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纪念日:不能忘却的故事

2015-09-10王一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死难者题词南京大屠杀

王一

中国的日历和共和国史册上又要标注四个特殊的日子: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0日烈士纪念日、12月4日国家宪法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纪念日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与人心所向,每个纪念日背后都有着值得铭记的故事。

学习雷锋纪念日

看电影《雷锋》,毛泽东频频擦泪

1963年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评论员文章《伟大的普通一兵》和《雷锋日记摘抄》,详细介绍了雷锋的事迹和雷锋日记中的思想。

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战士的事迹,不仅打动了广大读者,而且也深深地打动了周恩来。周恩来立即意识到推出雷锋这个典型人物的深远社会意义。于是,他当晚打电话向毛泽东推荐了雷锋。

第二天,周恩来又给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吴冷西打电话。周恩来说:“雷锋是个好战士啊,但报道时,事实一定要核对好。比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好像在哪里看到过,是不是雷锋说的?再比如,‘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是不是雷锋写的?”

同时,《中国青年》编辑部也决定出版学习雷锋专辑。《中国青年》是毛泽东偏爱的杂志,毛泽东一向关心青年,更何况曾为年轻的女英雄刘胡兰题过“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于是,时任《中国青年》杂志总编辑邢方群连夜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全国正在掀起向雷锋学习的热潮,《中国青年》想出版学雷锋专辑,恳请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

据当时毛泽东的秘书林克回忆:“1963年2月中旬的一天,值班警卫打电话来说毛主席醒了,按照习惯,我把挑选出来的批阅文件送到菊香书屋,其中就有《中国青年》的这封信。”几天后,《中国青年》打电话来询问进展,林克回复说,信毛主席看了,还没有表态。没表态,说明毛主席在考虑。

毛泽东一直关注青年一代的教育,雷锋不正是一个好榜样吗?毛泽东决定为雷锋题词。1963年2月22日,他写好了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第5、6期合刊出版,在历史上首先发表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三天后,也就是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的手迹。从这一天起,一个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以排山倒海之势蓬勃兴起。之后每年的3月5日也就成了学习雷锋的纪念日。

1963年3月30日,周总理来到军事博物馆参观《雷锋同志模范事迹展览》。在陈列着雷锋生前穿过的袜子的展柜前,讲解员介绍说:“雷锋同志的这双袜子,补了又補,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的模样了。”周恩来听了连连点头,称赞说:“听说了,值得学习。”

周恩来很喜欢看雷锋同志的日记。开始,讲解员只选了几段雷锋日记作介绍,可周恩来却指着那些没有念的日记说:“你念!你念!”他一边听,一边戴上眼镜站在旁边细心地看。

毛泽东经常看电影《雷锋》。有些人觉得《雷锋》讲的是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故事,然而,当画外音传来了雷锋的声音——“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是公社的儿子,您一定要收下儿子这点心意”时,毛泽东用手帕频频擦泪。

烈士纪念日

1945年,中共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烈士”一词

早在红军创立之初,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就非常重视对红军牺牲将士的抚恤工作。1928年10月中旬,在为红军优秀指挥员王尔琢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朱德高度评价了王尔琢为革命所作的贡献。会场上悬挂着由毛泽东拟稿、陈毅书写的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始方休!”

李漱清是韶山冲陈家桥人,早年师范毕业后即在韶山李氏族校等地教书。李漱清一家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除长子李耿侯外,次子李贡侯及孙子李德深(李耿侯长子)也分别于1928年和1929年在江西崇义和湖南耒阳作战时牺牲,可谓满门忠烈。

毛泽东曾致信李漱清说:“李耿侯、李贡侯、李德深三人为革命牺牲,均应发给光荣纪念证件,请持此往湘潭县府洽办为荷。”不久,李漱清顺利拿到光荣证书,并领取了政府所发的抚恤粮。

作为烈士家属,李漱清一直受到毛泽东很高的礼遇。毛泽东多次写信给他,嘱他“保重身体”,并请随时告知乡间情形。毛泽东曾在给韶山好友彭石麟的书信中坦承:“我不大愿意为乡里亲友形诸荐牍,间或也有,但极少。”这“极少”的情况,主要便指为烈士的家属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

1945年,中共“七大”作出了关于召开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的决定。1945年6月17日,追悼大会在中央党校大礼堂举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及中共“七大”全体代表、延安各界代表参加大会。毛泽东担任主祭,并题写挽词:死难烈士万岁。

这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烈士”一词。此外,中共“七大”还作出一项决定,在抗战胜利后建立烈士陵园。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还为建立陵园亲笔题词。毛泽东说道:“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纪念烈士,记住他们。”

为了更好地纪念烈士,2014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作出了将国庆前的这一天,设立为“烈士纪念日”的决定。

“烈士纪念日”为何确定为9月30日?因为,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日,在国庆节的前一天开展烈士纪念活动,既能充分体现“国庆勿忘祭先烈”的情怀,又能与党和国家领导人10月1日上午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等烈士纪念活动相衔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我们也要给他树碑,树他侵略之碑”

在南京城西的江东门,有一座海内外闻名遐迩的纪念馆。

凡是去过该馆的人,都会清楚地记得有这样一个场景,在一座长20米、宽6米的巨型花岗岩石碑和三排常年郁郁葱葱的松柏前,每天都有群众敬献花圈,默哀祈祷,悼念被侵华日军屠杀的30多万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每当解说员告知石碑上镌刻着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6个大字,系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时,人们纷纷拍照留念。

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人或许知道,该馆不仅是我国抗日战争系列历史博物馆中第一座纪念馆,也是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1982年,日本文部省将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侵略”中国,改为“进入”中国,妄图以此篡改侵略历史。与此同时,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遗属,以及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师生,有的上书中央领导,有的给江苏省和南京市领导写信,要求尽快建馆立碑,“把南京大屠杀血的历史铭刻在南京的土地上。”

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指示说:“日本岸信介(日本前首相)到处树碑,我们也要给他树碑,树他侵略之碑。”就这样,他亲笔为纪念馆题词,并支持馆内的建设。

在2014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当然也和这座纪念馆息息相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中用了“遇难同胞”。“这四个字放在馆名中固然合适,但如果用于纪念日的称呼,‘遇难’不够准确,主要是指外延比较宽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

否决了“遇难者”后,大家又建议换成“受难者”。

“这个词,我觉得更为宽泛,也不赞成。”朱成山说,受伤了、遇到事故了都可以叫做受难者。经过反复斟酌,终于定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之所以定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朱成山说主要是因为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抗战期间最集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在公祭日这一天,我们要纪念抗战期间牺牲的所有民众,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猜你喜欢

死难者题词南京大屠杀
题词
见证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欧美友人
题词
首页题词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