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的误区

2015-09-10黄雪娟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误区

黄雪娟

摘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帜下,教师把课堂完全“还”给了学生;讲授内容少而不精;学生讨论,表面热闹,内在苍白;该精讲的流于泛泛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导致语文课堂学习生态的失衡和效率的低下。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72-1

诚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时代的要求,是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但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对“自主合作探究”内涵的深刻认识,人们更多追求可见的形式,“把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窄化为对课堂教学形式改变的追求。”自主合作讨论在课堂中被异化为课堂组织形式的一种点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指导脱节,造成“惟自主化”倾向

教学是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自主学习既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又鼓励他们有独特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但是部分教师就片面地认为这种课堂教师不能多说,否则会限制学生自主学习,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完全“自由的”“独立的”,不需要教师指导的学习。于是课堂教学实践中便出现了忽视教师作用的“惟自主化”倾向:请学生自读课文、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等已经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流行曲”;“‘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就学什么、‘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要紧,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关系,只要把你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行已成为教学中的常用语。”这种行为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由于教师指导的脱节,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使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更有甚者,由于离开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蜕变为一种自由性、随意性的学习,表现为对文本的解读随心所欲,囫囵吞枣,严重偏离、曲解课文原意,甚至出现了学生价值观偏离。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让学生有所作为,教师也不能“无为”。

二、合作流于形式,难以收到实效

笔者近几年听了不少合作探究课,发现有这么一种现象:教师将课堂大量的时间用于课堂讨论、表演等,表面上课堂轰轰烈烈、颇有气氛,但我不禁想质疑这其中的教学实效有多少?实际上,这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即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过于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了学生探究的实效。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真正的参与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理论与实践显然是有距离的。从合作意识上看,长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面对着考试成绩的“排行榜”,面对着坐在自己身边的竞争对手,很容易滋生扭曲的竞争意识。在课堂上遇到一个有困难、有价值的问题,他们往往会选择在课后向老师请教,以免和同学分享结果,给自己造成竞争对手。从合作技能上看,仅确定小组分工这一环节就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尽管最后确定了小组长、督察员、发言员等,但在讨论过程中,他们磨磨蹭蹭,慢慢腾腾,不明确个人责任。从发言的情况看,在合作讨论时,只有部分同学享受到发言的机会,其余的人则自己干自己的事情,不积极参与讨论。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好奇心,总是指望优秀的同学能够告诉他们结果,以致使自己沦为讨论的“附庸”。还有一部分学生总是把合作讨论当成展示自己的舞台,合作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总想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无论是“附庸者”,还是“领导者”,都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合作”的真谛,缺乏合作意识,导致他们在合作学习时收效甚微。

三、问题意识缺失,造成探究浅层化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整个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缺少“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经常意识到有需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与习惯。它是一种对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背后的答案的寻觅与探究的追求,体现着学习者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直觉、敏感与好奇,从而不断地融化对学习与研究对象的领悟,实现知识的生长与问题的解决。”由于问题意识的缺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普遍缺少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仅仅能围绕教师预设的问题展开讨论。于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师提出问题——小组探究——选取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样一个模式。其中,“小组探究”往往是被动的,是为教师的教案服务的,缺少对教师所提问题的质疑,更谈不上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迷信权威,很少会对权威、教材、教师的见解提出异议。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布置一个探究题:“本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他先安排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当各小组陈述了各自的不同观点后,老师说:“大家的意见整体看多少有些道理,我们还是看看专家的观点,即:本小说通过‘我的叔叔于勒在‘我的家庭中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此时,课堂寂然,全班学生无一例外的认真抄录老师幻灯片中出示的“标准答案”。因为,那是“教参”上的定论。理性霸权所孵化的知识暴力,挤压着学生的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问题意识”的缺失,使学生的探究失去动力和方向,使探究学习变成了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导致了“探究”的形式化和浅层化。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形式显然是弊大于利。

面对课改,我们许多教师已经自觉地转变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逐渐接受了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但简单机械的模仿,往往容易出现问题和失误。只要教师自身能够不断地“自主”充实自己,自觉地与同行们“合作”,持之以恒地“探究”,那么,发现误区、走出误区也就为时不久了。

猜你喜欢

自主合作探究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探讨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体育课堂的探究
语文课堂上如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探微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践探析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