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自我呈现与身份焦虑
2015-09-10田娜娜汪梦君
田娜娜 汪梦君
【摘要】如今微信及朋友圈点击值爆表,作为一种新型手机社交应用,不仅拓展了用户的交往方式,还培育了新的生活方式。身份焦虑问题由来已久,本文以微信为切入点,从传播学角度审视人们人际交往中的身份危机,简析用户使用微信的一个重要诱因——身份焦虑,用户使用微信朋友圈,一定程度上缓释了身份焦虑,又引发新的身份认同危机。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身份焦虑受众
一、微信盛况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社交类应用应运而生,如今智能手机普遍安装的应用集中在即时通信、微博和社交类应用等。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手机即时通信是我国手机用户的第一大手机应用。新型移动即时通信工具又以微信爆表。①
自2011年1月21日腾讯推出微信,历时两年,用户量突破3亿,微信在即时通信领域已稳坐第一把交椅,一方面微信是依托QQ的“富二代”,凭借庞大的QQ好友群,站在即时通信的制高点。另一方面,微信紧抓移动互联的特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用户体验,打造社交加LBS定位服务完美体验,集朋友圈、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多功能于一身,用户覆盖100多个国家,已是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通讯应用。
微信普及有先进科技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抓住用户心理、满足了用户需求,快餐式、碎片化的生存状态不断动摇人们已有的身份认知和身份认同,自我感知和身份认同感迫切需求重塑,使得人们遭遇前所未有的身份认知问题和自我认同危机的冲击。身份焦虑问题是促使手机用户点击微信的重要考量,微信已深深嵌入人们正常的生活流程中。
二、身份焦虑问题
身份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引申为一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体现为他人对自身的评价。②焦虑问题是心理学领域问题,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对焦虑问题有独特的理解,在《精神分析引论》、《压抑、症状与焦虑》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中对焦虑的定义、焦虑的起源,及神经症焦虑给予详实而理性的解答。
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弊端凸显,多元价值观主导,社会矛盾突出,身份焦虑问题日益在整个社会上弥漫开来。2006年10月,“身份焦虑”也曾在《中国新闻周刊》上的《中国人的身份焦虑:我们是谁》一文中出现。作者秋风认为:中国人应当是什么样子的?中国应当是什么样子?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人,从而构成了一种集体身份焦虑。③2011年5月5日,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用公平正义消除“弱势心态”》一文透漏出,当今“弱势心态”主导下的心理危机严重,焦虑问题普遍。
身份焦虑围绕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应到哪里去等问题,忧虑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阿兰·德波顿指出:“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无法处在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这种担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以及担忧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④他不仅界定身份焦虑定义,详细解析身份焦虑的起因,继而概括为渴求身份、势利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等五方面,还从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自我、他者与身份焦虑》中,钱超英指出:身份焦虑就是指身份的不确定性,即人和其生活的世界联系的被意识到的障碍和有关生活意义解释的困难与危机,以及随之产生的观念、行为和心理的冲突体验。⑤
身份焦虑聚焦于对自身角色和地位的不确定性,过多看重他人对自身的评价。身份焦虑内在地涵盖了自我身份焦虑和社会身份焦虑两个方面,自我身份焦虑和社会身份焦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身份焦虑是主体对自我认知、自我感觉、自我认同上缺乏足够的自信,从而在心理、认知方面出现失衡、行为方面出现失常。主要表现为:对他人过度的羡慕、模仿和追捧、甚至是嫉妒,对自己缺少必要的认知、认同和自信,而产生迷茫、无聊、担忧、自卑,否定自己等焦虑情绪。如今微信的广泛普及也诠释了当今社会上个人和群体身份焦虑和身份归属问题,反映了社交媒体语境下个体和群体对身份的游离、迷茫和不确定性。
三、微信朋友圈与身份焦虑的相互作用
1、微信使用始于身份焦虑
手机用户热衷于微信有其内源性的猎奇和外源性的刺激。微信作为新的社交应用,新奇事物一上市就会引发人本身的好奇心,驱使优先占有信息的用户尝试安装。一旦有手机用户安装了微信,趋同、从众心理作怪了,追求时尚、跟随潮流,接下来周围的人和好友就会前赴后继的接纳微信,这就是外源性刺激。外源性包括好友、QQ、腾讯广告等影响,从而手机用户被广而告之地陷入这种被建构的虚假狂欢中,个体走向了群体极化的微信使用。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一个人使用了微信,向他的同伴好友叙说使用经历,好友一方面感兴趣,一方面就想与好友保持同一战线,果断安装微信APP,这就是从众的“羊群效应”。鉴于扎根理论的指导,从自身及身边朋友的经验,确实有着身份考虑,好朋友们都在用,都在谈,你不用就落伍了,不时尚了,不是一个圈子的了。此时的微信被赋予着身份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一个手机应用,还透漏出身份象征意义的圈子文化。
大学生(年龄约在18岁到24岁)是微信朋友圈主要的、稳定的使用群体。大学生进入大学,摆脱羁绊,自由度高,渴求融入朋友圈,体验“象牙塔”美好生活。依托QQ和手机通讯录的微信,一个好友使用,就会主动推送给相关朋友,好奇心促使用户迅速安装微信,进入微信圈子,成为有微信身份的人。这一过程展现了大学生身份认知感较弱渴求群体认同感而接收微信信息,成为微信忠实用户。
2、微信使用中的身份焦虑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微信主要是为了社交而生。众所周知,微信作为新型的社交应用,主打功能在于文字语音聊天、图片视频传送、朋友圈功能等,从而联系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扩大人际圈,与周围附近的人互通交流,随时随地更新动态。但是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微信使用中的身份焦虑主要体现在朋友圈功能的发挥上。微信上的好友,都是经过认证审核的,都是与用户关系较好的同学、同事,“闺蜜”性质的、关系比较私密,有着相对稳定的身份,彼此间呈现自我、身份认同有着默契、能达成共识。
朋友圈中充斥的是自拍照、美颜相机的成果;各种晒幸福,晒菜肴、晒美照等,也许这些让人啼笑皆非,但他们确实存在你我身边,创造了独特的景观。自拍,得益于前置摄像头的优化,PS技术、美图、美颜相机的更迭,朋友圈中的好友越来越靓、越来越时尚,我们不禁得了“红眼病”,不再简单地羡慕,嫉妒、恐慌、忧虑的情绪悄然而生。下次我们一旦到哪旅游,来几张;吃饭前,拍几张;商场试穿品牌衣服,传几张,我们也开始拍起来、上传到网上,我们出于什么目的,想得到什么样的关注,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源于身份焦虑问题。人往高处走,追求上层地位,渴求别人关注是每个人的正常需求。但是我们有了身份危机,我们需要他人,尤其是我们身边的同事、朋友、亲戚、家人——来嫉妒我们、来仰望我们,给予我们安全感、存在感,这就点燃了身份焦虑的导火线。
3、微信使用后的身份焦虑
当下,朋友圈中刷屏,转发、评论、点赞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时刻关注朋友圈的动态,手机不离身等等景观到处可见。这都是微信普及后我们随处可见的场景,这值得我们思考。微信综合症日益严重,我们日益无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逃离生活。我们醉心于微信、智能手机、符号消费,暗示着我们的身份认同危机严重了,我们需要重新审视。
微信及朋友圈如今“异化”成分颇重,朋友间的动态俨然刮起了新一轮的较劲风潮,不仅含有感官上的冲击,还有心理的沉迷,具有难以抵抗的诱惑力。微信群体主要是80、90后,刚刚步入社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消费观容易混乱,缺乏足够的定力,绝大多数是生活在温室的小花儿,难以承受挫折和打击,凡事重效果,缺乏稳定的价值追求,尚未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感。时下微信的风行,用户沉醉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希望依托网络虚拟空间来呈现自我、肯定自我、寻求认同、找到群体归属感;而处于大变革的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就业难、竞争压力大等生存问题引发人们空闲时的孤独无聊和忙碌时的烦躁郁闷;如此一来,80、90后的工薪阶层和学生群体对自我缺乏自信或盲目乐观,对待他人或随波逐流或特立独行,造就愤世嫉俗或玩世不恭的性格,存在认知偏差、情感错位和意志薄弱等认同危机。年轻的一代深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苛求象征性的符号性消费来定位自己,建构自我新身份,寻求群体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把消费作为表达自我和身份认同的良方。微信展现的社会镜像已禁锢了用户群体的价值倾向,职业预期失当,责任感和存在感薄弱,诚信和信用体系坍塌,产生用户的归属感的漂移及人生价值的迷茫。
结语
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人,身份角色是我们安身立命、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身份焦虑来源广泛,社会结构的多元化、角色的复杂多变等,每个人无形中都有一定的心理焦虑。而社交媒体尤其微信只是人际传播领域的成因之一,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身份焦虑,肯定适当的焦虑会激发主体积极拼搏的健康人格,是激励主体力争上游克服难关的精神动力,建设更强大的心脏;更要看到焦虑带给主体的负面效应,主体深陷紧张焦虑情绪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我们需要合理的学习工作机制,它是引导失当的主体认清自我,加强社会交往的有效润滑剂。
参考文献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即时通信使用率第一手机即时通信入口作用提升》,http://www.199it.com/archives/2611 41.html
②④阿兰·德波顿著,陈广兴、南治国译:《身份的焦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③秋风,《中国人的身份焦虑:我们是谁》,《中国新闻周刊》,2006-10
⑤钱超英,《自我、他者与身份焦虑——论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其文化意义》[J].《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4)
(作者:均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