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我的N本书

2015-09-10

南方周末 2015-09-10

沈旭晖

1.金庸:《天龙八部》

这是我翻看次数最多的金庸小说,好像在中学时代写过一篇上万字的读书报告。不过小说角色的人性刻画,要累积足够的人生经验才能真正了解。喜欢乔峰,因为他懂大是大非,但不是天天悲天悯人的穷酸,虽然能和各色人等交朋友,却毫不恋栈,知所进退。从前不明白乔峰的悲剧来源,不相信马夫人会因为乔峰在大会上对她目不斜视就设局陷害,后来才知道,世间真的充满这种人。慕容复是一个悲剧富二代,其实已经很有作为,但连人生路向也没有选择权,只能越陷越深。鸠摩智学习逍遥派“小无相功”的经历有实用价值,令他几乎成了当世武功最强的人,而且武功全失后,却有全书最幸福的结局。玄慈方丈把私生子的秘密隐藏了数十年,好比当代成名人物总有不可告人的黑材料,反而令他的行为更符合人性,更有魅力。这些,第一次阅读怎么能领略呢?

2.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中学第一次读时,惊觉中国史教科书是何等不济,也发现历史、国际关系可如何解构、重构,感觉提升了一个层次。我从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太在意旁人的不同立场,量度事物另有标准,部分也是少年时受这本书的启发所致。

3.卫斯理:《头发》

也是初中时代,从这本科幻小说的“ABCD”,启发了我对不同宗教典籍的另类解读,随之看了一堆不同神与外星人关系的书。直到现在,有人天天在身旁祈祷,我也会问“是否通讯器坏了”,何解如此形式主义。

4.李天命:《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中学时代曾经很迷的书,这本书确实影响了一代人。最受启发的不只是拿着“语理分析”去辩论的少年往事,还有发现“语理分析”可以和爱情、宗教、文学、科学、时事crossover(编者注:交叉),令人觉悟只要专于一点然后延伸,必能建立自己的天地。李天命在哲学界内外引起的争议与狂热,本身也是相当有趣的现象。

5.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这本书不能乱读,必须有briefing和debriefing(导读和解构),真正详读还是在大学阶段。当时老师同时讲解满口仁义道德和满口利益阴谋的马基雅维里,教导我们用前者调和后者(道德也可符合和推进利益)、用后者监察前者(道学家有不少在消费道德,或私德很糟糕),令人受用终生。

6.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

我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就是批判这个理论的大会,而“文明冲突论”方法学上的十大问题,一直是我课堂上的教材。但其实我很欣赏亨廷顿这种自创理论的方式,也经常思考为什么明明这个推论的数据和方法都有问题,结论却如此有影响力,所以,这本书可说是国际关系的“入门心魔”。

7.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这套书里的一半故事,都是小学时代父亲在床头讲给我听,然后我才找原著读。其实一直不认为福尔摩斯的推理情节特别精彩,却很喜欢书里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背景,第一次接触国际关系角力的故事,就是从福尔摩斯里看来的,例如《海军协议》《布鲁斯帕廷顿计划》《第二块血迹》《波斯米亚丑闻》等,都涉及外交层面。后来终于有机会到Baker Street的福尔摩斯“故居”参观,实在仿如朝圣。

8.毛泽东:《矛盾论》

我经常对学生说,政治科学就是讲究“划线”的艺术,其实人生也是,每一个决定,都是划一条线,如何用沙盘推演未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主动为必然出现的对手framing(编者注:设计预案),怎样利用敌人,《矛盾论》都令人深有启发。当香港学生都不读毛泽东,《矛盾论》反而出现在不少美国大学的参考书单上,包括当时我读的那间。这本书(其实只是一篇长文)同样需要导读,不过既不应像传统的那样纠缠于术语,也不必像西方哲学那样深究作者是否违反黑格尔辩证法,阅读方法应是随手找来不同现实案例,尝试应用“矛盾论”,再问具体问题,例如表面矛盾掩盖的本质,如何制造、响应和打散二元结构,慢慢就能融会贯通。身处此刻变革中的地方,此书应列必读。

9.布莱恩·拉平:《帝国斜阳》

记得初中时,电视上每周播放一次这系列的纪录片,讲述英国如何从不同殖民地撤退,那是第一次比较深入认识肯尼亚、加纳、塞浦路斯等国家。然后买了原著来读,对了解英国管理全球殖民地的手法,是很好的入门,也启发了我从此把香港放在全球框架内阅读。当时还买了文汇报出版的“山寨版”,比较其选择、放弃哪些内容,更是很好的学习经验。

10.梭罗:《瓦尔登湖》

多年前一个偶然机会读到这本书,发现不少章节很能呼应我时常独处的心境,而我也是经常用第三人称观察自己的人,就不断向朋友推介。不少朋友认识作者梭罗,都是通过他提出的“公民抗命”,但《瓦尔登湖》却是他隐居生活的纪实,出世与入世、在地与离地之间,给人不少启发。

11.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

小时候看了一次,没什么感觉,到了大学时代再看一次,才了解到一个华人精英领导一个集团,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里,像打机(编者注:打游戏)那样建构一个独立国家,并将之发展至今日规模,还能屈人机(编者注:电玩用语,这里指使对方无力招架),是何等夸张的奇迹。自此一直对新加坡有特别感觉,仿佛属于自己的平行时空,有时不禁想,要是从小生长在那里,人生会有什么不同……

12.张五常:《卖桔者言》

中学时代认识经济学的入门,实时影响是经常以“交易成本”与家人解释自身行为。后来逐渐发现,就是不做生意,交易成本、信息成本、Entry Barrier(编者注:进入壁垒)、Natural Monopoly(编者注:自然垄断)、边际效益等概念,放在其它行业也很有用,启发了我们不用理会学界给予的传统枷锁,只要能应用一些经济学概念建构自己的世界,也能很好地生存下去。

13.老子:《道德经》

在美国大学读“中国经典”原来是打算“屈机”(编者注:电玩用语,这里借指容易获得学分),后来才知道中伏,但又发现原来用英文读《道德经》(刘殿爵译本)比中文易明,然后读回中文却另有发现。虽然每一句都可以是truism(编者注:自明之理),但道家思想对调适过分进取的人生观也好、对作为策略思考也好,都确实大有帮助,例如对研究中国外交战略,就是绝配。顺带一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正是此间我城需要理解的。

14.陶杰:《泰晤士河畔》

认识陶杰的书早于认识其人,初中时在报章看他的散文,有眼睛一亮的感觉,直到去美国读书前,找他提点首次见面,原来已认识近二十年。我有勇气在大学读国际关系,也是受他鼓励,“唔(编者注:粤语,不)读经济都饿唔死”。不少人阅读陶杰有三部曲经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求学时为其才学、文笔所折服;到了书读了一些,就爱从散文或节目找碴,然而见树不见林,气概越找越酸腐;唯有到了人生阅历提升,才懂得他每天把不同信息和诸子百家瞬间融会贯通的功力。这本《泰晤士河畔》文笔秀丽,我小时候是用来学修辞的。

15.莱布雷希特:《谁杀了古典音乐》

由于小时候学琴,对一些古典音乐家也略有涉猎,这本书讲述古典音乐界如何“捧明星”、争上位、赚巨款的手段,不但令卡拉扬、帕瓦罗蒂等大师的形象变得“立体”(其实是有点幻灭),那些业界的潜规则,放在其他行业身上(包括道貌岸然的学术界)也颇适用。单看这一面,容易变得cynical(编者注:相信人皆自私自利);不知道这一面,又会太天真太傻;如何取其平衡,就是成年人的学问了。

16柏杨:《中国人史纲》

小时候很喜欢这本书,但逐渐发觉柏杨标新立异有点过头,而且缺乏统一的基准,而且引述观点一般不指明出处,一切都犯了学术大忌。然而,这本书的文字十分精妙,又实在能启发未入门的人多读历史。当年甚至被这本书引诱,买了全套《柏杨版资治通鉴》做生日礼物。

17.罗亚:《政治部回忆录》

很久以前读的一本奇书,以“当事人”身份,讲述港英殖民时代的政治部运作,如何监控政治人物、处理社会运动、和外国势力周旋等,绝对能温故知新。本书讲述的不少当事人依然健在甚或活跃香港,一切各有前因。一般父母绝对反对下一代从政,与政治部的存在关系至巨。

18.毕华流:《主席手记》

因为这本书,对自己的中学很有感情,也很期待参加“课外活动”,这是不少学生“脱宅”的阶段。以今日角度,当年中学生实在出奇地单纯,恐怕在iPhone的世代,再也找不到那种纯朴情怀。偶尔拿起来怀旧,也是为了寻找一代人的集体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