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大林格勒之战:红星与铁十字的一次巨大碰撞

2015-09-10李星

南都周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苏军斯大林德军

李星

出身普鲁士军官世家的德军上尉与俄罗斯妇女之间爱恨交织的亲密关系,是俄罗斯与苏联电影史上很少见的情节。

今年2月2日,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72周年的纪念日。在苏联解体前,斯大林格勒被官方钦定为“英雄城市”之一,对德国人而言,这个名字则意味着残酷、无望、饥饿,意味着无数再也无法回到故乡的幽灵。这座城市因此也成为了破坏与毁灭、战争与和平的多重象征。即便它的名字随着政治风向一再变更,但血与火早已将斯大林格勒的名字烙在了历史中。

苏联在1949年与1988年两次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1993年拍摄的《斯大林格勒》(1959年西德还拍摄过改编自同一原著的电影《狗,你想永生吗?》)、欧洲于2003年拍摄的《兵临城下》(大陆译为《决战中的较量》),俄罗斯于201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60周年时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是广大战争片影迷最为熟悉的几部电影。比较这几部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的风云沧桑却集中于同一主题的影片的背景与视角,无疑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

1949年苏联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这些影片中最早拍摄的一部,被评为宣传片的典型:对历史进行系统改写,情节由敌我双方上层交叉开会和下级士兵战斗交替推动展开,这一模式对于《大决战》的观众来说或许并不陌生。

片中唯一主角斯大林同志,运筹帷幄,料敌如神,尽管历史上斯大林在“蓝色行动”初期并未料到德军主攻方向是指向斯大林格勒。主演阿列克谢·迪科伊曾经在大清洗的恐怖中,在劳改营中度过了4年。斯大林同志看过他主演的《库图佐夫》后,拍板由其饰演自己。迪科伊后来偷偷对自己的学生说,他饰演斯大林时,就将此次见面留下的顽固、残酷、权力欲印象融入了表演。斯大林十分喜爱自己在这部电影中的形象。迪科伊也因使领袖龙颜大悦,而先后五次获得以领袖名字命名的斯大林奖金,以及“人民艺术家”封号。

一手导演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朱可夫元帅在该片中从未露面——此时的他已不受斯大林信任,被贬职到边远军区任职。值得一提的是德军道具十分真实,这自然与战争刚结束不久,可以利用缴获装备作为道具有关。

1988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导演尤里·奥泽洛夫关于苏德战争的四部曲收尾之作。奥泽洛夫是一位参加过二战的老兵,他拍摄这一系列作品的原因是受到了《最长的一日》等史诗巨片的刺激,觉得先前的苏联战争电影作品没能反映出苏联红军的英勇和贡献。他的拍摄手法上多人物、多视角、多情节同时展开,比起上一版,红军战士不再是面孔模糊的无名氏,而是有血有肉的俄国人。领袖也终于从神坛上走下,无论是斯大林,还是赫鲁晓夫,在片尾对他们都进行了功过评价,斯大林在战役初期的误判德军主攻方向、苏军哈尔科夫大败也被如实在片中加以反映。

该片还有一点颇具特色:是苏联公开性时期第一部苏美合拍片。在拍摄时,由于苏联经济已呈颓势,经费捉襟见肘的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想到了向美国的华纳公司求助。对方的条件是:主演中应当有美国演员。于是,守城指挥官崔可夫将军由曾获艾美奖的鲍尔斯·布斯出演。不过,这部片子也继承了苏联战争片的一贯缺陷,那就是人物仍然没有摆脱脸谱化之嫌:手持烟斗、说话一板一眼的斯大林同志更像一尊铜像而不是活人,丘吉尔首相除去雪茄和领结外,与历史人物几乎毫无相似之处,德军形象也依旧有如漫画般的夸张;同时,战争场面也显得太“干净”了。

1993年的《斯大林格勒》又被称为德版《斯大林格勒》,改编自奥地利作家弗里茨·韦斯的自传体小说《狗,你想永生吗?》。参战的德军26万官兵中,有9万被俘,在经历了西伯利亚战俘营的漫天风雪与缺衣少食后,只有6000人能回到家乡。原著作者正是这少数幸运儿之一。正因为改编自一线老兵的亲身回忆,影片从一个普通德国士兵的角度出发,对历史刻画得十分写实,无论是地狱一般的城市战斗,还是更为残酷的被围经历,都让观众感受到绝望的气息和这场被德国人称为“老鼠战争”(Raus Krieg)的城市巷战的血腥。处处可以见对战争的反思和对苏联对手的尊重,苏军官兵在该片中的形象相当正面。片中出现了生活在废墟或地下管道中的斯大林格勒平民群体,他们辗转于沟壑之间,苟活于枪弹之下,在经历了5个多月的围城战后,还有1万多平民在已成焦土的斯大林格勒像地鼠般顽强地幸存了下来(其中还有1000多儿童)。

2003年的多国合拍片《兵临城下》可以说是一部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的爱情片,男女主演裘德·洛与蕾切尔·薇兹均为当时一线红星。这部片子制作精美,拍摄时花了巨大精力去构筑当年的一片断壁残垣的斯大林格勒街景。尤其是著名的拉手儿童包围鳄鱼群像,在片中成为重要戏份的拍摄背景。

片中常为大陆观众怀疑的是苏军督战队枪决临阵退缩的苏军战士的情节,但实际上,早在1988年版《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就已经借斯大林之口,披露了1942年苏联大本营在著名的“不准退却一步”277号令中,下令枪决一切临阵脱逃的官兵。据历史学家统计,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被“自己人”枪决的苏军官兵达到了13500人——这是相当于一个师全体官兵的惊人数字。

这部电影中,或许是因为西方背景的导演无法理解东方国家的特殊国情与时代烙印,或许是成长于后冷战时代的几位西方主演过于年轻,无法模拟60年前战火纷飞的情境,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总给人一种带有些许卡夫卡式魔幻风格的疏离与不真实感,战争背景反而并不重要。

201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70周年之际,最新一部《斯大林格勒》在俄罗斯上映。这部片子是俄国首部使用IMAX技术拍摄的影片,在票房上也取得了极大成功。与《拯救大兵雷恩》一样,该片也是以一个小分队的视角切入整个战役,塑造了一组经历与性格各自不同的人物群像。这组小分队的原型就是历史上把守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楼的小分队,与影片中的大楼最终在苏军战士“向我开炮”的呼叫中被苏军炮火摧毁不同,这幢在战役中被双方炮火打得千疮百孔的建筑物在战后被刻意原封不动保留下来,至今仍伫立在伏尔加河沿岸。这部电影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塑造了全新的敌人形象。德国人从面目狰狞的魔鬼变成了受战争扭曲的人,出身普鲁士军官世家的德军上尉与俄罗斯妇女之间爱恨交织的亲密关系,是俄罗斯与苏联电影史上很少见的情节。最终,电影中的斯大林格勒市民之子在60余年后成为驰援日本的俄罗斯地震救援队成员,并救助了一群被压在废墟中的德国少女,表露了导演想传达的一个主题:那就是通过回归人类共同的价值,来化解历史上的仇恨。

斯大林格勒之战是红星与铁十字的一次巨大碰撞,集中体现出东线战场的特点:残酷、寒冷和规模巨大,既是知名度最高的二战战役之一,被搬上银幕的次数也最多。60多年来,相关战争片的聚焦逐步从领袖转移到个体,从丑化敌人到客观看待战争,倒映出的正是时代的变迁和对“人”之价值的尊重。

猜你喜欢

苏军斯大林德军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你以为斯大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胜利日阅兵(历史老照片)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斯大林坠马
漫画轻兵器之十三
乌兹别克拆苏军纪念碑引俄不满
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