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互动型党群关系构建战略思考

2015-09-10曹政

人民论坛 2015年29期
关键词:党群关系时代价值互动

曹政

【摘要】系统梳理党群关系的历史发展逻辑,有利于我们认清新时期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的时代价值。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着深刻变化,给我国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带来了复杂严峻的现实考验。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并改进党的自身建设,需要适应新形势,不断探索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党群关系 互动 时代价值 现实考验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密切了党群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①这一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思想理论,为新时期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的时代价值

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实现党的执政使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毛泽东指出:“如果党和人民群众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震惊世界的苏东剧变,虽然已过去20多年,但它对密切党群关系和加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启示依然深刻。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血脉和根基。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是我们党最宝贵的资源。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群关系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实现这一伟大使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共同奋斗,离不开党群关系的沟通与互动。如果脱离和抛弃人民群众,最终中国共产党将会丧失执政地位、丧失生命。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的终极目标就是在党和群众的相互依存、血肉联系的关系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推进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许多挫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认识不到位,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脱离了人民群众。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求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具体来讲,就是通过贴近群众生活、尊重群众思想、倾听群众声音、集中群众智慧,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服务,不断提升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应有之义,只有紧密联系群众,增强互动性、永葆先进性,才能真正意义上推进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③,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深刻表述。如果各级党员干部不相信群众力量、不为群众利益着想,就会失去群众依靠,就会导致党群关系产生距离。人民群众是推动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评价好坏是各项改革事业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

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彰显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实现人民群众自我价值的需要。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也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发挥表率,依靠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带头作用影响和激励群众;另一方面,人民当家作主,发挥主人翁意识,在实现自身需求和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实现着自我价值的生成。中国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有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性。

新时期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的现实考验

党群关系互动存在的“上下不通”。“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的渠道畅通,是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的关键,其实质是实事求是的问题。畅通“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的互动渠道,需要党员干部把握党的群众工作规律,通过依法行政、发扬民主、贴近群众、有效沟通等手段来更有效地服务广大“受众”,而不是采取违反法律法规、独断专行、简单粗暴的方法;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参政执政意识、合法维护自身权益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和呼声,而不是以暴力手段、激愤情绪、缺乏理性来表达不满与不信任。

我国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已成为人民群众当前最大的共识。然而,有些党员干部“只唯上”,只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只求得上级领导的满意,而对人民群众反映的困难和意见推诿、漠不关心,甚至是堵塞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严重影响了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以及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党群关系互动过程中存在的“上下不通”现象,深刻反映了我国民主法制、科学决策体制、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还存在亟需改革和完善之处。

党的队伍作风建设的“四风”问题。世情、国情在变,党情也在变。正确认识和把握党情的深刻变化,是党在新时期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由于当前,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我们党的长期执政使一些党的队伍尤其是部分党员干部在作风上“四风”问题严重,缺乏群众观点,导致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具体工作中,存在党群关系疏远、紧张甚至冲突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互动,损害了党的形象。

“四风”问题是党和政府政治生活中的毒瘤,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党的队伍作风建设中,有的党员干部追求表面形式,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华而不实,弄虚作假,劳民伤财;有的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感情冷淡,高高在上,独断专行,生搬硬套,官僚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有的党员干部思想懒散,精神懈怠,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为群众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宗旨意识淡薄;有的党员干部追求所谓的“高品味”,生活奢靡,腐化堕落,公私不分,挥霍浪费,心中想的不是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而是利用公权谋一己之私。“四风”问题的种种表现,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使人民群众同党产生了隔阂甚至离心离德,危害巨大。

社会转型过程中公民的“信仰危机”。“信仰危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从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看,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水平。但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变,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各地发生的一些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如房屋拆迁、征地开发、社会保障、下岗就业、干部作风、住房、医疗、教育等与群众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一旦处理不妥当、不及时就很容易会被一些社会成员利用而酿成恶性事件,造成群众信仰的动摇。

公民意识的多样化发展,加大了人民群众思想整合的难度,也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依靠人民群众,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大增强了综合国力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利益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涌现,导致了公民意识的多样化,使得互动型党群关系的构建面临着新的考验。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有效地调整各阶层利益关系?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公民意识?如何使广大人民群众理性参与公共权力?成为当前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面临的重要内容。

大数据时代西方国家的“信息侵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自由化的国际新形势对我国互动型党群关系的构建提出了严峻的现实考验。在这一国际新形势下,过去西方国家惯用的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等手段显然已走不通,如今他们又以文化渗透、思想入侵的“和平演变”策略,对我国输入不良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

例如,2015年5月26日~29日,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峰会在贵阳举行,展现了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突破了时空的边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多元性、自由性、便捷性等特点,在给党群关系互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在意识形态、文化思想等领域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信息侵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虚拟性,西方国家的一些政客和学者企图借助新媒体成为“和平演变”中国的重要工具。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兴利除弊,进一步促进互动型党群关系的构建,对党的建设无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新时期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路径思考

当前,面对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的诸多现实考验,促使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互动型党群关系构建所面临的新环境、新问题,在继承和运用过去群众工作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探索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的有效路径。

完善群众工作的制度建设,为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提供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研究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法制建设对于党的群众工作尤为重要,随着我国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广大人民群众对以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等行使自身政治权利的要求也更为迫切。传统的党群互动方式受到了时空因素的限制,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构建与各阶层群众良性互动的机制,实现“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的渠道通畅,这是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必须思考的问题。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和长期性。在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新形势下,为加快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群众工作的制度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一是优化人才队伍培养机制,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最终还是要靠人才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应造就一支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富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和能够密切党群关系的工作队伍;二是建立良好的党群沟通机制,因传统的党群沟通方式受到时空因素限制,应借助新媒体建立起与各阶层群众良性互动的机制;三是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通过实现利益、目标的追求,发挥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四是完善成效考评机制,党的群众工作取得效果怎么样,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把考核标准真正交给群众,让群众来做出评议,促进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互动、沟通。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增加广度。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和互动最直接、最密切,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五章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有助于为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增加广度和覆盖面。

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群众往往会通过身边的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表现来判断党的性质。因此,“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将为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基层干部选拔任用要充分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切实选出为群众利益着想和为群众谋福利的干部上任,坚决杜绝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的蛮横粗暴、设施建设的劳民伤财、开空头支票而不兑现承诺等不良现象。通过健全基层党组织的议事协商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工作能力,增强公信力;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服务功能,团结群众。只要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终将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促进党群关系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引导和发展。

培育公民意识,为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打牢基础。培育公民具备对权利形成监督约束意识和对自身权利自觉维护意识,是公民意识克服人治传统的功能体现,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路径。培育公民意识、发挥公民意识能动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和奠定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育不仅要对和谐、互动相处的理念进行科学阐述,使其成为与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共生共长的价值理念,还应将其思想意识在公民大众中外化于行,使其自然而然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一键知天下”,体现了当今信息社会群众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便捷,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便捷途径监督党员干部的权力使用、作风问题等行为,对其不良行为、不正之风进行投诉、曝光,从而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培育公民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关注公民大众的意愿期望、利益诉求,并将公民的诉求通过公民意识的形式加以体现,同时注重培育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为培育现代公民意识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提升党员干部的信息素养,为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提供新的动力。新时期,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宣传、引导等方法,使人民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历史使命。传统的党的群众工作方式,一些工作开展会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工作开展的效率和实效。信息网络当前已成为宣传政策、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阵地。为更好地发挥新媒体信息平台的功能,推动互动型党群关系的构建,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提升信息素养,强化信息应对能力。

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新媒体对构建互动型党群关系的作用,既不能夸大新媒体的负面因素,认为新媒体的开放性、自由性只会给群众带来多元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也不能夸大新媒体的完美性,认为有了网络信息平台,喊着“效率第一”的口号,将所有工作的开展都放在线上进行,而忽略了党群关系在具体现实环境中的互动和交流。显然,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得知情权、监督权真正实现了从媒体向群众的现实回归,并促进开放的监督环境的形成。借助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留言板、电子论坛、电子信箱、微博、在线调查等方式,对于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的问题进行“线上”讨论,并帮助解答疑惑,及时公布问题的处理情况,接受群众监督,有利于推动党群的“零距离”互动。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阳明学院)

【注释】

①“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人民日报》,2013年8月2日。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

责编 /韩露(实习)

猜你喜欢

党群关系时代价值互动
社会资本视阈下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群关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当前施工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