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扩大试点的战略深意
2015-09-10霍建国
霍建国
【摘要】在新一轮的区域经贸规则重塑过程中,不能以“鸵鸟”心态置之事外,更不应回避敏感问题,通过扩大自贸区安排,可以带动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并加快同国际规则的接轨,形成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
【关键词】自贸区 改革开放 动力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三中全会后,我国加快了以周边为基础的自贸区谈判进度,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下,中韩、中澳自贸区在去年底已结束了实质性谈判,预计在2015年可进入实施阶段。与此同时,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也加快了改革开放试点的进度。去年12月,国务院又原则批准在天津、广东、福建增设三个国内的自贸园区,并同意上海自贸区内涉及服务业开放的有关内容可以在上海浦东范围内扩大试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12月5日,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专门安排了自贸区专题讲座,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深刻领会习主席的讲话精神是我们贯彻落实自贸区战略的重要依据。
推动自贸区建设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新要求。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从国际形势看,各国纷纷谋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特别是以美国为首推动的TPP和TTIP谈判等超大型自贸区谈判,正在推进并将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大规模的自贸区谈判一旦达成协议,其影响范围是巨大的,并且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新的贸易规则将形成国际主流影响力,这将对我国形成新的约束和影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贸区谈判的推动下,特别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导致亚洲及我国周边的政治经济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国际形势对我国推动的自贸区战略构成巨大挑战,在当前自贸区战略快速推进之际,我国要想保持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保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只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主动参与到各类自贸区发展中去,形成以我为主的一批自贸区安排。一方面可以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可适应新的开放规则和要求,避免我国在国际贸易新一轮规则竞争中被边缘化。同时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也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而且鉴于自贸区协定的签署是一种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性开放安排,将有利于形成开放促改革的新局面。
从国内形势看,当前国内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若干特征,且经济增长持续面临下行压力,资源能源约束日益加剧,产业升级面临明显压力,海外需求不振,导致出口维持在中低位水平,金融汇率改革面临新的风险,财政货币政策回旋余地有限,我们既不能回归大规模刺激经济的老路,又必须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我们唯有通过深化改革向市场要活力,通过激活民间的内在增长动能,靠体制和机制的活力形成新的增长引擎,要做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营造法治的营商环境,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引进更多的国际投资资本,以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深化国内市场改革創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来调动各种经济成分增长的积极性,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局面,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唯有突破自贸区的发展束缚。通过扩大自贸区安排,带动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并加快同国际规则的接轨,形成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
加快自贸区建设是适应我国不断走向国际治理前台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善于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仍处于艰难的调整中,美欧等发达国家企图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构筑自己的利益网,再度形成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和影响力,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被排斥在这一进程之外,新一轮的全球治理及规则重塑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范畴的重点和难点。现在我国虽已成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绝大多数国家的第一或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的经济利益已延伸到世界各个区域,维护并拓展我国的自身利益是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国除了继续在WTO中寻求贸易和投资利益外,更需要在双边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下拓展空间,通过建立多边区域、双边经贸合作机制以促进共同发展,相互补充,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为此,加强自贸区建设是维护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机遇,是参与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而有助于确立我国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中的地位。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贸易大国,经贸利益早已超越国境,延伸到全球各地,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利益的大国。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大国和强国必须要着眼于全球视野来规划本国发展,着眼于全球资源推动本国增长,只有通过全方位开放才能形成与世界各国拥有众多利益交汇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格局。因此,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应该慎重思考如何构建大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如何实现并处理好出口与进口并重,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获取利益和防范风险并行,坚持不做追随者,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确保国际规则向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提高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能力,实现我国经济全方位的国际化。
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自觉或不自觉的终将走向国际治理前台,发挥世界经济贸易大国影响力。在新一轮的区域经贸规则重塑过程中,不能以“鸵鸟”心态置之事外,更不应回避敏感问题,一定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谈判,主动提出新主张、新倡议、新方案,提升我国对国际和区域经贸规则制定的影响力,引导规则向于我国有利的方向发展,为新规则的形成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在未来对外贸易谈判时,我们也不能只停留在关税减让、开放服务贸易等方面,而必须要面对有关的新议题谈判,并以此促进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减少行政审批等诸多领域的改革,为中国经济持续和良性增长打下基础。因此我们通过加强自贸区建设,认真应对谈判内容和开放重点,主动深化市场化改革,努力突破传统体制机制障碍,最终才能实现习主席要求的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魏民:《全球自贸架构与中国战略选择》,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12月。
责编/刘建 美编/李祥峰
代表委员声音
建议尽快制定“中国自由贸易区促进法”。一方面要促进宏观改革和微观改革的协同。进行国家层面的立法,然后在国家立法的指导下,完善地方立法和配套细则,最终形成法律、法规、规章等协调配合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是促进政府改革和市场改革的协同。我国的产业立法将发生两个明显的转变,即由地方立法、部门立法向国家立法转变,由单领域向宽领域转变。在此情形下,应未雨绸缪,尽早研究、设计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
要以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与该战略相适应的天津自贸区建设。建议中央有关部委加快构建以服务新丝绸之路或新亚欧大陆桥,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为重要特点的天津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天津港作为该战略桥头堡辐射带动中西部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滨海新区副区长郭景平
建议武汉、合肥、南昌、长沙四个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联手申报国家级自贸区有几个优势和特点:以长江经济带为枢纽,以中三角四个省会城市为支撑,自贸区不以省为单位,以城市群为主体来构建自贸区,有利于新机制、新的探索,能够更好地整合四个省会城市之间的资源,能够更好地创新机制,优势互补,特别是推动交通、立体网络的建设,对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共享。——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