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铮铮 报人风范
2015-09-10刘艳华
刘艳华
【摘要】本文以徐铸成先生的办报思想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徐铸成先生的办报生涯,重点分析徐铸成先生在《大公报》和《文汇报》期间特别是主持《文汇报》时所体现出来的办报思想:爱国主义办报思想、独立办报思想、“新闻烹调学”以及人才培养四个方面。
【关键词】徐铸成办报思想新闻烹调学
《大公报》和《文汇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乃至中国近代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画卷。徐铸成在国闻通讯社和《大公报》工作十八年,从记者、编辑到担任地方版总编辑,后来又主持《文汇报》笔政二十一年,先后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实践了自己的办报理念。研究徐铸成的办报思想,对于研究其主持和创立的报刊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后人办报有着借鉴意义。
一、徐铸成其人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记者、新闻评论家、新闻学家。
1927年,徐铸成进国闻通讯社当抄写员,后因向国闻社首脑胡政之进言献策,得胡赏识,被聘为国闻社和天津《大公报》记者,从此跻身新闻界。1930年暮春,徐铸成已正式进入《大公报》,担任教育新闻版编辑。1936年在上海筹办《大公报》上海版。1938年,中国第二张民间报《文汇报》创刊,徐铸成任总主笔,负责编辑部工作。从此,他和《文汇报》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关系,先后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徐铸成曾说:“《文汇报》这朵新花,我是一个主要灌溉人。”①由于特定的社会和历史环境,《文汇报》经历了创刊、停刊、复刊、再停刊、再复刊、改刊、又复刊,在《文汇报》出版发行的漫长历程中,徐铸成灌注了自己的心血。赵超构同志这样评价:“铸成同志在旧社会那个魍魉世界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办《文汇报》,以敢于直言、敢说真话的态度论时政,这里就闪耀着爱国主义知识分子的正气和进步报纸的正气,中国知识分子最讲大节,我以为铸成同志的令人钦佩的大节正在这里。”②
二、徐铸成的办报思想
1、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贯穿着徐铸成办报生涯的始终,表现之一是以爱国主义为办报方针。《文汇报》创刊时,徐铸成有此言论:“我抱定宗旨:洋商报是中国人办的,以宣传抗战、宣传爱国主义为方针。尽管口气上还用‘华军’、‘日军’字样,但坚决反对侵略,对汉奸声讨毫不留情,决不如《大美晚报》等‘中立形态可掬’。”③其大义的民族气节和正义精神可见一斑。
其爱国主义办报风格表现之二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绝不屈服,保持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1941年12月13日,在香港版《大公报》的终刊号上,徐铸成写了一篇《暂别读者》的社评,文章指出:“在此小别之际,我们愿郑重对读者诸君寄数语,我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严肃保持我大中华民族的精神,尤其在明暗不清生死关头,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就是不屈不挠。我们尽管身处危境,但丹心长在,正气永存,在艰难困苦深重危机的环境下,最能磨练试验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的气骨,我们过去四年的英勇抗战中,已充分表现我民族的坚强英勇!”④
其爱国主义办报风格还表现在坚持不畏强权、不媚时尚的传统。1945年11月1日,上海版《大公报》发表了由徐铸成写成的社论《重来上海》:“上海版今日首先复刊,我们今后当一本过去不畏强权、不媚时尚的传统,继续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对于言论记载当力求翔实,以副国内外的热望。”⑤
2、独立办报
坚持独立办报是徐铸成的办报生涯中特别强调和实践的。所谓独立办报,即不依附于任何党派,不接受任何妄图左右报纸言论的钱财物,即使在经济极端困难甚至不得不停刊的情况下,《文汇报》依然坚持独立言论。1946年,徐铸成离开了经营十八年的《大公报》,谈到原因,他曾说:“我之所以毅然脱离《大公报》,主要因为胡政之接受了二十万美金官价外汇……”⑥
(1)与克明和敌伪的斗争。按当时的历史环境,华文报纸只要用洋商作招牌,就可抗拒检查,于是《文汇报》在创刊时选取了克明作为报纸的“洋保镖”。1939年5月,《文汇报》被董事长克明出卖给汪伪,徐铸成和编辑部全体人员与克明展开了斗争,揭露克明阴谋,一致通过《文汇报编辑部全体同仁紧急启事》,在《新闻报》、《申报》刊出,《文汇报》停刊。
(2)与国民党的斗争。国民党方面企图将《文汇报》收买与控制,先是陈立夫和陈果夫,以印刷设备为诱饵。接着是孔祥熙,条件是投资20万元,要派人参加编辑、经理两部。第三个是宋子文,条件是投资千万元,要求改组董事会……《文汇报》全部予以拒绝,也由此增加了《文汇报》继续出版的难度。
《文汇报》在徐铸成的主持下,虽陷入经济困难,但始终坚持独立言论,在报纸经营最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独立。徐铸成与严宝礼在商定《文汇报》复刊后的编辑方针时曾表示:“我们决定要办一张绝对独立的民间报,不仅要恢复过去的光荣,而且要为中国新闻事业开辟一条新路,在民主建国大路上,尽一点责任。”⑦《文汇报》在上海版复刊时也曾公开宣示:“一、我们是独立而不是中立的报纸。所谓独立,就是对问题有一贯的看法,对新闻有一贯的尺度,决不与政治发生任何关系,也不在党派中间作伪装中立的乡愿……”⑧
3、新闻烹调学
1982年,徐铸成应福建省政协之邀,去福州讲授办报经验,“新闻烹调学”首次公诸于世,关于“新闻烹调学”,徐铸成有这样一段陈述:“掌过勺的人,大概最能体会厨师的甘苦。我是常常把报纸的主编者比作厨师的。他要把报纸编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各版都有特点,每一条新闻,每一个标题,都能吸引读者,非看不可;而整张报纸,又融为一体,保持一个风格。仿佛厨师办一桌筵席,每一个菜都色、香、味俱全,而整桌菜有主次,甜、咸、酸、辣,适味可口,搭配合度,让顾客看了就垂涎欲滴。如果端上来的尽是大鱼大肉,尽管营养价值极高,胃弱者会望而生畏,即使消化力强的,日久也会‘倒胃口’的。”⑨徐铸成的“新闻烹调学”强调的是编写新闻的技术性、艺术性问题,主要从记者和报纸编排方面展开。
(1)记者要过三关:文字关、政策关、常识关。所谓文字关,文章要写得快,正如徐铸成所讲“做到这一步,不仅靠文笔快,脑筋灵,打好腹稿,还要有一套基本功:除对时事了如指掌,有各种丰富的知识外,有关国内外的重要数据,不论是历史的,还是当代的,都应牢牢熟记于胸。”⑩所谓政策关,徐铸成说:“我们报纸的宣传,主要指评论文章,应该做到像蚕吃桑叶而吐丝那样,党的方针是桑叶、原料,经过消化以后,吐出来的就是新闻语言,就是美好的丝。但是,我们现在的报纸却常常做不到这一点。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还是桑叶,不是真正吃透了中央精神,用新闻语言写的文章。”⑾所谓常识关,徐铸成说:“从古到今,从自然科学到应用科学、社会科学,特别是中外历史、中外地理、法律、社会学、政治经济学都应该比读者有比较深广的常识。不应该在常识上出笑话,讲行外话,否则就会破坏宣传的效果。”⑿
(2)编排的三要点:掂分量、立标题、巧编排。所谓掂分量,即新闻敏感,记者遇到新闻事件,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掂”出它的价值,可“化腐朽为神奇”。关于立标题,徐铸成多次强调——“标题是一门艺术”,徐铸成说,“一个鲜明、准确、生动的题目,会使文章生色,增加它的力量。”⒀所谓巧编排,徐铸成描述要像“各地名厨师所精心调制的筵席那样,大菜小菜,热炒冷盘,甜菜酸菜,各尽调味之能事,花色丰富,搭配整齐。这才能色香味俱佳,使人闻到看到,就食指大动,垂涎三尺。”⒁
4、人才培养
《文汇报》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记者和编辑,这和徐铸成的人才培养策略是分不开的。徐铸成除注重人才培养之外,还强调人才队伍的精干。
“我的用人方针,抱用人唯贤态度,颇能五湖四海。只要是爱国而有一定文化程度又愿意学习的,即使没有一点新闻基础也先吸引过来,教其边做边学。”⒂《文汇报》记者邵伯南,对工作颇有经验,但因不容于克明,非开除不可,于是闫宝礼和徐铸成商议,派其到汉口当特派记者,徐铸成爱惜人才由此可以看出。
徐铸成除爱惜人才之外,还注重人才队伍的精干。《文汇报》编辑部成员几乎都是一身几任,都能写能编。初期《文汇报》,内外勤加在一起只有20余人,抗战胜利后,《文汇报》已日出数大张,编辑部不过60人。⒃
结语
徐铸成曾提出报人的标准:“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对人民负责,也应对历史负责。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不颠倒是非,不哗众取宠,这是我国史家的传统特色。称为报人,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品德和特点。”⒄
徐铸成无愧于一位真正的报人,铁骨铮铮,敢做敢为,敢说敢言,坚持独立言论,对报纸苦心经营,坚持进步倾向,给黑暗中的人民送去了鼓舞和希望。其办报思想值得后人研究,直到今天,其思想仍然值得借鉴,其爱国主义办报、“新闻烹调学”等仍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从风雨中走来》[M].文汇出版社,1993:17
②⑤⒃李伟:《报人风骨徐铸成传》[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9、288
③⑥⒂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M].三联书店,2010:6614167
④徐铸成:《新闻丛谈》[M].三联书店,2011:5
⑦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文汇报史略》[M].文汇出版社,1988:79
⑧徐铸成:《徐铸成新闻评论选》[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247
⑨徐铸成:《报海旧闻》[M].三联书店,2010:136
⑩⒄徐铸成:《报人张季鸾先生传》,[M].三联书店,1986:7、6
⑾⑿⒀⒁徐铸成:《新闻艺术》[M].知识出版社,1985:42、43、82、66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