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你为何自杀?
2015-09-10郑旭
郑旭
诗人吕凯特曾经说过: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前不久,江苏徐州一名即将踏入高校大门的学生,在开学前夕却偷偷喝下农药,意图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也好了却家里为他筹集学费背负的沉重负担。经过3天的抢救,直到9月9日下午,才脱离生命危险。
当地媒体了解到,该学生家境贫寒,其父母靠平日卖菜挣钱生活,除生活开销外,还要供养他和一个9岁的妹妹读书。事发前,这名经复读后再次参加高考的贫困生,收到了江苏某高校发来的录取通知书。其父母听到喜讯之后,便马不停蹄地给孩子张罗学费和生活费。到服毒当日,已为其筹借到7000余元钱。
虽然自杀学生在脱离危险后向病榻前的父母告知了真相,原因是不想因为他的学费而拖累这个家,但令笔者难解的是,一死真的能够一了百了吗?
答案毋庸置疑。且不计一死之后家人要为你承担的各种费用会不会超出那笔好不容易借来的7000元,单单英年早逝而给家人带来的负罪感,就会让含辛茹苦的父母用后半生来赎。
其次,这个家庭不会因为你的一死让境况得以扭转。正如上文所言,丧子之痛对于你的父母来说,就是一笔心债,心债背久了就会变得彷徨而不知所为。
再次,无论天上人间,命运都不相信眼泪,也不会怜悯因爱面子而放弃与之翻转的机会。所以,即便你去了天堂,那里也未必是你的心灵归宿。
这么说虽然有些唯心,但就像这名自杀未遂贫困生的父母向当地媒体透露的那样,“这个孩子要面子,上高中那会儿,在学校就可以申请贫困生补助,但他一直都没申请,怕被人瞧不起。”
如此看来,这名贫困生想要自杀,其动机除了为家庭减负,也是在为自己减压。毕竟,当一个人把面子看得比命都值钱的时候,这个人确实活得很累。但问题的关键是,因此选择一死百了,是不是有点自私和自負?
一息若存,希望不灭。要知道,你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所以唯有活着,才能反哺、答谢他们的生育、养育、教育之恩;还要懂得贫穷并不可怕,还有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所以唯有活着,才能实现、印证你自己的成长、进取和价值。笔者相信,在经历一场生死跨越后,这名贫困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许能够得以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此事是以悲情开场但并不是以悲剧结尾,录取贫困生的那所高校在得知情况后表示,哪怕一分钱学费都没带,学校也会安排其入学。
然而,笔者想给高校提个醒儿,我国的大学生通常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他们肩上背负着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学历贬值,大学生要面临更严峻的学业和就业竞争。责任和压力这两座大山可能会压垮这些身心尚显稚嫩的年轻人。
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有研究者曾与国内其他高校合作,对在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以及社交网络、应对策略在减少自杀风险上的作用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到16.39%。这是一个已经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