口味蛮杂的,这与个人的品位有关,更折射出他对世界艺术的研究深入。

刘益谦成了安思远遗珍拍卖专场的大买家。

安思远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学过建筑设计,做过画家,最后以收藏闻名于世。他一生钟情与中国与亚洲艺术,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收藏中国邮票,早早地显现出他在艺术鉴赏方面的天赋。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造访中国大陆的美国古董商,做了不少好事。1992年他深入安徽黄山,资助修缮了明代的家庭祠堂“宝纶阁”,并在香港成立了中国文物艺术修复基金,199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他收藏的碑帖举办了收藏展,2000年他将一尊文物贩子走私出境的五代王处直墓汉白玉彩绘武士石板捐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他将宋刻《淳化阁帖》转让给上海博物馆。他的一生对亚洲艺术收藏与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被称为“最后一位真正的古董鉴赏及收藏大家”。

安思远先生自2014年逝世之后,他以毕生心血收藏起来的藏品就备受外界关注。此次佳士得为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拍卖安思远的私人珍藏,着实做了一番精心准备,不仅在全球范围各大媒体进行宣传,还在展厅内复原了安思远在他的曼哈顿公寓为人所称道的22间房间中的经典布局,室内的布置巧妙地呈现出一种令人向往并伤感的典雅风格,强调了一位收藏家与他的珍贵藏品所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这一环境其实也在昭告世人,在艺术收藏这档事上,学识与财富同样重要,而且前者更加重要,但比两者还重要的是对艺术以及艺术背后诸如民族及历史等方面的感情。

具体到代表性的拍品,我们也再次感受到了网络时代被数倍放大的名人效应对于市场的巨大推动。比如明代黄花梨圈椅一套四张,最后以850万美元落槌,超过最低估价12倍。一尊尼泊尔13世纪鎏金铜观音立像成交价为822.9万美元,超过最低估价4倍。早被上海收藏家刘益谦铆准的一尊中国西藏11至12世纪铜瑜伽士坐像,最后以486.9万美元收入囊中,而此前的估价为100万至150万美元,此举也创下了西藏雕塑拍卖的世界纪录。第一场拍卖结束,网上马上就晒出刘益谦与这件雕塑的合影,应该没有经过PS,可能是预展时他作为主要客户获得的机会。

有人认为中国土豪傻到根了,天价吃进,若要变现获利,大概要等到中国足球队打入世界杯决赛吧。但我们也要看到,十多年前王世襄的一批遗珍也是以高过估价的十余倍被人收藏,但至今没有人变现。所以说有些人是真欢喜名人的遗物,善加供养,无意转手,若说附庸风雅也不是坏事,那么我们就不能单纯以金钱来评估天价抢购这档事了。

当然,我们应该记住安思远的,不仅是这次拍出天价的藏品,也不仅是他足以成为艺术收藏史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的传奇,而是他与中国的关系。

信息

散文名家董桥首度墨迹个展

为读者熟悉的董桥先生也要办个展了。3月28日起至5月12日,台北松荫艺术将为他举办题为《董桥墨趣》的书法个展。董桥曾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明报月刊》与《明报》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苹果日报》社长。撰写文化思想评论和文学散文,在台湾、香港、大陆两岸三地出版文集近百种,被称之为“时代的眼睛,文字的知己”。董桥自幼习字,受家庭环境熏陶,临习何绍基书体日久,后又研习倪元璐、台静农各家之书体,掺杂融汇,自成一家,勤奋了几十年,造就独有的文人风格书体,可谓近代难得文人书家。

猜你喜欢

刘益谦董桥古董商
古瓶
完美无缺
刘益谦 一掷千金
文人的风度
古董的价值
聪明的结果
刘益谦:投资是场马拉松,跑完全程才算胜利
刘益谦:投资是场马拉松,跑完全程才算胜利
刘益谦 另类财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