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分析

2015-09-10陈文艳

课外语文·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创造语文教学想象

陈文艳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语文丰富情感信息源,创造情感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心怀的情感之核。应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字的蕴藉,挖掘形象的内涵,感受意境的优美,努力丰富学生的表象,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的形象,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那么就应该把想象的天空还给学生。 当今,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人的素质的多层次多侧面的身心组织系统中,创造性是其中最深沉最有价值的能动力量。创造需要想象,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开放多元化学习,参与社会实践,丰富想象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细心观察事物,在头脑中储备丰富的形象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 广博的知识是想象的源泉,知识狭窄就不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尤其是在初中学生作文里普遍存在着思想狭窄,内容千篇一律,想象俗套,无新意的弊端,甚至有的因为生活常识缺乏,胡编乱造的也有不少。其实,这些初中生在不同程度地患上了传统教育带来僵化的思维。面对事实,说明我们语文教师中仍然还在捧着参考书进行单纯的支离破碎的知识传授和枯燥无味的机械重复的应试训练。因而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生活是个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放眼大语文 ,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习语文,为想象提供加工的素材。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大语文教学观”的建立,语文试题多元化,开放性,我们学好语文,再如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单纯依赖语文课堂是绝对不够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日要多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接受更多的社会信息,并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上活动。同时根据学生年龄、兴趣、知识经验等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阅读、朗读、演讲、书评、书法、诗歌创作等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巩固加深和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文能力。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观察学语文的观念,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才能把语文学好。

二、要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

想象的水平依赖所具有的表象的数量和质量。表象的储备越丰富,想象的内容就越充实,越深刻。世界是纷繁复杂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如果用和善的眼光看它:它也许就是色彩缤纷的,充满情趣的,如果用冷漠的眼光去看它,它就会乏味的,孤寂的,甚至是阴冷的。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我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学生更是如此。要让学生去积极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就要从中学开始培养他们积极的审美观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则要科学地揭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恰当地组织学生在情感中获得启迪,自觉地与语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怎样才能产生如此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品尝语文的情感美

高级的情感大体上可以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喜怒哀乐的现实生活能激起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理解的追求。在中学生里,有很多作品都是包含着作者丰富、细腻、真挚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审美对象充分感受,深刻理解,然后获得完美的情感体验。用语文中的审美教育借助于形象思维的共同参与,既有欣赏,又有鉴别,这样才能充分地感受美,理解美的真谛。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首先布置学生熟读课文,进而思考: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会使作者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显然要求学生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下的背影既是父子依依惜别时留给独生子最后印象,又是父亲对爱子的深厚感情的凝聚,体会到这父爱的珍贵。

(二)欣赏课文的语言美

学生美的创造能力是在对表达美的感受、鉴赏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学生感悟美的能力,要通过各种语言表达美的鉴赏训练的活动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中的人、事、情、景、理跃在纸上,让美的意境与学生的情感融合为一体,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提高对美的事物的创造表达能力。尤其是短小的抒情散文,它以精美的语言为情感载体,用精美的语言来表达韵味,传达情致。因而,在学习各种文体作品的时候,更应该启发学生对精美语言进行细细品味。《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害羞地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等,描绘了一幅素淡朦胧,清雅宜人的月下荷塘图,使人体会到作者当时淡淡的喜悦之情,让读者有亲临之感。在这美好的意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品味到了作者语言表达之美,从而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也将得到升华。

(三)感悟作者的人性美

作者(包括作品人物)崇高的人性美对中学生的熏陶是巨大的。一般地说,作品总是带有个人的思想倾向,散发着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读者与作者是未谋面的情感交流者,读到深处,便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感应、默契和投合。作者的崇高人格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接触到最多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Q正传》等。鲁迅先生的文章有对农民的同情;有对愚者的鞭挞;有对烈士的赞美颂扬之情;有对反动派的憎恨,有对中国革命失败的深深痛惜之情;有对反动派崇洋媚外、卖国求荣的鄙弃厌恶之情……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为芸芸大众而疾书“呐喊”的堂堂正气。学生就会由对鲁迅先生的崇敬而得到思想和心灵的净化。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接触到众多的散发着不同人性魅力的作者及作品中的人。他们的苦难身世,艰苦的奋斗经历,伟大卓越的成就,崇高光辉的品德,特别是那些感人至深、令人起敬的事件,会在心灵深处产生惊叹、爱慕、敬佩之情。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读懂朱自清的朴素自然,峻青的清新明朗,刘白羽的开阔奔放,杨朔的曲折含蓄,领悟祥林嫂的淳朴善良的品格,黄包车夫的乐于助人的精神。这些人物身上闪烁着人性之美。教师要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

无端地扼杀学生的想象,学生就变成了笼中之鸟,鸣声凄惨而嘶哑,还给了学生想象的天空,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就变成了林间之鸟,歌声婉转而悠扬。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创造语文教学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