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FFI中国分公司总裁叶禾卿工业体系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2015-09-10马巍
马巍
《综艺》:你个人是怎么接触到FFI和完片担保的?
叶禾卿:我从2001年起一直是做制片工作。美国留学回来后,最初从事广告制作,之后在MTV频道做过两年节目。当时合作过的制作人安德烈.摩根要在上海拍部电影,需要有中英文能力和制作经验的制片,于是我就进入了电影业。那时中外合拍项目还很少,但这一行的回头客很多。于是我就一直做了下来,也有了自己的制作公司。
至于完片担保,我最早接触是在2008年前后,当时在拍摄过程中我们需要制作给担保公司的详细报告,包括每天的进度、预算使用等等,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中国从来没有这块。到了2013年11月,我去参加中美电影节的一个论坛,认识了美国最大的娱乐律师事务所OMM,他们的老板又牵线介绍了FFI的史蒂夫。第一次我们就谈得很好,后来在香港、北京又见过面,前前后后大概谈了四五次。到了2014年10月,他确定要做中国的分公司,就问我愿不愿意过来。
《综艺》:为什么选择离开制作,合拍这块现在很热啊?
叶禾卿:之前我其实也有点犹豫,毕竟制作做了这么多年,我很享受在拍摄现场工作。完片担保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专业领域。但我觉得中国电影特别需要好莱坞那种严密的标准化体系。现在很多东西都不缺,缺的其实就是这个。自己一个人做项目毕竟影响不大,但完片担保做起来的话是能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我觉得当前也是进入这块的一个时机。
《综艺》:为什么觉得现在是时机?
叶禾卿:中国整个大环境,包括社会、金融、商业都在促成电影的工业化。完片担保是联接金融和电影的一环。以前中国电影主要是少数公司自己投资、发行,现在很多业外资金都有兴趣投资电影,这就需要专业的第三方公司来帮他们评估和监督项目,保证投资利益。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所有要件都已齐备,关键是要开始做,等所有东西都准备好就太迟了。我们知道在中国做完片担保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我们也相信自己做的事对整个产业是有帮助的。
《综艺》:FFI中国分公司为什么选择落户上海?
叶禾卿:上海是金融中心,上海市文广局也特别支持我们,因为上海希望能把影视产业真正做起来,我们对此是能有所帮助的,加上完片担保本身又跟金融直接相关。其实FFI的一个策略就是坚持在各地和当地的伙伴合作,现在亚洲市场我们做得不错,比如东南亚那边,马来西亚的松木制片场建成后吸引了很多西方项目,Netflex今年的大剧《马可·波罗》就是在那边拍的。
《综艺》:中国分公司在初期是否也会以做中外合拍项目为主?
叶禾卿:我们是向所有项目开放的。现在确实接触了一些合拍片,但同时也有纯本地的项目在谈。长远来看,我们想做的还是本地的国产片市场。我自己是希望头一年能够做两个项目。当然我们会非常慎重,虽然现在在接触片子,但我觉得可能还是会从中等制作做起。毕竟,在中国的第一步很重要。史蒂夫也很支持我们,他知道开头会很慢。还有团队的搭建,我们中国分公司现在有5个人,包括一个专门负责剧组的项目总监,还有财务会计和制作协调,另有一人负责办公室。
《综艺》:相比欧美,中国电影业的市场规则中有更多的变数,比如最近围绕劣迹艺人的新处理,对此你们如何应对?
叶禾卿:在好莱坞,明星在拍片之前都会投保,如果出现受伤等意外,保险公司会全权负责。至于目前国内的劣迹艺人,更多还是个人的故意行为,这需要在事前的合约里设计专门条款以形成更好的约束。国外选导演、演员都会看个人的职业履历,有些项目如果主创担保公司不保的话,投资人是不投的。
我们主要是对生产过程的监督,项目前、后期的很多问题跟项目方具体进行磋商。比如过审的问题,我们一般也会给出建议,比如立项时就尽量送剧本全本送审,我觉得这对各方的沟通都有好处。
《综艺》:国内也曾有一些保险类公司尝试推出完片担保业务,但没能做起来,在你看来是为什么?
叶禾卿:我认为,完片担保的核心是制作。你谈到的这些机构大多是金融这边的。但监督制作需要一整套专业体系。比如在国外,我们在接一个项目前先要看主创名单,特别是制片主任的履历。当然,在中国我们会充分尊重制片方和导演的选择,但这个人选是需要我们认可的。我之前制作过的合拍片《铁拳》也是FFI担保,当时在上海拍了30多天。导演RZA是第一次拍电影,所以搭配的执行监制很资深。拍片时他每天都跟在现场,就盯在导演身边,有时拍第二组就是执行监制自己带组出去拍的。
《综艺》:在开拍之前,导演、主演、执行监制和制片主任等核心人员都需要和你们签个人协议?
叶禾卿:国外是这样,我们在中国也想这么做,但肯定需要做本地电影界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中文版本。现在国内对法律这方面还是有点陌生。记得之前拍《碟中谍3》时需要搭一个中医的景,墙上想挂一些针灸图之类的,美方让我们去跟相关出版社谈免责协议。我打了一圈电话,对方都是口头说可以用没问题,但没人愿意出来签字,最后美方只有决定不用这些图了。
很多事情都是慢慢习惯就好,工业体系也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碟中谍3》里汤姆.克鲁斯在西塘追逐那一段,之前准备很久,主角跑动时该推谁都是安排好了的,群众演员还要先上表演课。拍摄那天也提前演练了很久,然后是替身实拍,一切妥当了汤姆才出来,跑了一遍导演再修改一下,最后只拍3条就完成了——标准化就得这么精细,这才是做产品。韩国这方面也做得很好,我参与的韩国电影《暗杀》在上海拍了30多天,导演全程都准备充分,结果既没超支也没超期。韩国还实行的是工作4天就休息1天,但人家休息都不是在酒店睡觉,导演要看样片和讲戏,其他工作人员也在调整、准备。演员也都跟全程,在上海拍摄时,主演全智贤就出去拍了1天广告,其他时候都在片场等着拍戏。
《综艺》:这样的标准化流程,现在国内的很多剧组可能还是很难适应,这是否也是你们在中国面对的最大挑战?
叶禾卿:我们有自己的标准化体系,但这不是说我们只会生搬硬套过去在好莱坞的经验,更多还是要针对中国国情,针对本地行业的情况作出应对,毕竟本土化是最重要的。
实际上,完片担保是为电影制作提供服务的,而不是说监控或是指手画脚。我自己一直觉得:拍电影最关键就是事前的准备。在国外,导演都很愿意说明自己的创意和拍法,也只有细节都沟通、落实好了,下面的部门才能明确各自的任务。之前我们接触过一个项目,还有3周就开拍了,导演剧本还在改,确实太赶了,我们还是希望能有更充足的前期筹备时间。现在中国的机会很多,但我觉得越是新导演,越是要做足案头准备——做导演有点像练剑,开始肯定要先反复不断地练习,最后才能做到手中无剑,但心中有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