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析解

2015-09-10冯菊莉

课外语文·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中职教育

冯菊莉

【摘要】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对学生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早已成为社会上下的普遍共识和强烈期待。对于职校生群体而言,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既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又有非常重大的深远影响。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不仅必须引起中职学校及其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而且应当成为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的应有之义和主攻方向。本文立足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在简要解析人文教育现状基础上,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人文精神渗透;实践与探析

【中图分类号】G653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人文”呢?就是“人”与“文”的有效统一、共同支撑和相互促进。前者是对于生存本体的关照,表现为对人生的关怀;后者则是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表现为对文化的关切。人文精神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它记录着个体人或者群体成长与进步的足迹。中职教育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能否赢得身心健康成长,成为有益于社会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人文精神教育起着不可或缺且无可替代的作用。“阅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应特别注重它。”因此,加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根本需求,也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目的和意义

简单地说,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它的核心和实质在于人文精神。其最重要功能是“教人做人”。主要目的和任务却有着与时俱进的特征。具体显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唤醒人的个性解放和自觉性。德国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其次,抵御物质主义影响,提供人文精神导向。由于受西方文化、流俗文化和物质主义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学生尤其是中职生在人本精神与教育等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人文教育既能为个人提供正确的价值理念,又能为社会提供正确的人文精神导向。再次,克服智育至上的教育缺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职教育多被“市场”和“就业”牵着鼻子,普遍存在“重专业教学,轻文化课程”现象,对于人文教育更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有克服唯智育教育,把以人文精神为主的非智力与智力教育并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总体生存。最后,凝聚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当今发展特别强调“软实力”,就是指文化和精神的力量。作为核心生产力的缔造者和“心灵塑造者”,学校及其教师更应具有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把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摆上应有的高度和位置来认真对待。而极具人文性特征的语文学科更应当义不容辞、尽职尽责。

二、对中职语文阅读与人文教育的实践性思考

(一)生命意识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博大的生命意识。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饱含了对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努力追寻;而《邓稼先》一文,则充分体现了“把个人生命与祖国命运相融合,并满怀民族自豪感的无私赤子之情”。再如《寂静的春天》一文,既表达了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有力批判,又体现了对自然法则的理性张扬;而《我与地坛》则警示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在教育人们应珍视生命,如何思考一种更好的活法。所有这些,都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生命意识教育的丰富元素。

(二)责任与爱的意识教育

责任意识教育主要包括对个人、对家庭和对社会等方面的责任,侧重在于强调社会责任意识,就是在于把建功立业作为自身追求的崇高境界。这与自古以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有联系又有着本质性区别。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主人翁,劝喻虽然委婉,内中却充满了不计个人得失、忠君爱国的精神品质;《六国论》一文中的苏洵,奉劝北宋朝廷以史为鉴,“不应苟且偷安,而当竭力御侮”;而《左忠毅公轶事》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则反映了“匹夫之死、忠于社稷”的责任意识。人常言“大爱无声,真爱无形。”诸如《梦和泪》《邓稼先》等文章,那些舍己为人、为国为民的真爱与大爱能够震人心魄、荡涤灵魂,确是人文教育的美妙教材。

(三)理想与意志的教育

“自古雄才有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对于学生而言,理想与意志是健康成长中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人没有理想是不行的,但实现理想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若缺失相应的意志教育,不是空有理想,就会半途而废。现代学生大多成长于优越环境,普遍带有“90后”“00后”的时代特质,特别是职校生天生患有“理想意志欠缺症”,更加需要对他们注重“精神扶贫”和“意志补钙”。如《过万重山漫想》充分赞扬了那些在不同领域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精神意志;《回忆鲁迅先生》中的鲁迅,为写作常常工作到凌晨等,都可从中赢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应。

(四)审美意识教育

有识之士皆重视审美方面的人文教育。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积极倡导把美育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世界观教育活动。吕叔湘先生进一步强调指出:“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这就意味着语文课程蕴藏着丰富多元的美育功能。如《赤壁赋》中,既可让学生领略自然河山的壮美气势,又能从中欣赏到人的精神风貌和力量之美。再如《品质》《边城》和《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之类的阅读教学活动,更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物的高尚纯洁之美。

总之,如何开展人文教育与引导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这既是业务能力水平的反映,也是对师德师风和责任意识的考量

标准。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中职教育
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用好“留白”,扎实语言实践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