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南京保卫战
2015-09-10孙宅巍
孙宅巍
发生于1937年12月上、中旬的南京保卫战,因保卫的目标乃为国民政府之首都,且又与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紧密关联,故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诸战役中,超越其实际规模与时空,而成为一次著名的重要战役。
中国军人血战南京城下
日中双方,为攻守南京,共动用了近30万部队。中方共调集从淞沪战场撤退与由后方抽调的13个建制师又15个建制团,计15万人守卫南京;日方则以参加淞沪会战部队中的4个完整师团、2个支队、1个先遣队,计10余万人向南京攻击前进。
南京卫戍部队司令长官唐生智上将,将南京守军分作外围阵地与复郭阵地两个梯次部署。其外围阵地部署于江宁镇——秣陵关——湖熟——孟塘——龙潭这一大弧形圈上;复郭阵地则为板桥—牛首山——雨花台——紫金山——乌龙山一线。
进攻南京的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指挥下,以其上海派遣军与第十军,分三路进击南京。其右翼第九、第十六师团及配属支队、先遣队,沿京沪铁路及两侧公路,经苏州、无锡、镇江等地从东北方面,向南京进击;并抽出一部,渡过长江,以切断江北大运河及津浦铁路。中路第六、第一一四师团从太湖以南地区出发,绕经太湖背面,沿京杭国道及其附近公路,经湖州、广德、溧阳、溧水等地,与右翼平行前进,从正南面攻击南京。左翼国崎支队沿太湖南岸一直向西,占领郎溪、水阳镇、太平等地,渡过长江,沿长江北岸直趋浦口,完成从江北对南京城的包围。
中日双方部队在句汤线、淳化、牛首山、紫金山、光华门、雨花台、中华门等地展开激战。
南京守军于12月4日开始与日军在句容附近接触,此后遭到日军包围的守军第六十六军两个团,与日军血战三昼夜,据《申报》报道,“梁卓芬及翟洪宇两团长命令,以最后之弹粒,冲出重围”,突围中共歼灭日军300余名,而该部官兵也伤亡300余人。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提尔曼·德丁目睹了在汤山附近中国军人的激烈战斗。他在一篇快讯中报道称:“300名中国军人被日军围困在离南京12英里的汤山公路边一座锥形山峰上,经昨天一整天激战,伤亡殆尽,几乎只剩一个人。”据守南线淳化阵地之第五十一师部队,自12月5日起,连续三天,不断击退日军的集团冲锋,据中方“战斗详报”记载,“战况之烈,炮火之密,前所未有”,该部“在硝烟弹雨中仍拼死撑持,与敌肉搏冲锋,杀声震天”。与此同时,位于南京郊外西南侧的牛首山阵地,守军第五十八师部队经受了日军陆空协同的持续猛攻,中央通讯社报道说:“我某一营死守山前高地,为敌射击之的,牺牲殆尽,另一营立即挺至,继续奋战。”南京卫戍军总部在事后总结中认为,该师守卫牛首山,“部署谨慎,执法严厉,虽遇锐众之敌,而能固守不拔”。
12月8日,唐生智下令,守军各部从外围阵地退守复郭阵地。次日,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用飞机投下“劝降书”,宣称“百万日军席卷江南”,“若贵军继续交战,南京势必难免战祸,千载文化归于灰烬,十年之经营化为泡影”。南京守军面对日军的讹诈,表示:“只要有一兵一卒,均必坚守到底”,他们用猛烈的炮火,表达了守城的坚强决心。
中国守军在复郭阵地的战斗,更加惊心动魄,可歌可泣。防守紫金山的部队是装备精良的教导总队。他们在红毛山、老虎洞、西山和第二峰主阵地,浴血奋战。坚守老虎洞的罗雨丰营,营长壮烈殉国,全营官兵大半牺牲。守卫西山的第一、第三团战车防御炮连,奋勇迎击日军坦克,一连击毀两辆,使其不敢继续前进,而连长王峻与全连战士也都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在第二峰阵地上,守军以手榴弹顽强抵抗日军的冲锋,并组织200余名士兵敢死队从侧翼打击敌人。守卫光华门的第一百五十六师部队,为了消灭卷缩在城门洞圈里的日军,组织敢死队缒城而下,将潜伏的敌人全部消灭,并在追歼盘踞通光营房日军的战斗中,全部为国捐躯。坚守雨花台阵地的第二百六十二旅少将旅长朱赤与第二百六十四旅少将旅长高致嵩,均身先士卒,率部击退日军多次冲锋,牺牲在雨花台畔。第五十一师之第三百零二团团长程智,为击退日军对赛公桥的进攻,在手指被打断后,仍坚持指挥,后又被机枪击中九弹,肠断而出,为国牺牲。他的遗体被战友用一木盆草埋于赛公桥旁。12月12日,当日军先头部队已攀爬上中华门附近城墙时,第五十一师三百零六团立即组织由营长胡豪率领的百人敢死队,将突入敌军全部消灭,并生俘10余人,营长胡豪在这次反击战中牺牲。
南京守军在南京城下浴血奋战了10个日日夜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共有9名将军、17名团长以上指挥官英勇殉国。12日下午,根据蒋介石命令,由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达了撤退令,部队撤往皖南后方集中整补。13日,各路日军分别从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和平门等处攻入南京。古都南京遂告失陷。
日军对南京之战的惨痛记忆
南京守军的英勇抵抗,给日本侵略军留下了惨痛的记忆。日军部队的“战斗详报”与私人日记、回忆中,用大量文字记载了他们在南京城下战斗的痛苦感受。这些记录,从另一个视角,展现了南京保卫战的惨烈与悲壮。
中国军队于各阵地前,都修筑了多层次的防御工事,对于阻止日军进攻发挥了重要作用。进攻淳化镇的日军第九师团最早接触到中国军队在永久国防工事基础上加筑的野战工事。这种工事一度使进攻的日军只能潜伏在守军射击的死角位置,无法前进。该部步兵第三十六联队分队长山本武在12月6日日记中称:“淳化镇的敌人依然顽强,特别是在混凝土构筑的碉堡阵地上。就算陆续派出敢死队实施突击,也只是徒增牺牲。心急如焚的大队长山崎大尉亲自率领一个小队试图进行攻击并夺取阵地,但只能在碉堡的射击死角待着,陷入了进退两难、无计可施的境地。”担负进攻雨花台阵地的日军第六师团,也尝够了守军坚固防御工事的苦头。据该师团战史记载:“这里到处是敌人构筑的阵地,反坦克壕随处可见,还有机枪掩体。在各个要地,以水泥碉堡为中心,布满了铁丝网。在这片具有一个风雅名称的丘陵上,敌人的迫击炮弹呼啸而来,发出可怕的声音,机枪猛烈扫射,在周围溅起尘土。”其步兵第二十三联队的伍长宫永武义这样形容:“长达十多公里的战线上配备着以混凝土结构为主的碉堡及无数个机枪地堡,地堡中的轻、重机枪不停地向我军喷射火舌。”
中国军人英勇拼搏、不怕牺牲的精神,给了进攻的日军以极大的震慑。守卫紫金山阵地的教导总队官兵,面对日军强大猛烈的炮火,仍顽强抵抗,坚守阵地。主攻紫金山阵地的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二十联队士兵牧原信夫在《阵中日志》中写道:“敌人受到如此强大的炮击还仍然顽强抵抗到最后,实在令人佩服。第十中队或被这些残兵反击,或在冲上去后还受了相当的损失。”配合进攻紫金山阵地的日军第九师团,在其战史中记载:“据守紫金山的敌军的确很勇猛,他们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明知结果肯定是死,但还是顽强抵抗,一直奋勇地阻挡我军的进攻。”担负攻击中华门东侧的日军第一百一十四师团步兵第一百五十联队在“战斗详报”中记称:“在我军占领城墙后的12日下午,作为具有保卫首都责任的敌军,从下午4时多到深夜,连续十几次激烈反击,试图夺回城墙也是理所应当的。城内外、城墙上,军号声遥相呼应,鼓舞其声势浩大的反击,不能不认为有值得赞赏之处,其精神教育也是很彻底的。”
守军的顽强抵抗,给日军造成了大量伤亡。在淳化的三天战斗中,守军击退了日军10余次进攻,毙伤日军500余名。日军步兵第三十六联队的“战斗详报”12月8日记称:“在佐藤大尉的激励下,第十二中队虽然杀入敌碉堡阵地并夺去了该阵地之一部,但因遭遇交叉火力之猛烈射击以及敌之反击,连续出现伤亡,加之佐藤大尉阵亡,攻击终归失败。”日军步兵第二十联队是进攻紫金山的最左翼部队,其任务为沿主干道向中山门进攻。该联队第四中队在12月12日的《阵中日志》中写道:“早上以来,大队主力顶着正面猛烈的弹雨,奋力前进……我大队在此虽然最终得以完全击退西山高地的敌军,但敌军从遗族学校南北阵地整天向我高地上猛烈地集中射击,并且我部还受到来自紫金山方面的猛烈炮击,伤亡惨重。”主攻光华门的日军步兵第三十六联队,在这一战斗中大量伤亡,在其军史文献中记载,12日这一天,“就在我停止炮击的同时,敌军也大举反击,我军予以还击,弹药很快就用尽了,双方随即展开了白刃战。然而,敌军一边扔手榴弹,一边在远处猛烈袭击,致使我官兵伤亡大半。”据该联队统计,在攻击光华门的数日战斗中,计有伊藤善光少佐等275人阵亡,小清川大尉等546人负伤。
发生在南京城下的战斗情景,成为日军难忘的一段痛苦记忆。日军步兵第四十七联队担负从中华门西侧攻击城垣的任务。在12月12日抢渡秦淮河时,渡河士兵冒着守军猛烈射击的炮火,在水中艰难挣扎,其第二中队“阵中日志”称,“那情景实在是惨不忍睹”。后来,该联队登城士兵又在城楼上与中国守军进行了“惨烈的肉搏战”。“分布在城墙上各处的支那哨兵,从不同的地方爬了出来,呼喊着向日本兵包抄过来。手榴弹互相投掷,滚滚浓烟中,刺刀刺入人体的声音,扭打的声音,呻吟的声音混杂在一起”。中华门城堡上的战斗,“其情景宛如一幅‘地狱图’”。
光荣战史彪炳千秋
南京保卫战从双方动用的兵力与战场伤亡,以及持续的时间来说,只能算是抗战历史上一次中等规模的战役,同时还是一次失败的战役。但这并不影响其所具有的重要历史地位与价值。
首先,这是一场保卫首都之战。在战役开始前蒋介石召集的幕僚会议上,后来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的唐生智认为,“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蒋介石在日记中也写道::“南京孤城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这就是说,鉴于南京的首都地位,南京保卫战即使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毕竟,首都乃一国之核心,为保卫首都进行的战役,比之其他地区的战役,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这便直接提升了这一战役的重要性。
其次,它介于淞沪、徐州两大会战之间,在战略上起着重要的过渡、承接作用。淞沪战役刚败,大批从淞沪战场撤退下来,已经残破不全的部队,需要一段时间,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域进行休整、补充。卫戍军司令部参谋科长谭道平先生认为,南京保卫战“在战略上看来,也可以吸引追击的敌人向南京前进,使从上海撤退下来的五六十个师,至少也可以减轻一些压迫,得到转进喘息的时间。”同时,针对日军北上夺取徐州的意图,中国部队要在徐州准备新的战场,也需要一个缓冲的时间,决不能允许日军顺利地长驱北上。事实证明,由于南京一役,使得后来在徐州、武汉会战中发挥主力作用的桂系部队、陈诚系部队,得到了必要的时间。虽然南京保卫战给后面战役可争取的时间失之过短,但有胜于无。若没有南京保卫战的进行,徐州会战的战果也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在时间与地域上,南京保卫战在抗战全面爆发后的诸战役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人用鲜血和生命表现出中国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军人和人民的光荣和骄傲。这种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英勇斗争、抗敌御侮,直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 刘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