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

2015-09-09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组织部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年8期
关键词:三个一机制

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组织部

[摘 要]近年来,中共崇明县委针对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岛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全县基层党员干部中普遍开展“记好一本民情日记,理出一份民情档案,落实一个行动方案”大走访活动,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实效,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

[关键词]“三个一”机制;“民情日记”大走访;服务群众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8-0044-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上海市崇明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岛建设的过程中,为让农村、机关干部及时掌控社情民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近年来,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在全县1400多名村(居)干部,500多名乡镇、委办局领导干部,600多名市、县、乡镇“两代表”中,普遍开展了“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通过认真落实“记好一本民情日记,理出一份民情档案,落实一个行动方案”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工作实效,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启动了以“进百家门,拉家常事,知百姓情,聚万人心”为主题的“三个一”大走访活动。主要做法为:

(一)记好一本“民情日记”,第一时间知晓百姓冷暖。为了让村(居)干部与机关干部“身子沉下去,情况摸得准”,县委组织部为全县村(居)干部、乡镇委办局领导干部统一制作了“民情日记”本,人手一本,按照责任区域划分,排出每月走访计划,每户家庭每年至少要有一名干部上门走访。在内容上,设计了“家庭结构、经济状况、思想动态、邻里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意见建议”等六个必访项目,要求通过走访,详细记录相关内容。在形式上,要求将走访活动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正在推进的重点工作等有机结合,以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村情民意。许多村(居)干部与机关干部利用清晨、晚上、节假日,上门送问候、讲政策、听民意、解民忧,认真记好一本“民情日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第一时间知晓百姓冷暖。

(二)理出一份“民情档案”,全面准确掌握社情民意。为了使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得到处理,崇明县委着重强调“记”是基础、“理”是关键,要求每个村在记好“民情日记”的基础上,每周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逐一进行梳理归类,形成一份详尽的“民情档案”。插村的乡镇委办局领导干部结合“三定三访三联动”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定期参加各村居的“民情档案分析会”,与村(居)干部一道“梳辫子”、“理条子”。这不仅使村(居)、机关干部有了定期梳理社情民意的“硬任务”,也使各个村(居)都建立了一个集就业、医疗、教育、救助等于一体的“民情信息库”,为提供贴心服务、化解各类矛盾奠定了基础。

(三)落实一套“行动方案”,千方百计为民排忧解难。崇明县在创先争优中开展“民情日记”大走访,坚持把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县委要求每个村(居)每月底召开一次“两委”扩大会议,对群众的意见建议、矛盾和困难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一套“行动方案”,并予以公布,作出承诺,接受监督。每月15日,600多名市、县、乡镇“两代表”到村(居)开展走访联系活动,在问题的化解上,做到能当场答复的,当场予以解答;有能力解决的,及时予以解决;对需要一定时间或创造条件才能解决的,明确措施、节点和责任人,逐步予以解决;对本村(居)难以解决、需要上级支持解决的,积极向上反映,争取得到支持;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解决的,通过当面沟通、耐心解释,争取群众的理解、谅解,舒缓群众的情绪。

“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使一批群众急、难、愁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一些诸如违章搭建、邻里纠纷等方面的苗子得到及时遏制;使一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及时宣传,让平时足不出户的农村老人也能及时了解政策;使一批农村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改进,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改善。据统计,每年全县村(居)、机关干部走访群众达20余万户,走访农户覆盖率在98%以上,记下“民情日记”20余万篇,收集群众意见2万余条,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6000多件。“两代表”接访活动已覆盖全县所有村(居),平均每年有近2万名党员群众参与,收集提交的意见建议达1000多条。一本小小的 “民情日记”本,架起了一座党群干群“连心桥”,成为基层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成为干部改进作风的“助推器”。

“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的实践,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基层组织了解民情、疏导民意、化解民忧的“民心工程”,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带着感情倾听民声,用真情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基础工程。

(一)面对面,才能听到那些将要“沉没的声音”。相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广大的农村群众毕竟还是这个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有利益诉求,想要表达,但缺乏影响公共舆论的资源,又鲜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表达和追求自身权益的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声音很难在社会中听到。大部分沉没的声音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诉求,都有被压抑、待舒缓的情绪,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导致各类社会矛盾激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真诚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底层百姓的内心需求。崇明县的“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让干部泥土味儿重了、机关腔儿轻了,使干部转变了作风,使群众看到了希望。事实也证明,我们基层一线的干部是最有机会倾听到这些将要“沉没的声音”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全力维护弱势群体的表达权,让他们把心里的所思所盼说出来,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

(二)沉下去,才能发现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及早发现问题苗子,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组织的干部先把身子沉下去,走到群众中间,才能在第一时间察觉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崇明县开展的“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从制度上规范了基层干部必须接触群众、贴近群众的具体要求,从而使“沉下去”变成村(居)、机关干部的工作常态。做到了沉下去,我们就能实现解决矛盾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事前预防,使社会治理关口前移,使社会矛盾少产生、少激化、早发现、早化解,从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三)心贴心,才能真情化解民众的生活困苦。人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立场,立场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如果我们始终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把困难群众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为群众排忧解难就会有无穷的办法和不竭的力量。在当今我们必须反思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但干部走到群众中间似乎越来越难;通讯手段越来越先进,但干部与群众的联系似乎越来越少。有的干部对群众的正当诉求能拖则拖、能躲则躲、能推则推;有的脱离实际、好大喜功,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对民生工程却缺乏热情。崇明县“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从制度上规定了领导干部必须走向基层、贴近群众,必须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尽心尽力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办好,使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党员干部切实为群众解决民生问题,依法按规、尽力满足他们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等方面的现实需求,我们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就能最大限度地理顺民心、凝聚人心。

执笔人:吕方鸿

责任编辑:周奕韵

猜你喜欢

三个一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生本课堂的“三个一”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引领导向 靠制度建设做到“三个一”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大运河管理的“三个一”
青冈县组工干部学习“三个一”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