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泥烧出象牙白,冻玉凝脂总不如
2015-09-10
“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
德化古瓷窑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名窑之一。德化窑瓷器质地洁白坚硬、工艺精良、造型雅致、色泽莹润,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特别是明清白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中国的白瓷起源于北方地区,唐代即有“南青北白”之说。宋代以定窑为代表的白瓷,色调白中微闪黄,釉面细薄润滑,给人以温柔恬静的美感。在工艺上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和划花等技艺,将白瓷的纯白装饰推向了一个繁花似锦的阶段。
宋元时代,德化瓷器随着泉州港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而畅销海外。在德化境内现已发现42处宋元时代的瓷窑遗址,在东南亚、东非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发现了许多诸如粉盒等当时德化瓷的遗物,就是历史的印证。
北宋时代德化的窑场以碗坪仑窑为代表,其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的技术。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和白瓷的各式碗、盘、杯、碟、瓶、罐、壶、粉盒、洗、花瓶等日用生活器皿。产品造型精致,圈足宽矮规整,胎质薄细,质密坚硬,釉色滋润,白里泛青,富有光泽。佳春岭窑的青白釉已经相当洁白,接近于白釉瓷,可以说是德化白釉瓷的萌芽。
宋末元初,德化瓷窑有很大的改进,出现了一种介于龙窑和阶级窑(又称蛋式窑)之间,较易控制烧成火候的“鸡笼窑”,宋初以来使用还原烧成的老技术进入了采用氧化烧成的新技术阶段。此时窑场的生产规模亦有很大扩展。1976年考古发掘的屈斗宫宋代窑炉遗址,坡长达57.1米,共有17间窑室,这样大型的古窑炉,实为全国罕见。屈斗宫窑的产品主要有碗、盘、壶、盅、盒、高足杯等,绝大部分产品是芒口平底或实足露腹。这些器物胎质白细,釉质纯净而莹润,已经出现白中闪黄或泛红的新产品,体现了明代象牙白瓷的初期形态。元代瓷雕佛像已很盛行,为明代德化瓷雕艺术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并有瓷塑佛像进贡朝廷,得到帝王赏识。据《安平志》载:“白瓷出德化,元时上供。”
这一时期德化窑器物的装饰技法和装饰艺术已经达到了技术娴熟、匠心独具的境界,这一时期德化窑器物的装饰使用印花、刻花和划花等装饰方法,于瓷器表面饰以莲瓣、牡丹、云水、蕉叶、缠枝花卉等花纹以及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等几十种饰纹。花纹细致工整,优雅精巧,多种多样,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这些产品在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都有发现。
元朝,海外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泉州已发展为东方第一大港,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之一(另一个为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当时泉州与98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发生海外贸易关系,对外贸易达到全盛时期,瓷器成为泉州港输往海外的一项主要商品,外销瓷在德化窑瓷器生产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盛赞德化“瓷市甚多”“制作精美”“购价甚贱”。
明代是德化瓷业史上瓷塑艺术最为繁盛的时代,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宗、陈伟等为代表的一批瓷塑艺术大师把德化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峰。明代德化窑瓷塑作品题材十分广泛,造型丰富,不仅品种繁多,琳琅满目,而且形象传神,衣纹简练,线条流畅,以高超的雕塑技艺、纯净莹润的釉色和典雅的形体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国际瓷坛上的明珠”。尤其是对观音、达摩等传统宗教人物的塑造德化窑更为世人所赞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德化窑雕塑艺术的新纪元。
观音是德化窑瓷雕中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瓷工艺人们根据观音在佛教中具有无边法力、法相变幻莫测、服饰穿戴不同等特点塑造出了各式各样的造型。史料对明代德化瓷塑观音评价说:“有建窑塑像立像者,其素衣而蓝风兜者,像似美女为劣,似男者为贵”,(寂园叟《陶雅》)“观音佛高一尺,趺坐,面如美男子,丰而且丽,不可多得之品也”,“明建窑文殊佛,德化窑所造。高一尺,叉手趺坐,色泽光润可爱,如象牙然。”(《泉山古物编》)从这些评价都可看出明代德化瓷塑的高度成就。就当时所雕塑的观音造型来说,有渡海观音、送子观音、多臂观音、千手观音、立云观音、执经观音、披坐观音、盘膝观音、趺坐观音、袖手披裙趺坐观音、善财龙女观音、坐莲观音等70多种,大大小小的规格有200多种。其他各种神仙佛像瓷雕有达摩、弥勒、如来、文殊、菩提、十八手准提佛、布袋和尚、文昌帝君、福德正神(土地爷)、汉钟离、伏虎祖师、真武帝、寿仙、关羽、西王母等,另外还有各种瓷人像。
明代不仅各种人物雕塑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且其他动物雕塑也很盛行,如蹲踞麒麟、小麒麟、瓷人骑马、瓷人骑龙、瓷牛、瓷鼠、瓷狗、瓷狮子等,无不活灵活现,惹人喜爱。
明代是德化瓷大量销往欧洲的全盛期。早在17世纪,德化瓷器流传到欧洲,并且以细腻洁白的瓷胎和独具特色的“象牙白”釉令欧洲人大为惊叹。1983年7月,迈克·哈彻在中国南海海域成功打捞出了崇祯十六年至顺治三年(1643-1646年)间沉没的一艘中国大帆船,出水了2300多件瓷器,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德化窑生产的白瓷,产品有觚、杯、炉、壶、碗、观音塑像以及其他一些人物瓷塑等。明代德化白瓷大量销往欧洲,为了符合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德化白瓷不断研究和改进造型和式样,大量模仿欧洲家庭厨房使用的银餐具和陶器的造型,并在欧洲被广泛使用。与此同时,部分瓷塑也受到外国的影响,如“送子观音”就有点像“圣母与圣婴”。而且为了适应顾客的喜好,德化窑塑造了一些以表现欧洲人生活情景为主题的欧洲人像,专门销往欧洲。这种瓷塑作品在国内很少得见。如英国博物馆收藏有以“狩猎”为主题的德化瓷塑,表现的正是荷兰人在打猎的情景。
明代德化窑的另一突出成就是“象牙白”瓷的创制成功。宣德以前,德化已经有乳白釉的白瓷生产,并为北方定窑所仿制。日本上由恭辅所著《支那古陶瓷研究的手引》曾提到“宣德的定窑有纯白釉的东西和牙色(即乳酪色的)两种,虽然也是仿造德化窑的东西,但在手法上鲜明突出,非常引人注目,在制造技巧及造型方面都比宋朝的东西要卓越得多”。
“象牙白”瓷的创制成功,将德化瓷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种闻名国内外、独树一帜的“象牙白”瓷,其色乳白,质地坚韧莹润、细腻匀洁、素净淡雅、稳重大方,在白色中微闪黄色,犹如凝脂,似白玉,或隐约呈现肉红色(即所谓“孩儿红”),使人一见顿然有静穆之感。瓷之坯釉结合紧密,半透明度高,在日光映射下,釉中还隐现出粉红、乳白或牙黄色,因而菲律宾人称它为“奶油白”,日本人称它是“瓷器中的白眉”,中国人则称之为“猪油白”“象牙白”“乳白”或“葱根白”,而法国人所称的“中国白”(Blancde chine)则最为贴切,它赋予了明代德化白瓷更深层、更完美的含义。所以,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
明代德化“象牙白”瓷的出现,对17、18世纪欧洲的陶瓷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皇家瓷器工厂都纷纷模仿生产,掀起了一股模仿德化瓷器的热潮。如法国的圣科得(s. Cloud)、钱蒂雷(Chantilly)瓷器工厂,德国的迈森(Meissen)工厂,英国伦敦西部的切尔西(Chelsea)工厂等都在生产德化瓷器的仿制品。德国迈森工厂还模仿生产德化的弥勒佛,著名艺术家柏特格(Botthen)也用红色黏土复制了高14寸的观音。毫无疑问,明代德化瓷雕艺术作品的出现和传播,对国内外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世界陶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初至康熙时期仍然是德化白瓷的极盛时期,同时,德化所产的瓷器已列入贡品。白瓷是德化窑的重要特色,白釉瓷器延续明代的风格并有所发展。清初德化瓷雕继承明代何朝宗的风格,仍然继续烧造。何朝宗所塑造的降龙罗汉像和观音坐像至今尚保存在中国香港和西欧一些国家。
进入清代以后,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逐渐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窑址遍布县境各地。尤其是康熙以后,“坚姿素质似琨瑶”的“象牙白”瓷的瓷土、釉药配方失传,德化白瓷的釉水以白泛淡青为主,但仍继承明代传统的制作水平,瓷器质量较为上乘,其瓷雕作品也由明代注重塑像造型的完美和刻画人物内心神态转为以精细、繁杂的手法,着意表现外表装饰的复杂和工艺的难度。
雍、乾时期,德化白瓷生产的规模与数量虽然不如青花瓷,但其影响仍不容忽视。乾、嘉年间连士荃《龙浔竹枝词》中犹赞“白瓷声价通江海”。清代白瓷在器型装饰方面创新品种不多,有仿效明代的样式,也有与同期青花器相同的造型,器物成型以及装饰工艺不如明代精细雅致。日用饮食器皿虽日趋增多,但陈设供器、文房用器已不如明代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