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泰斗熊庆来的辉煌人生与悲惨结局(连载)
2015-09-10智效民
智效民
熊庆来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研究数学,二是教书育人。在数学方面,他的函数论研究成果被誉为“熊氏无穷极”(即“熊氏定理”),并载入世界数学史册;在育人方面,他培养了华罗庚、严济慈、赵忠尧、陈省身、许宝禄、庄圻泰、钱三强、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优秀数学家,使中国的数学研究达到国际水平。1949年以后他客居海外,是周恩来把他请了回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数学泰斗,却在“文革”中惨遭迫害,撒手人寰。更不可理喻的是,在他去世之后,人们都不能对他表示哀悼,为此华罗庚写下“恶莫恶于除根计,痛莫痛于不敢啼”的诗句。
众所周知,民主与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两大主题,因此回顾一下熊庆来的辉煌人生和悲惨结局,既是对五四运动的纪念,也可以看出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命运。
一、故乡:往事追思记从头
熊庆来,字迪之,1893年10月23日出生于云南省弥勒县朋普镇息宰村。据史料记载,唐朝的时候这里属南诏国管辖,因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名叫弥勒,故称其部落为弥勒部。到了元代改为弥勒州,清代又改为弥勒县,并一直相沿至今。由此可见,弥勒这个地名与佛教无关。
关于“息宰村”的来历,则有一个无法考证的传说。据说,熊庆来小的时候,曾经听摆渡老人讲过一个故事。老人说:因为这里是汉人和少数民族混居的地方,所以经常会为一些纠纷发生惨烈的械斗。在一次大规模冲突之后,血的教训终于让大家幡然悔悟。为了弭兵息战,人们把自己的村庄命名为息宰村。
其实,熊庆来一家本来是江西抚州府金溪县熊家寨人,其祖上因为随清军来云南镇守边疆,便在这里安家落户。熊庆来的曾祖父是个贩盐的商人,他白手起家,诚实守信,往来于竹园、开远一带。尽管如此,到了熊庆来的祖父熊凤翔那一代,他们家仍然没有脱贫致富。据说熊凤翔结婚时,因为没钱雇请花轿,他只好和朋友用一把旧竹椅把新娘抬了回来。
熊庆来的祖母进门后,发誓要让熊家振兴起来,为此她省吃俭用让儿子读书识字。熊庆来的父亲熊国栋,曾经担任过云南巧家县儒学训导,后来又在赵州府(今属大理市)担任学官,这为熊庆来的早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幼年时代的熊庆来好奇心非常强烈。有一天他把筷子插在盛水的碗里,看到筷子好像断了,便问父亲是怎么回事。由此可见,他是个喜欢观察、肯动脑筋的孩子。
熊庆来7岁时进入私塾,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六、七年的‘子曰诗云’,练就了熊庆来的古体诗功底,同时也为他建构了做人的基本间架”(《熊庆来纪念集》第165页,转引自《熊庆来与云南大学》第213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为了培养儿子,其父请了两位先生,除了教传统典籍之外,还教法语、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国家接壤,所以自开埠以来具有“得风气之先”的优势,这对于熊庆来的成长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以后,清政府开始推行以“废科举、办学校、改官制、整吏治”为主要内容的新政。在新政的影响下,云南先后成立了方言学堂、高等学堂、东文学堂、法政学堂、工矿学堂、农业学堂、商业学堂、速成铁道学堂、师范学堂、讲武学堂以及一大批中小学堂。1907年,14岁的熊庆来随父亲来到昆明,考入云南方言学堂的预科。方言学堂是清朝末年对外国语文学堂的通称,其课程除了国文、数学、格致(自然科学的统称)之外,外语占的份量很重。后来云南方言学堂改名为高等学堂,熊庆来继续留在这所学校。在此期间,要求民主宪政和独立自由的呼声日益高涨,熊庆来因参加学生组织的示威活动,还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
二、妻子:松菊今最好,何处隐婵娟
1909年,16岁的熊庆来遵照父母之命,与家乡一位教师的女儿姜菊缘结为夫妇。姜小姐与熊庆来同龄,她的生日是九月初九,故取名菊缘。因为是父母包办,所以他们既不了解,更谈不上感情交流。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新娘在入洞房时要向新郎叩头,这叫“挑水头”,意思是向天天都要挑水的新郎表示感谢。叩头之后,新郎还要跨过新娘的头顶,意思是老婆就要任我打来任我骑。出人意料的是,当姜菊缘向熊庆来磕了“挑水头”之后,熊并没有按“规矩”行事,而是向她深深地作了个揖。这让姜菊缘十分感动,也赢得现场嘉宾的交口称赞。
1911年,熊庆来考入云南省外文专修班学习法语,两年后他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取赴比利时留学的公费生资格。但是当他回到家乡把自己即将出国的消息告诉家人的时候,却遭到父辈的坚决反对。反对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怕他出去以后不再回来,二是怕他万一生了病无依无靠,三是怕他数典忘祖变成洋奴。就在这时,祖母对他的支持起了关键作用。
如前所述,熊庆来的祖母是一个极其贤惠而又有远见卓识的女子。据熊庆来的孙女熊有德讲,当年熊庆来去昆明读书的时候,曾因父亲反对而断了学费,是老祖母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才帮助他完成了学业。
另外,姜菊缘也非常支持丈夫的选择。当年熊国栋让儿子早早结婚,本来是想通过婚姻拴住他的心。没想到结婚后没过几天,熊庆来就匆匆返回学校。当老祖母向姜菊缘追问原因的时候,她的回答是“学业要紧”。
熊庆来出国以后,他的父亲讨了个小老婆。据说这个女人为人刻薄,很难侍候,因此姜菊缘颇受欺辱。直到熊庆来留学归来担任东南大学教授以后,她才离开这个大家庭。后来熊庆来又多次出国,姜菊缘带着孩子吃了不少苦,但她总是默默承受。姜菊缘虽然没有文化,却是个深明大义的女人。大约在1980年前后,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熊庆来的人生态度是不要做官,要做学问。”当对方说“大学校长也是官”时,她立刻纠正道:“不,大学校长不是官,是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记者的话表达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姜女士的话则道出了大学的精神所在。
三、留学:驱车致远有康庄
熊庆来出国留学与辛亥革命以及蔡锷治滇有关。1911年10月底,时任云南新军协统的蔡锷为了响应武昌起义,成立了云南省军政府并自任都督。上任以后,他通过革除弊政、更新人事、整顿财政、裁减军队、兴办教育、开发实业等措施,使云南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此同时,他也深感人才缺乏,便决定通过考试选拔青年学生出国留学。1913年,云南省向海外派遣公费留学生13人,熊庆来就是其中一个。这些人出国以后,分别学习矿业、数学、物理、化学、电工等专业,熊庆来选择了去比利时学习采矿。之所以有此选择,显然与当时的实业救国思潮以及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关。
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到达比利时的第二年,比利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被德国占领,于是他只好离开那里,绕道荷兰、英国去了法国。这时法国的矿业学校也因为战争而关闭,所以他只好改学数学和物理学专业。
熊庆来到达法国时,正值居里夫人刚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十年前,居里夫妇曾与他人共同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居里夫人与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勒就成了熊庆来最钦佩的两位科学家。
由于时局动荡,熊庆来在法国往往不能按时收到国内汇款,这使他经常陷入了生活的窘境。在此期间,他又因为营养不良患上了肺结核病,所以有一种雪上加霜的感觉。
法国是近代启蒙运动的发祥地,这场运动所强调和倡导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宪政等思想,对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遗憾的是,熊庆来在留学期间好像对这一运动没有什么反应。究其原因,恐怕与他的个性以及所学的专业有关。这一点,从他的家信中可以看出。他在信中对父亲说:“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谚语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男以努力读书为要。”经过7年苦读,熊庆来终于在1920年从马赛大学毕业,获得理科硕士学位。
四、回国:渡尽重洋渡甸溪
1921年初,熊庆来踏上了回国的旅程。经过长时间海上颠簸,当他抵达越南海防港上岸的时候,正好是春节来临。越南因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把春节当作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到来,家家都要贴春联、放爆竹、祭祖先、吃年糕。熊庆来在越南看到这种热闹的场面,想起了儿时在家过年的情景。于是他百感交集,赋诗一首:
爆竹声中惊岁除,国门欲入还三宿。
家中今夕欢乐事,高地围餐燃高烛。
随后,他抵达河内住进一家旅馆。当时他听一位法国人说云南发生政变,唐继尧在春节那天通电辞职被迫流亡香港,云南政局被驻川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所控制。据说顾品珍发动政变的原因是唐继尧穷兵黩武,搜刮民财,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致使云南“盗匪充斥,农工辍业,米珠薪桂,十室九空”。为此熊庆来在诗中感叹道:
行至国门传政变,唐家威福告途穷。
滇南今后谁为主,劳苦功高说顾公。
这一年的春节是公历2月8日。春节过后,熊庆来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家乡附近的一条小河——甸溪。过河的时候,他在渡船上遇到一位留着长胡须的族兄。当对方与他打招呼时,他很自然地用家乡话作了回应。这时他才意识到,自从出国之后,他就很少使用家乡话了,于是他又吟诗一首:
渡尽重洋渡甸溪,归心煎迫如调讥。
髯翁向我惊呼弟,勉作乡音叹久离。
过河以后,二人徒步向村子走去。这时,乡亲们听说他从海外归来,纷纷出来欢迎。在欢迎的人群中,就有他的儿子秉信。秉信是熊庆来出国以后5个月出生的,因此父子从来没有见过面。这时的秉信,已经是8岁的大孩子了。对于这种情景,熊庆来也有诗为证:
人群迎我集村边,喜溯欢声趋向前。
两弟身高不复识,亲儿初见紧相牵。
回家之后,熊庆来首先祭拜了去世的祖母。祖母去世的消息是他在马赛港登船时得到的,所以他在诗中写道:
离欧忽接恶消息,跨海涉洋心悲戚。
归回不闻馨颏声,留瞻遗像神奕奕。
伤感之余,他决心励志向学,以报答祖母的关爱。
熊庆来出国后,他的父亲娶了小老婆。他还觉得这是一种陋俗,但又不好直说,所以他在《见父》一诗中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过庭举目见严君,欢喜声中露隐情。
恨事终当能补救,家风总要从今新。
熊庆来回国之前,时任云南都督的唐继尧正在筹办私立东陆大学(唐的别号是“东大陆主人”),以改变云南没有大学的状况,为此他请熊庆来前来执教。熊庆来回国后,恰逢顾品珍发动政变,唐继尧流亡香港,所以熊庆来只好去了云南甲种工业学校教书。出人意料的是没过多久,熊庆来又收到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的聘书,于是他当机立断,带着老婆孩子离开昆明去了南京。
五、执教:纵步择幽多捷径
东南大学的前身是三江师范学堂,由两江总督张之洞于1903年创办。后来为了与“两江”相匹配,遂改名为两江优级师范。辛亥革命以后,该校又改名南京高等师范。1915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留学归来的郭秉文先后担任该校教务主任和校长,以民主理念办学、科学精神治校,使这所学校迅速成为教育界一大重镇。1921年,郭秉文将南京高等师范改名为东南大学,并提出“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的办学方针。为此,他先后聘请任鸿隽、叶企孙、胡刚复、竺可桢、熊庆来、秉志、茅以升、胡先骕、梅光迪、吴宓、杨杏佛、陶行知、陈鹤琴等知名学者前来任教。由于该校理工科师资力量强大,所以获得了“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的良好口碑。
熊庆来接到郭秉文的聘书以后,觉得有“三个意外”:一是他远在云南,居然会被东南大学聘用;二是他原以为应该从讲师做起,没想到却被聘为教授;三是他还被委以重任,担任了该校算(数)学系主任。
为什么东南大学会聘请熊庆来到东南大学执教呢?这与该校数学教授何鲁有关。何鲁也是从法国归来的留学生。当时他要去上海另谋高就,便向郭秉文推荐了熊庆来。据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说,1918年他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时,该校只有史地学部和数理化学部,除此之外,还有商科和工科两个专科。入学后他选择了商科和工科,后来因兴趣不合,才转入数理化学科。
严济慈还说:转到数理化学科以后,正好何鲁是他的老师。何讲课时许多人听不懂,于是大家纷纷罢课以示抗议。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成了何先生唯一的学生。熊庆来到达后,对严济慈也很欣赏,每次交来作业,熊先生都要写一个大大的“善”字。所以他觉得在东南大学读书时,这两位先生对他的影响很大。
2010年11月,严济慈的儿媳妇吕锡恩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曾经表示,她的父亲严济慈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就,与他在大学时遇到的三位恩师——何鲁、熊庆来、胡刚复密不可分。她说:“1923年父亲东南大学毕业,何鲁先生毫不迟疑地推荐父亲去法国留学,并答应资助父亲在法国留学的费用。……后来何先生家出了一点问题,一时无法给父亲寄钱,父亲万分焦急,彻夜难眠。熊先生得知后,竟将自己的皮袍卖掉,给父亲寄去了钱。”
关于卖皮袍资助学生的事,还有好几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说,姜菊缘怕卖了皮袍之后影响熊先生过冬,便向邻居借100块大洋寄了过去。还有的版本说,他们资助的是另外一个学生。
到了东南大学以后,熊庆来发现国内在数学领域还没有成熟的讲义和教材,便先后编写了《平面三角》、《球面三角》、《方程式论》、《解析函数》、《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动学》、《力学》和《偏微分方程》等十多种讲义, 其中一部分讲义至今还是我国理工科大学的通用教材。
当时熊庆来才30岁上下,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但是在超负荷的教学、写作过程中,他还是因为劳累过度而患了肋膜炎。无奈之下他只好住院治疗。他之所以变卖皮袍资助严济慈,大概与这次生病有关。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