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大林格勒》轻武器战术之瑕疵

2014-08-12张杰

轻兵器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斯大林格勒苏联红军轻武器

张杰

由俄罗斯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美俄合制的同名影片《斯大林格勒》于2013年全球上映,中国也成为继俄罗斯之后首度上映的国家。影片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一个师级规模的苏军战术集群准备向占领伏尔加河对岸的德军发起反攻,但被德军发现。随后德军引爆了位于苏军必经之路上的一座战地油料库,导致苏军大部队反攻行动受到重创。不过,有一支苏军侦察兵小分队成功渡河,到达了德军占领的彼岸。小分队的领队格罗莫夫大尉带领几名战士进入到一座损毁严重的房屋里,上级领导要求苏军战士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在这座房屋内,于是一些编制被打散的苏军士兵逐渐聚拢到这个临时的据点中。这座据点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德军在伏尔加河前线的军事部署。一名带有浓厚骑士情结的德军军官也接到命令要求夺回苏军的这一“堡垒”——剧情扑朔谜离,精彩不断,让人看后意犹未尽。影片的主题是诠释和反思在极端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深藏的人性真善与恶性的纠结与爆发。但本文则主要从战争双方使用的轻武器装备出发,并剖析其中武器战术运用方面的败笔之处。

双方的轻武器配备

如前所说,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对人性的探讨,但导演依然尊重军事史实。

在重武器方面,影片着墨极少。德军方面除了一辆三号突击炮以外,只有最后时刻出现的一个营级规模的四号坦克群。苏军方面出现了T-34/76A坦克,影片最后,消灭德军坦克集群的是苏军地毯式攻击的大口径榴弹炮。

下面跟随影片,来看一下苏德双方都使用了那些轻武器。

苏军在二战时的勇猛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极致的展现。在影片一开始,苏军的一波次登陆兵力开始冲锋后,德军就破釜沉舟地引爆了战地油料库,结果冲锋的苏军士兵陷入一片火海,但是这些浑身被烈焰包裹的战士们并没有放弃,反而一个个如烈火金刚一般冲入敌阵,甚至是和敌人抱在一起同归于尽。就是在这场战斗中,本片的第一种明星武器登场了,那就是莫辛-纳甘步枪。这款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步枪诞生于19世纪末期,当时以英德为代表的新兴军事强国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新一次武装整备,沙俄军队和政府曾联合进行了一次陆军步枪的公开招标,招标步枪的代号是M1891步枪。有两个设计方案进入官方评审的最后阶段,一个是俄国陆军上尉谢尔盖·伊凡诺维奇·莫辛(Sergei Ivanovich Mosin)的样枪,另一个是比利时的艾米尔·纳甘和李昂·纳甘两兄弟(Emil Nagant和Leon Nagant)设计的样枪。最后出于各种考虑,俄国人决定将二者的设计合二为一,也就是采用一方的枪身和另外一方的供弹方式,所以步枪的命名也是两方设计师姓名的组合。莫辛-纳甘步枪无论在沙俄军队还是在苏联红军中都是绝对的主力步兵武器,该枪一直在苏军中服役至1940年代末,才被AK系列步枪所取代。该枪的性能在当时还算中上,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其全枪质量过大,对士兵的体力消耗很大,不利于持续作战。在本片中,小队狙击手所用的狙击步枪也是一支加装了白光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枪。

与莫辛-纳甘步枪相抗衡的是它的老冤家德国毛瑟98k步枪。1898年,7.92mm毛瑟98步枪成为德国陆军制式步枪,德国陆军命名为Gewehr 98(简称Gew.98)。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枪进行了多次改进,另外,包括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特许生产了长度缩短的多种变型枪。在纳粹上台后,德国陆军决定将其枪管缩短,作为德军的标准装备使用。1935年,这种缩短枪管的毛瑟步枪被德国国防军采用,这也是德国国防军使用的最后一种毛瑟步枪。毛瑟98k中“k”是德文“kurz”的缩写,也就是“短”的意思。这种步枪在二战期间更是以惊人的数量被投放到战场,一直生产到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中国在1930年代采购了一批该型步枪,并进行仿造,称为“中正式步枪”。

接下来出现的是战场上最理想的支援武器——机枪。首先登场的是德国人的MG42通用机枪。该枪堪称二战中最为成功的通用机枪,其使用两脚架、配备75发弹鼓,即可作为轻机枪使用,跟随班排作战;若使用三脚架、配备300发弹箱,即可作为重机枪使用,成为营连的支援武器;若装上装甲车辆,它又是车载机枪,成为盟国步兵的噩梦。该枪采用气冷式,可通过迅速更换枪管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MG42通用机枪具有三个明显优势:一是射速快,可达每分钟1500发,这一点在对付密集冲锋集群时尤为有效;二是射程远,最大杀伤距离达到1000m;三是杀伤力大,在全自动射击模式下,射手扣动扳机仅1秒,就会有大约25发弹射出,那么一旦士兵被击中,必然尸骨无存,这对盟军士兵心理造成巨大压力。但其也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耗弹量极大,机枪手往往连续扫射2秒钟,一条弹链的50发弹就打光了。

苏军使用的机枪是捷格加廖夫DShK-38“德什卡”12.7mm口径重机枪。捷格加廖夫设计的DP-27德普轻机枪在1928年已经被苏联红军正式采用,1929年,他接到军方设计大口径机枪的正式要求。1930年设计成功了一种12.7mm口径的大口径机枪,并被命名为DK机枪,即“捷格加廖夫大口径机枪”的缩写。1931年,DK大口径机枪被苏联红军正式采用,并在1933年至1935年期间少量生产。DK机枪采用弹鼓供弹,弹鼓的体积太大又重,每个弹鼓只能装30发枪弹,因此战斗射速并不高,这是战场上的苏联红军所不能接受的。1938年,另一位天才的苏联轻武器设计师斯帕金设计了一种转鼓形弹链供弹机构,该机构无须过多改装就能够很容易地装置在DK机枪上,代替原来的弹匣供弹机构,这样就能极大增加机枪的实际射速。1939年2月,经过这种改进后的捷格加廖夫大口径机枪正式被苏联红军采用,并被重新命名为DShK-38。这款机枪在苏芬战争和卫国战争中都有上佳的表现,截至1944年1月,苏联红军已经拥有8440挺DShK-38机枪。这些机枪被步兵分队广泛应用于低空防御和步兵火力支援,也装在一些重型坦克和小型舰艇上作为防空机枪,本片中水兵小队使用的机枪应该是从受损舰艇上拆卸下来的。endprint

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斯大林格勒巷战中真正的王牌武器才登上了舞台,那就是冲锋枪。苏军使用的当然是大名鼎鼎的“波波莎”——PPsh-41冲锋枪。苏联在该枪诞生之前曾经研制过许多型号的冲锋枪,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大规模列装,结果在1939的苏芬战争中,苏联红军被大量装备冲锋枪的芬兰陆军打得狼狈不堪。至此苏联军方才真正开始重视新一代冲锋枪的研制使用。该枪的设计师也是斯帕金,他的武器设计理念中带有着质朴的实用主义情怀,所以PPsh—41冲锋枪一诞生就是为了实战。这位兵工天才有一句名言:“要使某些事情变得非常复杂是非常简单的,但要使它变得简单将非常复杂。”1940年9月,斯帕金设计出一种新型冲锋枪,同年12月21日,苏联国防委员会正式采用斯帕金冲锋枪,命名为“PPSh-41”。著名的PPSh-41冲锋枪的诞生距卫国战争爆发仅仅6个月。该枪71发的大容量弹鼓让许多红军指战员在残酷的战斗中保住了性命。更重要的是该枪生产简单,平均7.3个工时就可以完成一支冲锋枪的生产,这让在战争初期损失大量人员和装备的苏联红军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元气。

另一方面,德国也诞生了一支经典的冲锋枪——MP40冲锋枪。MP40冲锋枪的前身是MP38冲锋枪,该枪的诞生,是为了满足德国装甲兵和伞兵部队对近距离突击作战的自动武器的需求。MP38的火力和战斗中的可靠性深受各方赞赏,不过其保险装置的不稳定等问题也受到了批评。由于MP38的简易保险不可靠,对其进行了改进,改进后命名为MP38/40。主要是对拉机柄结构进行改进,并在机匣前端开一条槽,使拉机柄在前方位置时可卡入槽内形成保险,避免了走火事故。这一点小小的改进在后来的巴巴罗萨战斗中充分体现出了它的价值。MP40和PPsh-41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出色的稳定性,但是最大的劣势就是较小容弹量带来的射击连续性差,这一点在狭路相逢的城市作战中显得尤为突出。

此外,鲁格手枪和托卡列夫T33手枪在影片中也有不俗的表现。

轻武器战术使用存瑕疵

以上是电影中出现的几款经典轻武器,在此,我们着重看一看影片中敌我双方轻武器使用表现方面存在的不足。

首先,片中的狙击手似乎从头到尾都没有变换狙击阵地,竟然都是从一个窗口射击,在神奇地狙杀了数十名敌军后还能坚持到最后。其实,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巷战以后,双方对于狙击手的防御都非常重视,如果发现威胁如此严重的一个狙击手,德军应该会集中火力加以打击,而狙击手在小小的一座建筑中从不改变位置,无疑是在自取灭亡。

其次,在影片的一个场景中,德军使用火焰喷射器屠杀一对被关在公共汽车中的犹太母女,苏军勇士怒发冲冠,冲出掩体和德军厮杀在一起。那么第二个问题就出现了,就是德军为什么不用火焰喷射器对付苏军。火焰喷射器在喷火过程中,随着可燃液体的喷出,只要稍有缝隙,火焰就会随之进入,所以火焰喷射器是对付掩体的有利武器。

双方在交战中,轻武器明显处于混用的状态,而战场上的真实情况是不到万不得已情况下,士兵是不会轻易使用敌军武器的。原因很简单:第一,缴获武器不意味着缴获足够的弹药和配件,如果带着敌人的武器出击,很有可能没有足够的弹药来完成战斗。第二,各种枪械的射击声有很大不同,贸然使用敌人武器,很有可能会遭到友军的误伤,而且在能见度较为低下的情况下,武器的外形往往是战场上敌我识别的重要手段。在《东史郎日记》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1941年的华北战场上,一位身着日军军服的中国士兵,想要悄悄混入日军营地。日军在夜晚不能确定来者身份的情况下,一度让这位中国士兵前进到很近的地方,但是后来,日军哨兵根据三八式步枪和中正式步枪的外形差别而发现了来者的真实身份,由此我军士兵在日军密集的交叉火力下英勇牺牲。所以,细微之处足见战争智慧。

影片的主题是描写战争中的人性,但作为军事历史题材,战术与武器运用亦当追求完美。作为军迷,从军事角度审视影片,愿与同好分享。endprint

猜你喜欢

斯大林格勒苏联红军轻武器
英军在二战中使用的轻武器(Ⅲ)
轻武器结合
“苏联红军”来了
轻武器射击训练实战化改革探索与实践
俄政府不支持伏尔加格勒改名
如何评价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地位?
苏联红军对日作战中的战斗英雄
苏联红军部队主官体制的历史演变
苏联红军中的“中国团”
决定斯大林格勒会战命运的“小土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