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围观“倒奶”:专家批自媒体“神总结”
2015-09-10侯隽
侯隽
谁也没想到,“倒奶”成为2015年开年的一个热词。
新年伊始,关于奶农、奶企杀牛倒奶的新闻层出不穷。尤其是视频新闻中,奶农眼里噙满泪水将鲜奶倒进下水道的画面直击人心。
“啥时不再出现‘倒奶’这样闹心的新闻”、“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倒牛奶”、 “中国奶殇”、“乳业国土‘沦陷’”……一时之间,全民围观“倒奶”,中国乳业再次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多地为何出现“倒奶”行为?“倒奶”是“中国乳业沦陷”的表现吗?
奶农:2013年奶荒,2014年咋又奶剩了
1月7日,农业部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地方畜牧兽医部门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协调处理“卖奶难”。
“农业部颁布救助措施后,企业不再拒收或限收我们的原奶,也不会轻易关掉鲜奶收购站。但是从去年年中开始,养牛卖奶就是赔钱的生意,今年我一定要转行。” 河北的一名奶农王兵说。
王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从事奶牛养殖5年了,他的奶牛场每天产原奶3.7吨,但是目前乳企只按照合同规定的产量和价格收3吨原奶,其余700公斤只能以2.5元/公斤的低价格处理掉。
山东的一位奶农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媒体大范围报道山东、河北发生倒奶杀牛事件后,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是目前行情太差,“2013年是奶荒,企业都是全额收奶;现在是奶剩,一半全额,一半议价,我现在都不敢给奶牛吃好草好料了,多产奶反而成为头疼事了。”
“以前的饲料成本是如今的1/3,一年下来还有利可图。如今,不但要承受不断上涨的养殖成本压力,同时生鲜奶收购价还一落再落。刚接到通知,每公斤生鲜奶的收购价又下降了0.15元,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吧。” 1月26日,王兵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据奶农们介绍,2013年奶荒时,奶农有多少奶,企业就收多少,当时原奶价格是每公斤4元左右,奶农收益增加,于是都加大投入养殖,原奶整体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竞争激烈,价格下降。2014年,每公斤原奶的价格降到3.6元,超出合同收购量的则按照计划外价格1.5元/公斤收购。但是,一头牛每天的饲养成本都在60元~70元,显然是亏损的。
企业的难言之隐:存货多、资金压力大、散户奶不达标
1月中旬,飞鹤集团陕西飞鹤关山乳业有限公司(下称“飞鹤关山”)将来自千阳奶业合作社8.74吨的牛奶倒进下水道的新闻,让全民围观“倒奶”进一步升级。
1月8日,广州,位于南沙区榄核镇的一家散户奶牛场因至今仍未找到接收牛奶的奶制品公司,故每隔两天就要把产出的牛奶倒掉。
1月9日,河南省新乡市一养殖小区,奶农用鲜牛奶浇地。
1月9日,河南省新乡市一养殖小区挤奶厅,奶农把卖不掉的鲜牛奶直接倒入下水道。
很多人都在质疑:为什么要采取如此浪费、如此极端的方式处理牛奶?
飞鹤乳业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早在去年8月我们已经和奶业合作社打过招呼,将逐步降低牛奶收购,但基于对奶农切身利益方面的考量,我们仍继续收购合作社的牛奶,企业这样做是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的。”
飞鹤乳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飞鹤关山按照之前的协议价格收购奶农们的牛奶,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奶农利益受损,但这些牛奶不会用于生产,最终还是倒掉,是因为这些牛奶不符合飞鹤收奶的要求,只能用这种办法处理。
“以飞鹤牧场目前的饲养状况来看,每头牛每天的饲料有100多块钱,通过科学的计算和配比饲料,能够使奶牛的产奶量、干物质含量、蛋白质和体细胞含量远高于欧盟标准,挤出的奶直接可以饮用。但是对于散户的奶农来说,他们提供的原奶很难达标,加上无法储存且无法饮用,只能采取倒掉的老办法。”飞鹤乳业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奶牛养殖模式分为散养户、养殖小区、家庭牧场和规模化牧场四种类型。据行业统计数据,我国原奶年需求量在4000万吨左右,散户奶农提供的原奶约400万吨,仅占市场份额的10%。散户奶源在养殖市场上处于弱势位。目前,中国的大乳企如伊利、蒙牛、光明一方面自有牧场的份额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不断进口国外乳制品,对于散户的鲜奶其实需求量有限。
“发生倒奶事件后,不要一味地指责企业不作为,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乳业分析师宋亮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他认为政府出面使得倒奶现象暂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目前乳企普遍面临存货高企、资金承压的尴尬情况。
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伊利股份收奶量较2013年增加近50万吨,同比增幅逾15%;2014年上半年,蒙牛奶存货量折合现金约为44.6亿元,与年初25.8亿元相比,增长72.9%。
“政府为了保障奶农的利益,要求乳企继续收奶。而乳企收完了奶以后,又不能马上卖出去,对于企业而言,只有入库,库存多了,需求量自然少了,又会造成其价格进一步下降。”宋亮表示。
业内专家:倒奶不是新闻,自媒体将中国乳业妖魔化
显然,“倒奶”现象是在整个生鲜奶行业“过剩”的背景下,企业与奶农之间的常见矛盾,但是谁也没想到,种种困状见诸媒体之后,形成了一种全民围观的黑天鹅效应。
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谁动了你的早餐奶”、“中国奶殇”等自媒体撰写的文章在持续发酵。
乳业专家雷永军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看着这些来自银河系的神总结,作为业内人士,真是看不下去了。”例如一些文章利用我国上世纪60至80年代教科书中,批判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把肥猪、鲜奶成批倒入大海,宁可造成巨大浪费,也不愿给饥民解困的内容在人们脑海中留下的鲜明烙印,把本次“倒奶”的原因总结为,欧洲和澳洲等奶牛养殖场奶牛数量增加,争夺了中国奶牛养殖业的市场,有的还和新西兰干旱、中澳贸易大单等新闻进行各种牵强附会的联系。
“那是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浪费食品的典型事件。其实倒奶不是新闻,在平面媒体时代,这种新闻传播效应有限。但现在是自媒体时代,防不胜防,每一个信息都可能产生黑天鹅效应,无限次放大倒奶的后果,无限次精简倒奶的原因,加上不断有人评论,导致普通事件升级,并不断传播,以至于形成‘奶殇’这种新闻的产生。”雷永军说。
其实,“倒奶”在欧洲发达国家也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2008年底,欧盟宣布全面开放乳业市场,并逐步降低奶农补贴。2009年,由于奶价下跌,欧洲奶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比利时的奶农甚至将牛奶用洒水车洒到田地里以示抗议。直至2012年,欧洲奶农们的倒奶行动仍在进行。
雷永军向记者表示,尤其是很多公知把倒奶现象看成中国乳业最大的危机,还总结为第一是中国奶牛业养殖水平低,第二是国际产量提高了导致中国奶农不得不倒奶、杀牛哭鼻子,还让乳企也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这些经过发酵的新闻真是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再一次把中国乳业形象进行了妖魔化。”雷永军感慨道。
如何走出倒奶怪圈
中北蓝海FMCG品牌营销策划机构首席项目运营总监王子恒认为,国内这一轮的杀牛倒奶风波是多方因素综合发力使然,一方面是上游奶源供应量持续增量,另一方面是消费相对疲软。国内鲜奶源乳品加工企业的原奶消化量骤减,这样势必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出现低价收购奶农原奶,甚至拒收,让奶农无奈只得采取杀牛倒奶的做法。
倒奶,在发达国家也屡见不鲜。2014年12月,欧洲奶农在欧盟委员会大楼门口,倾倒牛奶,抗议奶价连续数月下跌。
山东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调研发现,这次倒奶事件中受害最深的显然是奶农,因为奶农是乳业链条最弱的一环,话语权完全掌握在乳企手中,加上租地、用工、上设备和能源环保等成本增加,奶农利润和生存空间进一步遭受挤压,这体现出来的是乳业经营体制存在问题。他建议,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未来还需加强合作,才能做到风险共担、压力共享,只有这样这个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乳业专家宋亮认为,要想帮助奶农,必须由政府牵头,从上而下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梳理和改善。“显然,在这次风潮中,成熟企业对奶源质量的把控能力大大增强,受的损失较小,大型牧场即使受影响也会小很多。受伤最深的是谁?显然是个体化养殖的奶农及部分养殖小区。但从目前的混乱局面来看,单独从奶源或消费市场去采取措施,都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现在需要系统性地,从完善产业链的角度去开药方。”宋亮说。
西方有句谚语,“别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正如飞鹤乳业对倒奶的总结一样,“在经济新常态下,要解决奶的问题,必须通盘思考、系统化解决,理清乳业发展的脉络,实现农业、牧业、乳业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统一管理、协调发展。中国乳业也在经历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这也是整个行业转型和升级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