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万达要“走出去”?

2015-09-10郑东阳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走出去巨头权力

郑东阳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一场企业家论坛,论坛的主题是“企业如何说人话”。雕爷和马佳佳对着台下来自联想、海尔、万达等巨头的高管侃侃而谈,“王思聪”成为他们调侃的关键词。“王思聪在微博上那么火,你们可以省下很多公关费用,还搞什么自媒体?”

调侃归调侃,但万达等国内巨头确实在转型,除了学会像互联网公司一样拉近和用户的距离“说人话”外,面对中国经济下滑预期,巨头们也纷纷作出一系列应对政策。在不久前的万达年会上,王健林决定将万达打造为以商业、文旅、金融、电商为四大支柱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并提出两大目标:一是2020年集团服务业收入、净利占比力争超过65%,房地产销售、净利占比低于35%;二是海外收入占比超过20%。

而仅仅不到一个月,“海外收入占比超过20%”的目标就已经开始付诸实践——继以4500万欧元收购西甲马德里竞技俱乐部20%的股份后,万达集团又出大手笔:万达将收购著名的瑞士盈方体育传媒集团,价格高达10亿欧元。

一些媒体为这次收购作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释:这家由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侄子担任总裁和CEO的体育营销公司所拥有的资源以及人脉,让外界普遍认为,这笔收购将有助于中国申办2022年冬奥会和2026年世界杯。

中国领导人非常喜爱且重视足球,加上这项运动在中国本身就可以吸引眼球,万达此举让中国有了和足球世界的权力高层进行对话的通道,同时也可以迎合官方,何乐而不为?在万达宣布海外战略后不久,王石表示万科会分配15%到20%的国外投资,来平衡国内市场风险。

如果把两则新闻放在一起阅读,会发现,不仅李嘉诚在行动,许多国内巨头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当然,王石王健林的出发点不仅仅只会是“平衡国内市场风险”,中国经济转型红利正在慢慢减少,将眼光看得更远是必然的选择。而且二王的战略布局和“超国民待遇”的台资和港资的转移有本质的不同。港台资本更多是因为内地产业升级和转型、世界工厂的地位在减弱,不得不向人力物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等市场转移,而国内巨头更多则是战略上的考量。

一体两面,中国官方也在鼓励一些巨头走出海外,以扩大中国资本的影响力。还以万达为例,这两年,万达以极为“土豪”的方式从媒体挖走众多高管——万达在文娱业风生水起,不仅顺应国家经济新常态和文化“走出去”,也是国内房地产蜜月期结束以及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和影院趋于饱和后的必然选择。万达多元化发展之始,文娱业就成为重要突破口,“文化+地产”也成为其转型的主要路径。2012年,万达以26亿美元并购北美第二大院线AMC,迈出国际化战略实质性第一步,傲居当年中国企业对美投资榜首,也是中国海外文化产业最大并购案。目前,万达正在就入股好莱坞电影公司狮门娱乐进行谈判, 而此前12亿美元的贝弗利山综合地产项目即是为此铺垫。

万达借由合作机构专项基金投资万达广场以开启“轻资产”之旅的同时,其海外扩张仍然是“轻重并举”。今年1月,万达即提出投资10亿美元在悉尼中央商务区打造8.5万平方米的综合体以重建悉尼港地标性建筑。万达也希望能够借由海外投资反哺国内市场,外界曾将其并购美国AMC院线视为争取进口片发行牌照的筹码。

万达海外战略或许会成为未来许多国内巨头转型的常态。某种意义上,过去三十余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最大的红利来自权力所释放出的市场,早期那些崛起的民营企业和领头人多少是政策既得利益者。哪怕是国内近年来崛起的互联网新贵,恐怕也离不开特殊的政策保护——国外互联网巨头在中国门外窥视已久而无法获得门票是其崛起的重要因素,虽然他们也在促进国内政治和经济生态的改革。

在红利慢慢消逝的今天,这些巨头的海外战略只会是其转型的第一步,未来权力与市场之间的博弈方向——权力控制市场,还是市场影响权力、进而进行深度改革二者孰轻孰重依然会是判断转型期中国经济走向的重要标尺,在这期间,关注国外成熟的市场不失为稳健的策略。成熟的市场是不可能赚大钱的,但相对的风险也不会很大。

猜你喜欢

走出去巨头权力
药业巨头毁于谎言
机会绝不仅仅属于巨头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小黄人“三巨头”档案 Adela
领导权力的特性与影响
持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