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整合幼小衔接教学的实践思考
2015-09-10李霞
李霞
摘要:我国当前在幼小衔接中存在幼儿园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小学化日趋严重,简单地套用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大班以知识传授为主,并且要求幼儿完成家庭作业,忽视全面的教育衔接,注重于片面的、局部的衔接,偏离正确的幼儿教育方向等问题。基于此,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等多元整合的形式,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科学地改善幼小衔接实践,帮助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的教育平稳、顺利地过渡,让幼儿建立起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多元整合式;有效衔接;幼小衔接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12-1
幼小衔接对于儿童发展有重大影响,国内外都对幼小衔接工作展开了研究,在我国幼小衔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都意识到了幼小衔接工作将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要通过科学的办法,使幼儿园小朋友顺利地进入小学展开学习生活,为小朋友们做一个充分的学前准备。
一、小学和幼儿园之间有效沟通
1.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组织教师之间的观摩与交流,搭建幼小教研活动平台,定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园和小学两大教育机构的特点,并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学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沟通,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幼儿与小学生之间的沟通。采取多种形式来帮助幼儿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小学校和小学生的一般情况,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对小学生活的正确认识,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生活的愿望。
3.幼儿与小学校的沟通。指导家长重视幼小衔接,引导家长调整好教育计划,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和入学转变,形成教育合力。
二、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有效衔接
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单向或双向衔接,而是受多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环境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生态圈,共同影响着儿童的入学准备质量。为此,必须建构一个由社会、学校和家庭组成的生态系统,共同促成幼小衔接的顺利实现。探索有效策略,提升社会、家庭、教师对幼小衔接、入学准备的全面认识,促进社会、学校和家庭共育,有效实施幼小衔接教育。综合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更有效地促进幼小衔接的开展,适合农村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建立和拓展学校和家庭、社会的双向沟通互动渠道,构建我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操作方法,丰富幼小衔接知识,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使幼儿对小学生活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三、良好学习习惯的幼小双向衔接
幼小在目标层次、教学方式、用脑时间、教师角色、学习习惯和家庭因素的不同,幼小教育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衔接规律,找准学生学习的衔接点,结合家庭因素和其他外部因素,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幼小教育能够有效地双向衔接。
1.注重学习习惯的认识与感受。
2.强化幼儿学习习惯达成的目标意识,激发习惯养成的情感。
3.习惯意志的磨炼,让幼儿学会自制和坚持。
4.加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锻炼和强化,提高幼儿听说、看、写、做、想的能力。
四、幼儿进入小学心理准备的有效衔接
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理发展规律,改变了以往片面重视智力和形式上的衔接,重视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准备的研究,积极探索幼小之间幼儿心理准备方面的有效沟通方式。
1.研究探索幼小之间幼儿心理准备方面的有效沟通方式,关注并解决幼小衔接中幼儿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寻找整合、多元、科学的幼儿心理准备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生活的愿望,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总结并掌握幼儿入小学前在心理上的准备,形成一套有效的幼小衔接课程。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兴趣是指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各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深厚的兴趣和好的情绪使幼儿智力活动进入积极状态,关注幼儿心理健康能力培养。
五、幼儿进入小学知识和能力储备的有效衔接
学龄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的标志性阶段,是幼儿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是他们学业生涯的开始,幼儿的学业生涯能走多远,质量如何,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使幼儿进入小学后顺利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等。幼儿学习上的衔接绝不只是知识技能的准备,而是解决幼儿在学习性适应方面的问题,即做好入小学的学习性准备,提高幼儿学习性适应能力。
1.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生活自立能力。
2.提高幼儿自己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3.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和交往能力。
4.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我们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并体现后续学习和未来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体现科学性、整合性和趣味性,并与五所学校共同携手,改变幼儿园向小学靠拢的单一结构,探索改变低年级的教学模式,构建系统研究、实施多面衔接有机结合,在幼小衔接上体现价值取向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