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越南化马克思主义比较

2015-09-10秦晓华王舵

人民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秦晓华 王舵

【摘要】中国和越南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本国的指导思想,而且都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进行本土化、民族化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表现为指导思想、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本土化、民族化。中越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的创新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将两者进行比较,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更对世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把握具有重要的探究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 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越南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和越南通过改革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于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南近年也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高速发展与两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密不可分。中越两国有着许多共同点,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最关键的是两国都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紧密结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土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并以此指导本国的建设和发展。尽管中越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的道路和方向相同,但由于国情不同,两国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理论成果还是呈现了一定的差异,对此成果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拓展理论研究视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又可以在实践中推动两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更好把握国际共运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中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本土化、民族化比较

中越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的创新首先体现在指导思想上。在中国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越南是胡志明思想和社会主义革新开放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探索各种重大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本土化、民族化创新而取得的特殊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有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探索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基本问题,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而胡志明思想和社会主义革新开放理论则是越南共产党根据越南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的理论贡献。从越共七大提出“胡志明思想”,到越共十大在新的党章中明确将胡志明思想与马列主义并列为党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这表明了越共对于马克思主义越南化的肯定。越共认为,胡志明思想博大精深、高瞻远瞩,内容涵盖了普遍规律,在民族解放时期回答了越南要不要争取民族独立,如何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以及如何实现国家统一,并走向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革新开放以后主要解决越南在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目标等问题,带领越南跨入了社会革新发展的快车道。

中越两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应用的侧重点不同。中共非常重视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坚持用完整的马列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越共更重视列宁主义对越南的重要性,在过渡时期,越共主要继承的是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特别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阮德平认为,越南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就是没有很好地借鉴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经验,尤其是忽略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价值。实际上,这是一个小生产农业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①

中越两国指导思想的思想来源存在差异。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其思想来源比较丰富,马列主义经典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来源,②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来源,毛泽东思想是对革命、建设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升华。胡志明思想的思想来源就比较复杂,除了吸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精髓以外,还吸收了古今东西方文化中的许多内容,越南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团体主义,中华文明的儒家仁义思想,佛教教义中的“慈悲、喜舍、救苦、救难”,“济人度世”等主张。

中越经济体制改革中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比较

中越两国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越南则始于1986年。两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市场经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等,但由于具体国情不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中越两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不同。中国认为已处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初级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越共根据列宁过渡时期理论,认为越南还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而且处于过渡时期的“初级阶段”,越共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成为越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经济模式。

关于“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越南社会和人文科学国家中心高级专员阮辉教授认为,“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越南要搞市场经济;第二,给越南市场经济设定的发展方向是朝向社会主义;第三,这意味着目前越南还不是社会主义,或者,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③因此,这种市场经济可以包括一些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这就为越南当前采用一些非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提供了法理空间。在实践中,越南重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越共六大政治报告指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活动,将在国家的监督下,与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建立横向联系,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纳入社会主义的轨道。”④越共九大特别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越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和跨所有制经济,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其实是一种‘特别的国家资本主义’,因为这里的国家已不再是资本主义国家,而是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国家”,⑤“它对走向社会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有重大、长期的经济战略作用”。⑥

中越两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创新,都是解决两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还得与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中国与越南的国情不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不同,这就导致了两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差异。

中越政治体制改革中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比较

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过程中,中越两党也高度重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勾画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越南的政治革新虽然也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但在2006年以前进程十分缓慢。直到越共十大才明确提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加快了民主化进程。中越两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由于社会性质相同,两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许多相近之处,但也由于国情和党情不同又呈现不同特点。

中越两党都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能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中国共产党在改革之初就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并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越共也提出了政治革新的六条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世界社会主义相结合,民族力量与时代力量相结合。⑦2001年越共九大明确提出:“在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基础上、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建设祖国”⑧,这为越南的政治革新指明了方向。中越两国由于社会性质相近,而且历史和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两国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在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上,中越两党是一致的,即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邓小平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⑨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将“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这在中国共产党93年历史上尚属首次。越南共产党六大提出了“以民为本”,“民知、民谈、民做、民检”,“要依靠法律,而不仅仅靠讲道理去管理国家”等重要思想,越共十一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依法治国提升为越南的国家建设目标之一。其次,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式上,中越两党都采用渐进性的改革方式。中越两党清醒地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风险、难度和阻力较大,必须谨慎和循序渐进。“我们首先要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范围,弄清从哪里着手。要从一两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干大……因此决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以后再下决心。”⑩

中越两国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也各有特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着重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共十六大全面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思路,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任务正式摆在全党面前。强调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模式,根据中国国情和党情把改革的重心放在执政党内部的改革、建设等方面,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重点是正确处理党和政府的关系,以提高越南共产党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执政能力。越南政治体制革新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体制和国会体制革新两个方面。在党的领导体制方面,越共革新党的领导方式,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从越共六大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创新党内民主形式,如实施中央委员会集体领导制度等。在国会体制改革方面,革新国会代表的选举方式,实施国会代表差额选举,实行国会代表质询和信任投票制度等。

比较中越政治体制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创新,差异源于中越两国党内和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不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而越南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导致越共的社会控制力不强,缺乏上层权力结构核心,集中度不够,最高权威呈现扩张和分散化趋向,民主集中制未得到很好落实。党内存在不同的势力派别,相互竞争,集中程度不够,无法很好的实施民主集中制。

中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的本质,是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质的规定性同马克思主义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过程当中的特殊选择性间的合力关系问题。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这是方向性问题;另一方面,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灵活性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前提的,是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刻的世界化的过程。通过中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的比较,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历史经验:

首先体现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否则谈不上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问题。中国和越南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过程中尽管对马克思主义应用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民族化创新。

其次,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的历史经验,还表现为必须坚持从本国的国情和民情出发。马克思主义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共产党和越南共产党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与民族化,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本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正如邓小平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越共前总书记长征也曾指出:“马列原则适用于全世界,但如何结合越南的实际来运用,则是我们自己的事,因为别人不会代替我们来做这些事情。马列主义原则必须同越南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再次,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的历史经验表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越两国都选择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本国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用本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广大人民能够接受的语言形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明。

中国共产党和越南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进程中,虽然经历坎坷曲折,但最终因为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指导思想,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必须“××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的最新贡献和最新境界,值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深思,也值得社会主义国家借鉴。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文理学院政治学院(西安廉政研究中心);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比较研究”与2013年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当代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研究”,项目编号: 11JD710006,13WL14)

【注释】

①⑤⑥李慎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65页,第32页,第322页。

②李君如:“论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3期。

③“越南:定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上海经济研究》,1995年。

④《八十年代世界共产党代表大会重要文件选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第233页。

⑦谷源洋:“越南革新的历史沿革:经验与教训”,《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0期。

⑧《越南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河内:越南国家政治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6~177页,第21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2~743页。

古小松:《越南的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页。

责编/张蕾

猜你喜欢

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大提琴音乐民族化实践探讨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中国酒包装设计朴素美研究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