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富以外的视野与胸怀

2015-09-10姚谦

新民周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苏拉赵无极石桥

姚谦

刚从东京度了一个周末回来,像许多台湾人一样,我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去东京,待个几天算是放个小假;上上熟悉的餐馆、逛逛街、散散步,顺便看看能否遇到好的美术展览。几乎没有例外,每回在东京都总能遇上一两个精彩的小展览。在日本看展览的经验是:展览本身规模不会太大,编排肯定是顶尖的!

遇到瑞士美术馆借展在东京都国立新美术馆,这是瑞士苏黎世美术馆Kunsthaus zurich首次来日展览,选件集中在19世纪和20世纪这段美术史,以美术派系分类展出。每一区块都有十分仔细的文字说明,加上难得渡海到东方的精彩真迹,图文一对照更胜万卷书,仿佛又重温了一堂生动的西洋近代美术史。隔天又去了石桥美术馆,看了德库宁先生(Willem de Kooning)在日本的个展。于日本参观美术展还有一个经验:参观者互相尊重,人们井然有序安静地欣赏,虽然已经接近展览的最后一个周末,所以人潮汹涌,不过并不会因此而影响了现场质量,这是公民素质的关系。

现在中国大陆因为经济的兴起,许多高单价有名的艺术品,透过拍卖会或是私人转售(无论真伪)已经渐渐进入中国,私人美术馆兴起更是一件流行的事。如同石桥美术馆,正是在日本经济兴起时所建立的私人美术馆。石桥美术馆最有名的收藏集中在印象派上,且都是大作品,在日本经济泡沫前,短期致富的土豪们兴起了买名牌印象派画家作品,许多重要的印象派作品纷纷卖入了日本(当然还有许多卖出才被证实是伪作,近期正输入相同世道的大陆)。而石桥美术馆是其中作品不多但都是顶尖且考证严实的收藏者。

这次我又细看了一回馆藏常态展时,有了不一样的小发现。日本人对于印象派的推崇,可以从初致富时大手笔地买入觀察起,日本人初当土豪的心情与过去的台湾人、苏联人、现在的中国大陆人、印度尼西亚人都是一样的。不过经济泡沫二三十年后,他们如何对待这些还留在自己手中的收藏品,这是十分值得观察的事。私人收藏的分享,是我在石桥美术馆感受到最有诚意的一面——那经过了财富展现后回归自己收藏意义的诚恳一面。

石桥美术馆在分享中,精心安排同时代的日本艺术家、或当时曾受印象派影响的日本艺术家作品一起展出,把因果作了巧妙安排呈现,这是石桥美术馆默默在努力的事。这次在常态展厅中看到有两个房间,设了个小的主题:从印象派到抽象绘画。其中一小房间全是法国艺术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的作品和一段对他采访的录像。可见石桥美术馆认为苏拉吉先生英应该是抒情抽象艺术家里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家了,他所有的创作都跟东方的书写有关。经过了这小房间后可以走入另外一个房间,则放上了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对照,包括石桥美术馆收藏的几个时期的赵无极先生的作品,收得十分精准,在同一个房间却对照着与赵无极同时期另一位不知名的日本抽象艺术家的作品。在展览的介绍里面可以嗅得出,作者可能是普通日本人都不是很熟悉的艺术家,美术馆刻意把他与目前因为拍卖市场大热的赵无极作品相互对照,似乎有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好让自己的同胞借此关注。毕竟随着中国经济的兴起,造就了赵无极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价格高涨,甚至已经超越苏拉吉。我非常想要理解这样编排对照展览的心意,所以看完展后走到他们小小的阅览室里,看着他们历年策展的目录。发现这样的心意在石桥美术馆里从来没有中断过,例如:他们多次策划日本某位艺术家与印象派某位艺术家对话展览,甚至做过一次精彩的关于巴黎主题的日本艺术家联展。看得出美术馆已经从认可印象派在美术史上的重要这一层面出发,更着重于被遗漏的日本艺术家的整理,一座私人美术馆试着以自己的力量填补历史,可敬!

坦白说拥有这些重量级艺术品的私人美术馆,经历了岁月最终呈现出自己对于美术的观点,最重要的是胸怀与眼光了。

猜你喜欢

苏拉赵无极石桥
村行
论碳审计主体
论赵无极作品中的传统美学精神
2012年“苏拉”和“达维”双台风影响的近海风暴潮过程
濠河边长大的旅法艺术家——赵无极
悠悠水乡 七溪石桥
赵无极 《21.04.59》:墨龙腾天 甲骨巨献
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走进清华艺博
赵无极版画展登陆故土
北京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