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性分析
2015-09-09叶忞顾晓英
叶忞++顾晓英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师生互动或稀少或缺乏“真互动”,或缺乏主动互动。可采用互动形式教学,让“教的课堂”转为“学的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有效性;师生互动;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8-0055-03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对进一步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性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在实地课堂跟踪了10位教师的20多堂“形势与政策”课,发现课堂互动不等,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究其最大问题,根源在于缺乏师生间有效互动。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师生互动有助于其政治导向功能的发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层次性的要求。
近年来,高校依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形势与政策”课中师生互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师生互动行为较少,互动类型以师班互动为主。首先,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必须坚持灌输原则。但是,“灌输”是原则,不是方法。在沉闷、缺乏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容易失去批判、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知识的有效内化。其次,经过实地考察,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中,10位教师仅有4位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其中有2位教师在仅有一次的师生互动中采取了师班互动形式。“思政课”课程理论性较强,如果再用枯燥的方法进行诠释,没有必要的师生交流行为,便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影响课程的有效性。
(二)师生缺乏“真互动”,学生难以信服。师生互动不是一项点缀、一种摆设、一种形式,它应是一种有效的互动、一种“真互动”[1]。只有“真互动”才能够让同学们在交流互动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在课堂观察中,有40%的课堂有教师互动行为,但是近一半的互动行为流于形式:首先,师生认知互动以问答为主,问题反馈能力有待提高。在“形势与政策”导入课时,有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群体发问,了解大家在寒假中关注了什么,对刚刚召开的两会有没有什么感想。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给予老师回应,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应的点名提问,教师的提问就没有起到导入课程的效果。也有教师预设了“中国中产阶级为何蜂拥去日本买马桶盖?”“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如何荡涤‘精神雾霾?”等题,然而都“无疾而终”,没有深入进行讨论与互动。其次,师生行为互动中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软件、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缺乏讨论、活动探究以及课堂反馈等活动。在“形势与政策”课中,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率达到了100%,教学内容全部呈现在ppt中,教师说的一身劲,学生听得一头闷。再次,师生情感互动中缺乏非语言的交流方式,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调查中只有20%的教师做到了运用眼神、手势等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三)学生主体性缺乏,被动参与师生互动。“形势与政策”课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还需要围绕学生的主观层面如理想信念价值道德等来塑造新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式,是一个更加艰难和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如果缺少主体性的参与也必然是虚假的空洞的。在20节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师生互动行为100%都是由授课教师发起的。在有师生互动的课堂中,B教师和C教师一节课向学生分别提问了三次,而学生向老师提问的次数为0。在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时,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低下头,学生也习惯于教师的直接点名或要求,并不想主动参与互动中来。
教师的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干预学生的学,进而影响课程有效性的发挥。具体而言,影响师生互动的教师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一)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形势与政策”课平均每个学期有两个课时,每个课时教学时长为90分钟。某些教师为了能将“两会”内容全面展现出来,不敢利用太多的时间与同学进行互动。殊不知这种过分强调教学计划性,持续一个半小时的“一言堂”,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不到真正的效果。
(二)“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课堂观察中,教师最擅长的是“填鸭式”的教学,而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以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运用不足。例如,在“两会”专题的“形势与政策”课中,教师可以启发性的提问“为什么要提出‘四个全面”、“‘四个全面从何而来”,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反思“两会”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中来。
(三)未能全覆盖的教学内容。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每年下发两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但课堂观察总体上看,只有一半的教师能够全面覆盖教育教学要点,根据教育教学要点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标准来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四)单一的课程考评体系。课程考评体系的是否合理也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形势与政策”课程考评以开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成绩以最后考试成绩为主,平时出勤率和互动次数、质量占一小部分比例。许多学生认为“互动只占成绩的一小部分,互不互动无所谓”。单一的课程考评体系,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不合理的教学安排。教学安排的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许多教师的课程安排较集中,有数位教师在同一天有三四节课。同样的教学内容某些教师在同一天将会持续讲解三四遍,容易使教师产生“教学疲倦”,这无疑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发挥。
通过本次课堂观察以及实证分析,从师生互动角度出发,加强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独特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但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2]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有效教学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3]“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评论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师生互动意识,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要形成现代教学效益观,即在单位时间内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真正起作用的有效教学时间的值。[4]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营造互动氛围,创设互动条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5]有效教学的教师会建立并保持高度互动的课堂气氛——以师生之间的对话为特征,而不只是教师在讲话。首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为使学生敢发言、主动发言,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语言以及非语言行为,如:走到教室的中央,给予学生眼神鼓励和肢体动作等加强情感交流,为师生互动创造良好的氛围。其次,提供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第一,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在“形势与政策”留给学生至少10分钟以上主动活动时间,通过增加学生个别辅导、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合作探究、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为师生互动创造空间。第二,创造课堂教学反馈表、微博、微信、乐乎论坛等互动平台。
(三)巧设教学内容,保持有效问答。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离不开有效的问答行为。首先,发问环节要注重清晰、简洁,“形势与政策”教师设置问题要与教育教学要点、教学目标、学生水平相适应。还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不同的时刻互动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学生的思维处于平稳的时期,教师宜多提一些回忆性、总结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可多提一些分析性、评价性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还要把握住学生的认知冲突状态,通过学生的思考、大胆提问,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在相互学习中解决问题。其次,候答环节要注重等候时间。据研究,教师在提问后等3-5秒再叫学生回答的有效性平均值会提高。[6]延长了候答时间,学生有了更充足、更宽松的环境,学生对答案的自信程度提高,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但是,教师必须根据问题难度和学生的水平等灵活掌握,做到长短适宜。再次,叫答要注重机会的均等,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最后,理答要根据回答的正确与否,及时给予肯定及追问,注重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及自信心。教师还要将理答的内容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连接,提高问答的有效性。
(四)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好坏往往与教学方法的得失直接相关。[7]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例如,学生的专业背景,性格特征,情感需求以及知识储备等,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质疑的能力,改变传统的重结果忽视过程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让同学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如“两会专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两会中的民生、改革、反腐,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民生政策中真的有与我们大学生相关的内容吗?”进而引出“两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与大学生紧密联系。例如D教师在谈及反腐问题时,从党员管理角度向同学解释如何从严治党,让同学了解到腐败问题不是那么遥远,党的重要方针政策一直与我们息息相关。
(五)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很强,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教师必须具有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或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采用的教学策略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技术以及教学效果的反思。其次,教师应通过经验记录的方式将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解析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扬长补短。再次,教师要善于打破自我封闭的藩篱,加强与同事之间的协作互补。在协作体中,通过教学知识、资源的共享,教学经验和经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推动教学反思的深入。最后,教师应努力实现理论学习与行动相结合。教师领略教学理论的真谛,用正确的教学内容指导实践。教学理论也只有与行动相结合,才能被教师内化、改造,才能展现其价值和活力。
(六)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多样化的课程考评。首先,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为师生互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条件。其次,要制定灵活多样的课程考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要充分考虑“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考核方法要灵活。[8]以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为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学”、“真懂”、“真用”。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2.
[2][5][8]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选编(1949~2008)[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3.211.211.
[3]沈健美.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中静悄悄的革命[J].中国教师,2010(5).
[4]陈汝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5.35.
[6]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83.
[7]许青.关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