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只是一座城
2015-09-10郭震海
郭震海
10多年前,在北京朝阳区,我站在一座过街天桥上,望着林立的高楼,如水的车流,匆忙的行人,暗暗在心里发誓:“北京,等着瞧,总有一天我会成为其中的一员。”那时候,我只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除了丰满的理想外,几乎身无分文的穷小子。
喜欢一座城就如喜欢一个人,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我喜欢北京,原因很简单,在北京可以很古典,也可以很时尚,甚至可以装酷玩先锋,而且我深爱着文学,梦想将来成为一个作家。对于文人来说,北京确实是实现梦想的天堂。这座城市很奢侈地聚集了很强大的文化精英人士,几乎集结了所有“国字头”报刊和在文学界有着绝对影响力的文学期刊,还有众多的图书策划公司和出版社。老舍、齐白石、梁思成、林徽因、张恨水、林语堂等,都在北京度过了其生命最重要的时期;鲁迅、蔡元培、胡适、徐志摩、沈从文、朱自清、冰心、梁实秋等,他们或大半生居住在北京,或将自己毕生的情感和事业与北京紧密相连,为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沈从文说:“在中国,要想成为作家,必须到北京住3年。”难道,不到北京就成不了作家?我曾经无数次思考过这个问题。在现当代作家中,有些作家确实是蛮幸运的,比如余华就是其中之一,他作为一名牙科医生,在中国浙江海盐县的一个小镇上手握钢钳,每天拔牙长达8个小时,观看了数以万计的张开的嘴巴。后来写了几篇小说,就顺顺当当改变了命运,进了北京,定居北京,这多让人羡慕啊。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牙科医生的时候,经常站在临街的窗前,看到在文化馆工作的人整日在大街上游手好闲地走来走去,心里十分羡慕。有一次,余华问一位在文化馆工作的人,问他为什么经常在大街上游玩?文化馆工作的人告诉他,这就是他的工作。余华决定写作,目标是进文化馆。
后来,余华如愿以偿从牙医变成了文化馆的工作人员。1993 年,余华不再满足文化馆的工作,辞去了他自誉为世界上最自由的工作,定居北京,开始了更自由的生活。在中国大地上有数以万计的,和余华一样有着文学梦想的人,他们或许和余华一样是牙科医生,或许是筑路工人,或许是机关白领,他们或许也想有一份可以安心写作的差事,也梦想有一天能定居北京。然而,当梦想遭遇现实,大多数人在生活的重压下,有的不得不选择放弃,有的只是毕生的一个梦。
北京对于有文化梦的人来说,就如磁石。人们的命运常会与一座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幸运的,也有不幸的。沈从文老先生是不幸中的幸运者。1922年夏天,沈从文就如现在的“北漂族”一样来到北京,一心想去大学读书,便在京自学,每天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1923年秋天,他参加燕京大学国文班的入学考试,结果落榜。此后的沈从文不再想正式上学,开始写作。然而,投出的稿子,篇篇石沉大海。身无分文,饥饿难忍的沈从文无奈中写信向几位知名作家求助,还好,他得到了郁达夫的帮助。他的散文《遥夜》在《晨报副刊》发表后,被北大教授林宰平看到,他被这个年轻人坚定的信念打动,遂介绍他到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当办事员,月薪20元。这对于沈从文来说真正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后来他有多篇小说、散文得以刊发,结识了如凌叔华、林徽因、卞之琳、冯至、废名、何其芳、芦焚等人,他们常举办小型聚会。《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阵地。
和沈从文先生比起来,有太多的“北漂”追梦人并不幸运。吴文光先生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叫《流浪北京》,被誉为新时期中国纪录片的先驱。我无数次看这部纪录片,每一次都会被深深地震撼。
《流浪北京》讲的就是自由作家张慈,自由画家张大力、张夏平,自由摄影家高波,自由戏剧导演牟森他们五人在北京寻梦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充满了艰辛,充满了矛盾,彷徨、无奈,甚至到极度抑郁。
北京对有梦的青年来说始终是一个理想中的舞台,他们认为来到北京,就能实现心中的理想,发挥他们的才能。比如作家张慈原本是一个编辑,有固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或许是因为太安逸了,她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北京;画家张夏平来到北京的原因更简单,他认为北京是首都,是可以实现理想的地方;张大力来到北京是因为他离开了画画就无法生存;高波留在北京,是想拍一些自己要拍的照片。
但是,他们的梦想却与现实有着激烈的冲突。张大力缺乏经济来源,很长一段时间身无分文,就到处蹭饭,还总结出了一套蹭饭的诀窍。张慈讲起自己借住在北大附近,北大既是她的食堂,又是她的澡堂。
这些为了梦想而走进北京的青年,在追求梦想的同时,还得应付生活的重压,于是在他们的心里,物质与精神始终在进行激烈的争斗。在这矛盾的心态下,他们对于艺术的商业化有了不同的理解。对艺术的追求,和物质生活的逼迫,使这些追梦者走向了性格和精神的分裂,如张夏平。说实话,我每一次看到纪录片中,精神分裂后的张夏平在画室内躺在画纸上,高声呼喊:“上帝啊,上帝啊你在哪里……”那种震撼力、穿透力,直抵灵魂。
10多年过去了,我没有实现进北京的梦想。当出差到北京,再一次站在北京的某座过街天桥上,突然发现自己再也喊不出“北京,等着瞧”的豪言壮语。
眼前的北京就如一棵大树,每天都在生长,每天都有怀揣着梦想的人从四面八方走进北京。北京真的是实现梦想的天堂吗?站在天桥上,望着拥堵的车流,奔忙的人群。中午临近,该吃午饭了,我真真切切闻到空气中飘来一阵阵香,那是炒菜时油盐酱醋等调味品散发出的香,那香和别的城市,甚至是小镇其实没有两样。
梦,我们应该拥有。
北京,只是一座城。
责任编辑 张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