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其理论争论

2015-09-10景维民倪沙

人民论坛 2015年35期

景维民 倪沙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对此理论界有关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演化过程、调整路径等都有一些争论和解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问题、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政策制定问题和制度设计问题。

【关键词】中国产业结构 调整现状 理论争论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年均10%的高速增长,直至2012年开始回落,GDP增速两位数的时代已将成为历史。与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相伴而生的是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不断突显。例如,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技术和结构升级压力日益增加,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更为紧迫;资源环境制约趋紧,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刻不容缓;此外,由于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何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减少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以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三期叠加”为主要标志的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中国经济转型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可以得出,经济发展的过程一直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各产业的持续健康增长。在中国经济转型步入关键期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应随之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产业结构调整的窗口期已经开启,适时将产业结构调整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是当前经济政策制定的重中之重。

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中国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发生了一些变化,最为显著的是自2012年开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变化不大,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下滑且下滑速度不断加快,与此相对的是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攀升。随着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分别为26594.2万人、22543.9万人和27281.9万人,而到2014年,该数量变为22790.0万人、23099.0万人和31364.0万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持续下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中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增长幅度远大于第二产业。以上数据说明了在过去的5年时间内,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大量流向第二、三产业,且人员的主要流向是第三产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与现状。

但是从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占全部就业人员数量的比重仍过多地超出了其应有的水平,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也呈现不足状态。这说明我国农业仍然占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而服务业由于就业人员不足,发展会被严重制约。

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指三次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以满足经济增长的要求,也涉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例如,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小、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的中高端制造业的产值比例、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导向等,都包括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内。

从目前看,中国的工业和服务业已经形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格局。尽管工业增加值呈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态势,但服务业的发展势头正足,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互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此外,新技术、新成果的产生及推广是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的强大推动力量,科技革命会使一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一些生产效率低下、缺乏技术含量的产业会迅速遭到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衰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结果,即科技革命的到来会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再次,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中国经济发展同世界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不再是单纯以本国经济发展状况为参照系,而是更多地定位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之中。从这一点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重大机遇。

但是,由于中国产业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调整阶段也会遭遇严峻挑战。首先,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低,发展落后,且内部结构不合理。尽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各行各业的科技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就农业而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农产品产量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是,之前研究表明,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极不相称,大量的人员滞留在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低的农业部门,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这样既会导致农业就业人员的收入增长乏力,也会制约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经济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此外,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部门占整个产业的比重一家独大,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对产值贡献不多。

其次,第二产业承担就业压力大,创新驱动力不足。近年来,随着第一产业不断向外释放劳动力资源,第二产业承担了一部分就业压力。但是,由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进入门槛较高,农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大多数流向了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加工制造业。而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淘汰和转型升级的两难选择。若继续沿着原来的传统道路走下去,必然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中遭到淘汰;若要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必将有大批从业人员失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悖论,将对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另外,中国的制造业一方面表现为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表现为中高端制造业产能不足。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高增长行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龙头性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凤毛麟角。在涉及国际民生的电力、通讯、能源等部门,中国的发展也落后于发达国家。

再次,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内结构失衡。尽管近年来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正猛,且一跃超过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成为主导产业,但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第三产业仍旧存在发展滞后、竞争力低的特点。2015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但是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已超过70%。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的比重已上升至四分之一左右,与此相对第三产业的比重还不足10%。这表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同制造业发展水平不匹配,会影响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我国的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传统领域,而金融、保险等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一些高技术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更是严重不足,缺乏国际竞争力。从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角度划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尽管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是所占比重较低,生活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使得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有限。

此外,中国的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产业分布的过于集中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还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劣等自然因素的挑战。

为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中央及各级人民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保证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有序进行。例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乃至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为制造业发展绘就了一幅壮丽蓝图,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划定了明确的标准;“一带一路”战略的继续深化为中国过剩产能的输出寻到了目的地;“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制定推动了中国新兴产业地位升级等。

总之,在2015年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也在朝着既定目标稳步进行中。

理论争论与解释

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出现的问题都表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转型将是理论界关注的主要问题。对此,理论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讨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李勇,魏婕(2015)从所有制的角度,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基于产权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国有企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发生在弥补外部性所产生的收益超过了软预算约束成本时,而民营企业反之。①尹林辉,付剑茹,刘广瑞(2015)通过对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地区金融发展通过影响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率,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但是地方政府干预程度的强弱同地区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呈负相关关系。②陈菲琼,李飞,袁苏苏(2015)分析了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与路径,指出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促进作用,其微观传导路径已被证实,但宏观推动效应尚未完全释放。③杨孟禹,张可云(2015)通过改进的面板计量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得出,从城市内部看,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负。④李力行,申广军(2015)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城市统计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对城市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⑤徐赟,李善同(2015)通过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指出出口对主导产业增长有重要拉动作用,而主导产业带动的经济增长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⑥余振,葛伟(2014)通过对中国—东盟自贸区产业层面的数据分析,得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的空间布局具有重塑作用的结论。⑦

第二,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一方面,在产业结构的定义上,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贺俊,吕铁(2015)从传统产业结构研究的基本假设和主要命题出发,引申出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并指出现代产业体系概念是对传统产业结构概念的继承与拓展。⑧另一方面,在对产业结构现实演化过程的研究分析上,也出现了一些新观点。孙赵勇,任保平(2014)基于1995年到2010年的相关数据,从比较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中国产业体系中的关键生产部门仍然是农林牧渔和采矿业、化学工业等,但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⑨王晓芳,于江波(2015)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要素流动视角研究表明,从空间维度看,第一产业产值重心无规律转移,第二产业产值重心总体西移,第三产业产值重心呈“Z”形移动;从时间维度看,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都是从第一产业流出,劳动力要素大量流向第三产业;资本要素流向二、三产业。⑩刘伟,蔡志洲(2015)研究指出,中国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后期,在这一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将替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第二产业生产率将出现回落且不会恢复到先前水平。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趋势。胡伟,张玉杰(2015)研究表明,我国三次产业空间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呈稳步增长态势,各省非农产业比重提升且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李俊华(2015)指出了中国产业发展的四条路径,即创新驱动下产业发展的动力转换路径、全球价值网络支撑下的产业高端攀升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的传统产业技术跃迁路径、产业界限日趋模糊化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赵明亮(2015)通过对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及相关指标的分析得出,三次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应采取相应对策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具体为:通过二、三产业支撑,促进第一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及效率提升;从一、三产业寻找突破口促进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相关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带动作用及在第三产业中的核心作用。陈岩,翟瑞瑞(2015)通过灰色关联模型验证了中国各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各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其指出各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转移过剩产能、增加产业内贸易、学习先进技术,进而对调整产业结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作用有限。黄群慧、贺俊(2015)研究得出,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体现在模块化架构产品和大型复杂装备领域,而在产品架构一体化、制造工艺一体化以及部分核心零部件领域缺乏优势。因此未来中国制造业核心能力提升有两个可能方向,一是加强将一体化架构转化为模块化架构的能力,二是提升复杂装备的架构创新和集成能力。刘楷(2015)在研究了我国地区工业结构变化和工业增长关系后指出,要加快地区工业增长速度,应依托于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而非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巫强,刘蓓(2014)通过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及实证检验指出,政府应以比率研发补贴来代替定额研发补贴,从而提高战略新兴产业的创新产出。

第四,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赵昌文、许召元、朱鸿鸣(2015)通过对工业化后期中国产业结构呈现的新特点、新变化的分析,得出中国经济主导产业将由过去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转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相应的要求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由重化工业时代的要素扩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姜永玲,张婧屹,史占中(2015)实证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分布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验证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对称性,且指出该不对称性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

结语

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发展现状及理论争论,我们认为在产业结构演进和理论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第一,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若想成功推进经济转型,就必须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首先,产业结构调整是保持经济稳定、高效发展的重要条件。经济的稳定发展依赖于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必然引起经济大幅波动,进而冲击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产业结构的失衡也会导致部分产业增长过快,部分产业发展受阻,这也极大地降低了经济的发展效率。只有调整产业结构,维持部门均衡发展,使得供给与需求结构相适应,才能保持经济稳定、高效的发展。其次,产业结构调整是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主要手段。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大、人口就业压力大、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使得国民经济许多部门都遇到了发展瓶颈。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鼓励创新、推动创新,提高创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引导就业人员流向生产效率高、技术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才是解决经济发展瓶颈的一剂良药。再次,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长期处于中下游地位,中国出口的服务业也大多集中于附加值低的传统服务业领域。因此,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政策制定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宽松的政策环境。相关政策的制定应以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为根本目标。产业政策制定应注意两方面问题。首先,政策实施范围。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由市场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经济体制。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界限必须清晰划定。政府不能代替市场起主导作用,不能限制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在某些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才应承担起主导经济发展的重责。其次,政策实施力度。政府在实施政策的过程,要掌握好政策的实施力度,既不可隔靴搔痒,也不可矫枉过正。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制度设计问题。一个好的制度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以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正确设计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制衡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升政府的制度供给职能,从而建立起一个好的制度平台。

(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及测评体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JJD790035)

【注释】

①李勇,魏婕:“所有制结构、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变迁”,《经济评论》,2015年第1期。

②尹林辉,付剑茹,刘广瑞:“地区金融发展、政府干预和产业结构调整—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③陈菲琼,李飞,袁苏苏:“产业投资基金与产业结构调整:机理与路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④杨孟禹,张可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外部效应”,《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⑤李力行,申广军:“经济开发区、地区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学》,2015年第4期。

⑥徐赟,李善同:“中国主导产业的变化与技术升级—基于列昂惕夫天机图分析的拓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第7期。

⑦余振,葛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效应:基于中国—东盟自贸区产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财贸经济》,2014第年12期。

⑧贺俊,吕铁:“从产业结构到现代产业体系:继承、批判与拓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⑨孙赵勇,任保平:“基于投入产出关联的中国产业结构演化特征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第12期。

⑩王晓芳,于江波:《中国产业结构变动驱动要素的动态轨迹—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要素流动视角的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刘伟,蔡志洲:“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胡伟,张玉杰:“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法”,《当代财经》,2015年第2期。

李俊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换路径与优化方向”,《现代经济探讨》,2015年第2期。

赵明亮:“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协调发展路径—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研究”,《东岳论丛》,2015年第2期。

陈岩,翟瑞瑞:“对外投资、转移产能过剩与结构升级”,《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6期。

刘楷:“我国地区工业结构变化和工业增长分析—兼論经济新常态下及我国地区工业发展”,《经济管理》,2015年第6期。

巫强,刘蓓:“政府研发补贴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赵昌文,许召元,朱鸿鸣:“工业化后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6期。

姜永玲,张婧屹,史占中:“中国产业结构分布与经济波动”,《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1期。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