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如何面对休闲时代和改革发展大潮
2015-09-10储继明
储继明
【摘要】旅游行业是我国的朝阳行业。一方面,我国旅游消费者正向休闲时代迈进,另一方面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正逐渐走向改革发展之路。笔者结合目前旅游新闻存在的弊端,以及自己多年报道旅游新闻的实践,从服务大众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探讨如何做好旅游新闻。
【关键词】旅游新闻休闲时代改革发展旅游经济
旅游行业是我国的朝阳行业,其产业链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经济带动性极强。一方面,我国旅游消费者正向休闲时代迈进,另一方面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正逐渐走向改革发展之路。如何在新常态下服务大众,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旅游新闻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结合目前旅游新闻存在的弊端,以及自己多年报道旅游新闻的实践,对如何做好旅游新闻进行探讨。
一、传统旅游新闻思维的弊端
1、唱“四季歌”,旅游新闻年年“老面孔”
春踏青、夏戏水、秋观落叶、冬赏冰雪,旅游新闻紧跟时令大唱“四季歌”;从出门前的景点动态、费用预算、交通路况、旅游百科知识,以及天气预报、景区接待、订票订房、餐饮文化、购物娱乐等旅游目的地信息,到旅游结束后的旅游消费纠纷、景点景区统计数据,让人感觉旅游新闻年年“老面孔”,新意不多。
2、满足于一般信息的堆砌,少见旅游经济重头分析稿件
当前,旅游新闻中一般性服务信息、动态信息较多,分析性、预测性的深度报道少,将旅游置于全国乃至世界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大背景下审视的报道更少,缺乏旅游经济分析重头稿件。
3、“新常态”形势把握不足
目前,我国旅游业迎来休闲时代和改革发展大潮,但当前的旅游新闻能够准确把握旅游业发展态势,引领休闲潮流、引导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报道很少。
4、单向传播为主,缺少与读者互动
旅游新闻多报道景区、旅行社的活动,对读者的旅游需求关注较少,而且缺少对读者的引领与互动。
二、新常态下旅游新闻亟需跟进
美国《时代》杂志1999年第12期曾载文预言: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一些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整体而言,我国旅游业正处于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发展的转折期。从旅游者的角度看,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而是希望从“吃、住、行、游、购、娱”诸环节全方位深度体验旅游的乐趣,放松身心。
另一方面,旅游业需要满足人们这种井喷式的深度旅游休闲需求,就要加快旅游投入,促进旅游服务质量,这就需要国家从制度层面打破原有束缚,鼓励社会资本介入加快旅游开发与投入,并且给旅游者创造休闲的条件,最重要的就是旅游者要有时间出游,相关配套措施也要予以保证。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长假、小长假制度,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休假日达到了100多天;在几大节假日高速免费措施随后出台。因此,如何在新常态下做好旅游报道,服务大众,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旅游新闻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三、做好休闲时代旅游报道的大文章
1、从休闲文化角度宣传旅游资源
在宏觀上,旅游报道要高屋建瓴,吃透我国旅游业近年来新出台的文件精神,解释宣传旅游发展中的各项政策法规;深入挖掘“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从休闲文化的视野审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结合城市特色,推广基于休闲活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的需求。例如,笔者曾在本报刊发《工贸旅游前景无限》一文,将“工贸旅游”高调向市民们推出,让市民们认识到,旅游并不是一味的游山玩水,它是一种愉悦的综合体验。
2、加强休闲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休闲旅游氛围
加强全民休闲教育,以休闲理论向人们宣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消费观念,引导游客转变旅游消费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休闲旅游氛围。
比如对仍存在的“零负团费”的揭露与提示。2003年8月下发的《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管理的通知》中说,“零负团费”是一种不正常的经营行为,是导致出境旅游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1年6月,笔者在走访阜阳本地旅游市场时发现,某旅行社正在推“0元港澳游”,而且市民们报名出游火爆。笔者在走访业内其他旅行社后得知,当时正常“港澳游”产品价位在2000元-3000元左右,香港地接社同本地社联手搞这种旅游活动,很明显是“购物团”,如果游客不购物,则会导致旅游质量下降、遭遇地接导游歧视等问题。此事在本报民生版报道后,引起本市旅游局重视,市旅游局随后叫停该旅行社“0元港澳游”,并对该旅行社进行了处理。
再比如近期,笔者所在地旅游局“社会监督员”微信群里,一名社会监督员发了一篇“吐槽式”游记:7月25日,他与朋友自驾到河南金刚台景区漂流,但当天景区去了12000人,大大超出景区接待能力,他等了6小时没漂成,只好选择退票。随后,笔者在本报报道了此事,提醒市民们漂流不要盲目跟风,去之前跟景区确认一下其接待能力,该报道社会反响良好。
3、善于发现新事物,拓展旅游新闻的报道空间
在微观上,旅游新闻要见微知著,记者要善于捕捉社会中与旅游有关的新信息、新事物、新动向、新成果、新人物、新经验、新问题,延伸、拓展旅游新闻的报道空间。
当前,随着汽车进入家庭,“自驾游”无疑是那些不想跟团出游的人的一种较好的旅行方式。但自驾游一般出游范围也就方圆500-600公里,在有限的时间内玩透较远的景点很难。但在今年春节前夕,笔者在与一位喜爱自驾游的朋友聊天时,他谈到刚花了四、五天时间在重庆玩了一遍。这让笔者很惊奇,因为从阜阳自驾到重庆旅游是很远的。但朋友说的这种出行方式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先自驾到合肥,再从合肥坐飞机到重庆,出游之前在租车网上从重庆预订了一辆车,再从重庆租车游玩。这是近期新兴起的“异地租车旅游”模式,随后笔者对此进行了报道,为市民们提供了一种出行方式新组合,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兴趣。
4、注重示范与引领,为旅游实践提供指导
作为旅游新闻记者,要时刻关注旅游业较好的做法,并予以推广和宣传,指导旅游实践活动。比如笔者所在城市有个阜阳生态乐园,每年都举办新春彩灯展、爱鸟周活动、瓜果采摘节、青少年游园作文大赛、科普宣传月等,每次活动笔者都进行了详细报道,其他景区也纷纷仿效。
5、抓住旅游热点,组织读者互动
媒体要畅通与读者的沟通渠道,结合旅游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做互动性的专题策划,让读者不仅可以通过报道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提供线索、反映问题、畅谈感受、发表评论等途徑参与旅游专题的策划采写,提高读者的参与度。
比如,媒体可以单独或与旅游部门合作,策划外出探险、骑行、自驾等活动,开辟栏目让读者参与等。目前,本报的“小记者俱乐部”有“小记者”近4000人,本报每周都与企业合作,分批组织“小记者”到本市及国内外体验、旅游,还专门开办了“成长周刊”,刊登小记者们的出游体验。此外,本报每周三的汽车版块还有“自驾游”栏目,刊登“驴友”自驾游体验。
四、报道旅游改革发展动向,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1、把握“旅游经济”主线,抓住当地旅游特色进行报道
阜阳地处皖北平原,水资源较为丰富,人口众多,其代表文化是淮河文化。阜阳也是甘罗、管仲、鲍叔牙、吕蒙、刘福通的故里,晏殊、欧阳修、苏轼曾在此为官。所以,笔者在报道阜阳本地旅游经济时,注重抓住阜阳的“水文化”、欧苏文化、农业生态示范等特色进行报道,进一步让外地人了解在阜阳主要看什么、怎么看、怎么玩,客观上也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阜阳观光。最集中的一次推介是2012年10月阜阳举办皖西北贸易洽谈会,笔者对此次盛会以“皖北旅游整体打包推介”进行了集中报道,凸显了本地旅游特色,与皖北各市、河南、山东等地旅游界人士为皖北旅游发展把脉,共话合作共赢大计,进一步扩大了阜阳甚至是皖北旅游的影响力。
2、了解行业,善于为本地旅游业“把脉”
作为旅游新闻记者,要了解这个行业,最起码是了解本地旅游行业,这样才能为本地旅游业发展“把脉”。对本地旅游行业,笔者也力图有所发掘。笔者不止一次在报道中提到,阜阳诸景区需进一步提升和挖掘景区内涵;另外,本地景区还存在旅游设施总体不到位、景区之间缺少联动等问题,难以形成过夜游,如能解决过夜游的问题,阜阳旅游收入当能再上升一个档次。这些观点,为我市旅游规划也提供了借鉴。
3、要有敏锐的发现力,对业内或本地出现的旅游发展新动向进行报道
比如《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出台后,万达、万科、恒大等国内知名的房地产商几乎无一例外都在抢滩文化旅游地产,国内也出现了并购旅行社的浪潮,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比如阜阳颍淮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祥源颍淮生态文化旅游区,是阜阳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项目规划定位高,放眼国际,将立足安徽、面向中原、辐射全国。这对全面提升阜阳市经济发展层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及相关媒体也进行了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比如,2014年12月底,笔者以《“融”出一番新天地》为题,报道了本地“阜之旅”旅行社融入安徽万达环球旅业,为阜阳旅游业注入新活力的事例。
参考文献
①马惠娣,《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J].《齐鲁学刊》,2002(2)
②马惠娣,《大旅游视野中的休闲产业》[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③于光远、马惠娣,《关于文化视野中的旅游问题的对话》[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作者单位:颍州晚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