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方式建构的三重维度
2015-09-10肖唤元秦龙
肖唤元 秦龙
摘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弱与其话语方式为广大民众所理解、接受和认同的程度息息相关。近年来,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不断扩张使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面临新的挑战,为此,要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表达方式,使之契合民众的认知结构、话语结构。当前,应注重从三个维度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方式,即主体维度,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客体维度,创新契合现时代需要的大众话语体系;载体维度,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大众话语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8-0052-04
话语由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组成,话语内容即言语者表达的核心内容,话语形式即言语者借以表达思想的形式。话语不是孤立的、毫无意义的符号语言,而是承载和反映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下决定、支配着各个群体的不同言语、思想和行为。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观点,他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社会团体所认识的过程。”[1]13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深刻变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大量涌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挤压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空间,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当代多元化的思想环境凸显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方式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一、主体维度: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
建构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方式的主体是从事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由此,着力打造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高素质的理论工作者队伍,尤其是青年理论工作者,是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方式建构的重要方面,他们是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的中坚力量,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首先,善于运用群众语言消除马克思主义与群众之间的心理藩篱。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表达方式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要真正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和接受,就要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民众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共同话语。“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史上不乏这样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们不是制造晦涩的专业术语来迷惑人,而是以通俗易懂的生活文字教化人,降低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门槛,让民众更加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主义理论工作者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时,从内容、形式和语言上都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的需求,用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族气息的语言和文字消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众之间的心理藩篱,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大众生活。要始终贴近生活,努力将学术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把繁琐的、深奥的专业术语转化为言简意赅的生活话语。“意识形态建设决不能脱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一般意向水平而片面地强调高层次,而是要立足于日常生活,通过把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利益需求,进而使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3]99要始终贴近群众,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将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的现实基础。要始终贴近实际,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落脚点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是不断变化了的客观实际。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评说过去,展望美好的未来理想社会,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当下的现实。马克思主义若不能很好地引导现实生活,必将失去在现实中存在的价值。广大人民群众是不会接受只有理想性而缺乏现实性的理论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还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熟悉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沟通中国本土思想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
其次,以实践为载体诠释理论的价值。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是内容、是核心,话语形式是表现,二者相辅相成。适合大众需要的话语形式是由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派生出来的,恰当的话语形式有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也更容易为民众所认同,而华而不实的话语形式必然会遭到民众唾弃。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要为民众所喜爱和接受,就要正视社会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使得大众话语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科学性”。话语形式不能脱离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内容,现实的实践决定话语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理论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兴趣、爱好的学术层面,而应深入到关注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的层面,一定要走出书斋,走向实践,走进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仅要在思想上信仰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在行动和实践上依据马克思主义要求去做。离开实践层面,任何研究都将失去价值和意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要反映实践,就是要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做到用理论解决民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广大民众之所以放弃其他思潮,选择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只有反映民众利益诉求,解决民众的生活困难,符合民众思想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内化为民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有如此,民众才能乐于接受和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最后,以坚定的信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必须有这样的状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信不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保持必胜的信念,有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坚决行动;既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信仰,也不会因为前进中的挫折而对信仰有所动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共同的精神追求,要有共同的价值信仰,这样才能凝聚社会共识,众志成城,为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通过树立坚定的信仰,关注现实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建构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在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科学信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持有的信念,也是判断是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同时,熟练的掌握和领悟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立场,也是作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只有真信真懂,才能激发理论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才能自觉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才能自觉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方式的建构。
二、客体维度:创新契合现时代需要的大众话语体系
在以往技术落后,交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凭借执政地位来垄断思想传播,将主流意识形态灌输到广大民众思想之中,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方式与话语内容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逐步拉大,因此,必须创新契合时代需要的大众话语体系。
[JP+1]首先,建构符合公民意识的话语形式。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是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素质。在全社会普遍树立应有的公民意识,更好地推动“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建设将有助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因此,建立与公民意识相符合的大众话语体系,扩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形成新的适合公民意识的价值观,是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的必由之路。在思想单一化的社会里,口号式、标语式、动员式的话语的确能凝聚人心,鼓励民众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然而,在思想多元的社会中,民众的思考能力增强,自主权增大,选择机会增多,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已明显不符合民众的认知需求和发展需要,非但不能使民众坚信马克思主义,反而动摇原有的马克思主义认知。话语表达方式是否恰当往往影响着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当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能获得“话语霸权”,除了西方国家拥有强势经济、政治和军事之外,还在于宣传话语的“普遍性”“中立性”和“隐蔽性”。相较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有着强烈的目的性、针对性和阶级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要创制表达方式与受众期望相一致、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读心理相一致的亲近性文本。必须关注和汲取大众话语,要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化,从抽向向具体转化。因此,在新形势下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离不开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
其次,要凝练具有时代特色的大众话语核心概念。作为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要立足于现实中国的具体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在改革创新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时代特色,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变化了的实际相结合,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凝练和概括出反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贴近大众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话语,实现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进而达到传播和推广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的目的。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284要凝练出切合时代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核心概念,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灵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为了适应这一时代特征,创新了很多理论话语、政治话语,不断丰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核心话语。在社会发展中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梦”“四个全面”等概念,“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些话语生动地向人民群众诠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说服力。当然,这些核心话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也必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阐发和凝练。
最后,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基础与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精华相结合。事实上,任何一种理论要想具有长久生命力,就必须与其他文化互动、吸收、内化其他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固步自封必然窒息马克思主义发展,终究被时代所抛弃,而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基于对以往文明成果的继承、批判和超越,它从不拒斥任何文明精华,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必然与其他文明的精华相融合。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必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形成了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当马克思主义从西方传到东方后,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之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简单借用传统文化的词语和语言,也不是把传统文化嫁接到马克思主义框架之中,而是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融合,使马克思主义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提法都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典范。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在反对封建主义和走向现代化中形成的,它既反映着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但同时又是人类文明演化的成果,其思想中蕴含有大量可供马克思主义借鉴的精华。因此,我们要大胆批判、吸收和借鉴西方文明。一方面要承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西方话语权下的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又要顺势而变,在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思想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三、载体维度: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
要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就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套成功的意识形态,首先必须经过心理说服过程,使群众认同其理念,这是意识形态确立的首要步骤。”[5]79
首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通过正面宣传,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正能量,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人们的思维规律一般是从具体到抽象,同时,宣传和教育的动机越明显,受众群体越容易产生抗拒情绪;相反,宣传和教育通过采取摆出真实可靠的信息,让受众群体自主判断和选择真伪,这样的宣传教育方式更容易受到受众群体的青睐和接受。在宣传内容上,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形势、成绩、典型、主题宣传是工作的重点,同时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宣传方式,要在真实可靠上动脑筋,在可敬可亲上做文章,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做好正面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多看光明面、多看主流、多看本质,使群众真正理解和接受社会主流,认清社会主流。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根本方针是要展示昂扬向上的社会主流、反映光明进步的社会本质,这是宣传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是正面宣传的核心所在。“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2]因此,要采取先摆事实,再讲道理的宣传理念,“让人民群众从自身的生活和工作变化、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来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必要性。”[6]在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教育,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以及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在礼仪制度的建立和规范中,在各项精神文明建设和评比中,都始终贯穿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多渠道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其次,宣传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巩固主导价值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努力方向。为人民谋福祉,这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最根本的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落脚点都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现实困难和实际问题。只有时刻将人民的疾苦记在心间,并着手解决之,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心实意地认同和拥护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和理论主张,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方式的建构才能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和指导思想,也是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这是我们党长期的意识形态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当下,大力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巩固主导价值诉求,要同宣传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最新成果,要大力开展学习、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人民群众的人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模范,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将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接受、认同并践行之。要着重在广大青年学生群体中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使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广大青年学生真正认同和接受核心价值观,通过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言行。
最后,宣传教育要发挥传统传播媒介与现代传媒的合力。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工具为主,积极主动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主阵地;同时,以改革创新精神合理运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拉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普通大众的心理距离。“传统的报纸、书籍、电视等平面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雄厚的品牌资源,一方面可以为现代媒体提供鲜活的信息和素材,另一方面可以抑制网络信息的虚假性,
有效阻止信息垃圾的干扰。”[7]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必须依托大众传媒,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充分发挥现代传播媒介在传播扩散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积极功能,发挥传统传播媒介与现代传媒的合力作用。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革命带来的最新通讯社交媒介,如搜索引擎、即时通讯、微博微信等多渠道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构建起以中央重点新闻传媒为龙头、地方传媒为骨干、各大门户网站为基础的互联网主流舆论宣传教育体系,着力打造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各级政府的宣传部门要善于运用传统传媒与现代传媒宣传党的政策,介绍社会发展成就,使传媒成为贴近群众实际生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通道,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不仅新闻报道、专题节目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而且娱乐类、体育类节目以至各类广告也要符合和反应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共同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
[3]冯刚.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李英明.哈贝马斯[M].台北: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
[6]王国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7]朱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日常生活向度[J],理论探索,2013,(6).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