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如何健康发展
2015-09-10查英
查英
健康,是一个全民话题。健康产业,是一个全民产业。
数据显示,在欧美国家的平均消费中,保健品方面的消费占了总支出的25%以上,中国仅为0.07%,人均保健品消费额度是美国的1/7,日本的1/12。因此,人们认为中国在健康消费领域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政府、企业、医疗机构等纷纷挺进大健康产业,寻找新的突破点,提前布局。面对一个个正在兴起的产业,各方参与主体应具备哪些理念与行动?就此,《决策》专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大健康为什么火了
《决策》:您认为大健康产业包含了哪些核心要素?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与空间如何?
张部昌:健康既可以很广,又可以很深。在健康产业里面,理想化的局面是食品营养这块越大越好,医药这块越小越好。大健康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社会与健康,和谐、安定的社会,有利于人的健康。第二个层面是整个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好,优质的食品空气能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第三个层面是个人,个人心境好、心态好,也能促进健康。这些基本要素又需要科技作为支撑,借助科技了解人体对营养的需求,吃什么对身体有利、有害,以及在医药研发领域能够有新的突破,例如青霉素的发明,挽回了很多生命。个性化保健和医疗将是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方向。
乌丹星:健康产业正在从医疗产业向外围的二环、三环、四环扩散。一环是医疗,二环是体检,三环是生活方式,四环是相关产业,比如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娱乐、体育产业、养生旅游等。这些大健康产业要素涵盖在其他相关产业中,形成交叉融合。当然融合还包括互联网,互联网是贯通的,它只是工具和手段,并不是真正的产业内容。我们看到国家规划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达到8万亿元,我认为这个增长空间不只是停留在医疗领域,重点是三环、四环,包括一部分二环所产生出来的增量。
中国的健康产业刚起步。最近几年,养老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健康养生旅游也开始做了。但和养老不同的是,养老已经形成一些核心的东西,健康体检服务也形成了核心的东西,健康养生旅游却还没有形成,还比较虚。
总体来看,现在做大健康产业的企业水平,参差不齐。有一小部分高品质的企业,把核心的东西已经提炼出来,做出了样板。大部分的市场还是处在起步阶段。再外围的产业,比如休闲农业,也未形成气候和核心价值。
《决策》:包括医疗、药品、器械、养老、养生、保健、休闲旅游等在内的大健康产业最近比较火,各种投资也纷纷涌进,甚至许多其它企业转型发展健康产业,您如何看待这股“健康热”?
张永建:健康服务业在中央文件里被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并且做出了很重要的考量,这是从未有过的高度。背后有几点原因,一是近十年来经济发展的理念慢慢产生了变化。过去强调GDP、房子、车子,现在关注到人本身的状态,以人为本,人的健康。二是,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过程中,健康产业作为“踩油门”的新“油料”,被赋予新的意义。三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对健康的需求扩大。
戴光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现在总是说幸福感,如果没有健康,其他什么感也就谈不上。生命健康是人的一个基本向往,它实际上回归到人本身的一个最基本的向往,就是健康和生命质量。现在好多人成了富翁,但是结果他们发现不一定是真正“富”的概念,身体还不如不富裕的。人最宝贵的还是生命健康,他才能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经济的发展引发向人的本性回归,这是必经之路。生物经济也好大健康产业也好,符合这样的结果,人都希望健康长寿,“健康热”也是因为这样的趋势和回归。
乌丹星: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应该是距离医疗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这相当于是源头控制。靠医疗一种方式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是难以实现的。中国13多亿人,应该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来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让老百姓自我管理健康,来减少和降低整个医疗成本和医疗支出。这个方向对中国是非常重要而且是非常适用的,否则中国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最后的医疗负担很难承受。
健康产业如何“去伪”
《决策》:您如何看待目前健康产业散、乱、杂的局面?对于混乱的市场,如何去伪存真,去粗留精?政府监督管理的主要抓手是什么?
乌丹星:以健康产业链上的重点产业养老为观察点,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路径也会像其他产业一样,经历“六先六后”:先城市、后农村;先高端、后普及;先粗犷、后精细;先数量、后品质;先政府、后民间;先鼓励、后缩减。现在发展阶段基本在“先”字阶段,还没有到“后”字阶段。
出现混乱是因为大健康产业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市场评价体系,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怎么来证明?混乱阶段,其他国家也同样经历过。对这段必经之路,我们不要抱怨,但是各参与方应该积极共同推进,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法规、宏观政策的引导,行业协会做到市场评价规范,企业定位力争准确,做好产业链上的点、提升服务品质。我想再过七八年时间,这个产业会进步很大。
张永建:从政府引导的角度看,一要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支持什么不支持什么;二要制定相关的法规;三要能够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政府要花大力气,对违法的害群之马能够发现并清除。比如食品安全方面,食品造假很多为区域性事件,一个村的一个镇的大范围生产劣质食品,管理部门眼皮底下时有发生,事发过程中监管部门也往往是一路绿灯收钱过关。对于健康食品领域出现的“假科学和伪科学”,还需要借助专业技术才能发现,如果政府没有专业的技术和人才,监管也会大打折扣。要有严格的监管和执法能力,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才能培植一个健康的市场;四是发挥诚信体系的作用。现在的信用体系要么是不完善,甚至还有的是摆设。企业的信用没法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一定要让信用有价值,让消费者用手用脚用钞票投票,凡是信用不好的,我们就不买。
健康产业园的核心是研发
《决策》:目前国内多个省份都将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重要战略,许多城市争做健康城,希望在健康服务业领域有所作为,寻找新的增长点。您如何看待健康产业园这一发展模式?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乌丹星:我认为单纯的产业园区不适合健康产业的发展,把100家零散的企业聚集到一个园区,与分散开的区别是什么?
产业园区最核心的价值在于研发创新,100家企业聚集在一个园区的凝聚力需要依靠不断地研发出新产品。像国外的健康城,迪拜、神户、波士顿这三大世界著名的健康城,聚集了上千家服务商、上百家大学,还有医院。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是为了集中研发。
如果没有研发创新,把10家医院积聚在一起做什么呢?还不如把10家医院放在几个不同的区。仅仅靠聚集是不能创造价值的,也不叫真正的产业园。建设产业园区没有错,问题是有没有创新的研发在里面。
大学、科研院所应该是这个园区的核心,再加上产业,在一个园区里就近去创新,研究问题,这样做的产业园区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如果没有创新的附加值,产业园区是没有价值的。
张永建:这些年地方建设的各种园区模式大同小异,区别不大,热什么就弄个什么园区。
产业园区的形成有多种要素。以前靠政府提供更多优惠的条件吸引产业,随着区域之间的竞争,大家都想吸引产业,就会不断有地方政府开出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条件,由于竞争非常激烈,条件基本没有太大区别,无非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做文章。但是优质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哪个地方都去。所以说,以优惠条件进行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时候,拼的就是软环境。产业园区的形式在将来可能慢慢萎缩,现在有的太多园区面临空置。
如果不搞大而全,有非常清晰的专项指向,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专项指向与地区优势资源有关联,比如原材料优势、专业技术优势。例如打造一个专业技术,通过技术的吸引和扩散来形成产业的集群,发挥技术溢出的效应。
张部昌:宏观来看,健康产业将来的发展依赖于生产性企业、服务性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各类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建立合作、共享关系。健康产业或者说生物医药经济,从资金投入到成果产出要经历相对较长的周期,不属于立竿见影的产业领域。
因此,首先企业在发展理念上要转变,真正掏出一些真金白银投入到研发创新。避免参与主体通过项目汲取政策性资金,有的甚至想方设法转进个人腰包。第二,要真正有所侧重进行研发,高校和企业都要摒弃贪大求全,在优势领域做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产品。第三,政府下发项目时一定要将经费落实到研发,并进行项目跟踪,而不是将研发经费用到企业的一般硬件的建设上,更不要用到企业的流动资金上去。第四,建立相互信任的机制,保证知识产权的共享,这样才能让合作持续发展。
《决策》:大健康产业在理念上有哪些变化和新的发展方向?养老作为大健康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您如何看待其发展前景?
乌丹星:大健康产业是融合性的产业,我认为将来的企业一定是做细分市场的,现在的企业之所以没有做好就是因为融合的太多了。养老、休闲、旅游、温泉、会议什么都有,所以形不成核心竞争力。现在大健康产业炒得太火爆,人们容易贪大贪全,没有专注在专业细分和核心竞争力构建上。
竞争力应该是把一个点做深做透,做一个循环的完整链条,价值就出来了。如果一个企业做得太多元,做得不精不透的话,一个循环也没有形成,就很难得到资本的认可,在获取投资上失去竞争力。现在大健康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一定是做好点而不是去做面。
关于养老,中国人容易接受有形的,忽略无形的;看重硬件,轻视软件;重速度,无视品质。养老项目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是以健康为核心理念的人居生活。养老产业客户的生活状态首先是休闲,健康有品质的生活是其内涵。吃要求食品安全,睡要求安静舒适,玩要求方便便捷,聊要求老友相伴,游要求历史文化,写要求科技现代,乐要求丰富多彩,财要求保值安全,医要求快速准确,护要求专业耐心。所有生活体现的是健康人性尊严。
二是以健康为核心理念的人居文化。首先要理解健康懂健康,具有基本健康知识和健康理念,具有自我健康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远离医疗而非依赖医疗。其次引导老人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品质,洗涤心灵是晚年摆脱孤独寂寞抑郁最灵的药方,目前主动走进养老机构多半以高知群体为主。
中国养老产业目前是以地产开发为起源地的,房地产开发商对养老产业有多少认知?有多少真正想做养老的?我想说不到百分之一。
传统思想也一直不认同服务的价值,更别说服务老人。所以要呼吁全社会关注养老问题,关注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