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扇席

2015-09-10燕歌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草席暑气席子

燕歌

月扇席不是一件东西,而是三件。

月亮,扇子,凉席。而将这三件东西联系到一起的,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避暑。

自我懂事的时候起,就一直喜欢月亮,尤其喜欢夏天夜晚的月亮。

夏夜的月亮,不比冬天的近,不比秋天的圆,不比春天的亮,而它的美,是相对于天气的。在经过了一天的烈日灼烧,热浪奔涌之后,赫然挂上一轮冰盘似的明月,消散了暑气,洗净了夜空,无法不使人感觉到绝伦的惬意与舒适。想必没有人看着夏月的时候,还能感觉到暑气的。它远远地静止在那里,带给人的是安宁,静谧,与无尽的遐想……广寒宫中应该没有暑气吧,那棵月桂树想必也是挂满了寒霜,吴刚的斧头斫落,一同碎下的,除了树皮以外,想必还有泪珠凝成的寒冰。

月升,是美,月落,仍是美。

而我之所以喜欢月亮,因为月亮是与故事联系在一起的。

很小的时候,没有空调,没有电扇,那时的夏夜,人们还是睡在外面的,而我就经常在奶奶的身边,两只手托着下巴,看着天空的月亮,听奶奶讲故事。

嫦娥的故事,仿佛就是在奶奶那里听来的。

她会的故事并不多,但每次讲来,我都听得很入神,心灵中对故事里的人和事异常向往,因而忘记了暑热。

可以说,很多人在看着月亮的时候,都可能会想到自己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和做过的梦。

有月色的夏夜是凉爽的,蓝色的月光可以抚去每个人头上蒸腾的燥热,洒落一片寒凉。这个时候,孩子们无疑是最兴奋的,他们成群结队,在村子里奔跑,呼喊,捉迷藏……

当然,这种情形如今再也看不到了,电视、电脑和网络游戏取代了这一切。

月亮更加寂寞,因为很少再有孩子托着下巴仰望她,孩子们的眼睛都在盯着游戏中的嫦娥,在我看来,她虽然美艳无双,但却没有了愁绪,也就不再有遐想。

月亮更加孤独,因为连李白这样邀她对饮的诗人也已不在,如今的人们大都躲在空调房里,吹着人为制造的冷气,不再享受她所带来的凉意。

月亮更加哀愁,因为她的故事,已经很少有孩子愿意听,喜欢听……

然而夏夜的月,仍旧明明亮亮地悬挂在那里。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里的这首诗,把两个阶级的差别写得甚是深刻。

而体现出这种差别的,应该就是那把扇。

公子王孙手里摇的,应该是折扇,这种扇做工考究,文雅轻便,是身份的象征,而农夫也是摇扇的,因为他们夏天里他们更热,但他们摇的扇,是蒲扇。

折扇流传了下来,而且越做越考究。

而蒲扇也流传了下来,可是一如千年以前,没有什么改变。

同样流传下来的,还有那股无边的热浪。

小时候,奶奶摇着蒲扇给我扇凉,一起一落之间,讲着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的民间故事。

长大后,我摇着折扇,与文人朋友们坐谈立议,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茶余闲话。

在中国的文化里,扇子可以作为很多的象征,而且这些象征,多半比避暑的意义要大得多。比如诸葛亮先生的鹅毛扇,那是一年四季都在摇的,还有很多达官贵人,扇子上有名人字画,顿时“雅量高致”,商人变成了文化人。

在我看来,他们的扇子是身份的象征,并非看重它的实际意义。

而普通老百姓,才是真正使用扇子的。

小时候,田间地头,总会看到不少人坐在树阴下乘凉,摇着蒲扇。那时候,仍旧是赤日炎炎,骄阳如火,田野里的禾苗仍旧半枯焦着,与千年以前无异。不同的是,农夫心里的那锅沸汤早已到掉,因为机井代替了时常干涸的水井,无论太阳多毒,也不会影响收成罢了。

于是这个时候,树阴下就飞起一串串的笑声,有男有女,健康的,不太健康的玩笑,让农忙期间的人们可以扔掉一身疲劳。

大概千年以来,农夫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吧。

在笑声当中,扇子除了作为乘凉的工具以外,还兼职做起了武器,拿在手中是单刀,可以砍劈遮挡,扔出去是飞刀,除了准头差点,经常打到目标身边不相干的人。

于是乎,笑声与蒲扇齐飞,汗水共骄阳一色。

而这种乐趣,现在也没有了,越来越多的工厂和住宅侵占了耕地,已经将更多的农夫挤向了城市,剩下的土地还不够大型收割机跑半天的,于是树阴下再也没有人乘凉,也就没有了笑声和蒲扇。

农夫的家里,也安装了空调,于是蒲扇便收了起来。很多人家里,开始出现精美的小扇,越来越像城里人。

我甚至有了种可笑的担心,农夫丢掉了蒲扇,是否也开始丢掉质朴?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性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席子这东西,古代是很常见的。

在没有椅子的年代里,席子便是座位,刘备去投靠曹操,曹操与他出则同车,入则同席,因此当时想必席子是最普通的家庭用品。

当然,席子也分凉席和暖席,大概夏天坐的,就是凉席,冬天坐的,就是暖席吧。而我小时候躺过的,则是草席。

那时夏天的夜晚,还可以看到满天的繁星,还可以看到匹练似的银河,我并不爱好天文学,因此也没有数过星星。更多的记忆,则是在草席上翻来滚去的折腾,让草席上那股天然的草香,沾染上身体。

睡在草席上是非常舒服的,想想看,边上有奶奶扇着蒲扇,赶走蚊蝇,讲着故事,身下是软软的草席,鼻子里嗅着草香,说实话,要比现在的人们睡着空调房,躺着席梦思,看着大屏幕平板彩电,还要惬意。

因为,那是真正的自然。

我一直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比真正的自然,更加令人向往。

草席是用一种不知名的苇草编成的,由于睡得时间长,草叶已经软软的,顺顺的,躺上去非常舒服,而且透气。这种席子据说是从白洋淀运来的,为此,长大以后特意去看了孙犁先生的作品,还去过白洋淀,亲手摸过那些苇草,然而却再也闻不到记忆中的那股草香了。

而我长大一些后,家里就有了竹席。

这种席子很平,很凉,却很薄,不像草席那样厚,而且躺上去时,也不像草席那么舒服,而且睡得多了,腰背会发挺。因此还是怀念草席的。

于是我不禁在想,千年以来,农夫们铺着草席,摇着蒲扇,躺在一地白花花、清凉凉的月光下面,谈论着收成,贵人们卧着竹席,摇着纨扇,对着明月谈论神仙的时候,他们应当同样感觉到快乐,因为暑气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当然,古人还有很多避暑的方法,比如冬天的时候在地下挖冰窑,存积冰块,夏天再拿出来用。比如在屋顶上装淋浴系统,形成人工的水帘洞,或是制作手工的风扇等等,而这些都是皇家,或是大富大贵之家才能拥有的,百姓们是享受不到的。

因此对于百姓来讲,只要有月光,只要有蒲扇,只要有草席,就可以度过一个炎炎夏日了。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一直都不高。

我可以肯定,在将来,月光仍旧会有,蒲扇仍旧会有,草席仍旧会有,在某个月白风清的夏夜,仍旧会有白发苍苍的奶奶,摇着蒲扇,对着草席上躺着的小孙子,讲着月亮的故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猜你喜欢

草席暑气席子
江澜新潮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燎沉香
“一席话”的来历
立秋
凉席突然不凉了
三古董害死秦人
席子好厉害的
——吃饭、当官都和席子有关
凉席突然不凉了
草席名村下高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