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云的从严治理党员队伍思想
2015-09-09韩丹丹
韩丹丹
[摘 要]陈云曾担任七年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和九年中共中央纪委第一书记,对党员队伍建设和发展有着特殊贡献。陈云在入党标准和程序、党员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违纪党员处理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张,对当代党员队伍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陈云;从严治党;党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8-0028-03
抗战时期,陈云曾任七年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改革开放后,他又任九年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在担任这两个重要职务期间,陈云集中精力紧紧抓住党员队伍的建设问题,对党员加入党组织、惩罚违纪党员以及培养和教育党员做了系统的论述。
(一)入党资格德为先。党员的德是“管立场和方法、管思想和道德、管纪律和作风的,德不好,一旦出了问题,就是方向性、全面性的”。[1]判断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情况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承认党纲,但不要求精通党纲。陈云指出:“积极分子不一定政治高明,真心肯干革命就可以。”[2]“如果要求加入党的人特别是工人、农民,必须精通党章党纲之后才能加入”,“会把许多要求入党的革命的优秀分子拒之门外”。[3]二是有坚定的革命人生观。要持有坚定不移的人生观,陈云指出:“首先必须认识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坚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实现的前途”。同时,“深刻知道,中国革命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斗争过程”。[4]三是加入到党的一个组织。共产党员不能同时还是其他党派的党员,只是同情或暂时与党合作的人绝不允许入党,陈云坚决反对使党降为各阶级的“民族革命联盟”的任何观点,一切党员都必须为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四是唯一信仰共产主义。积极分子未必养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却不能心存其他宗教信仰。共产党员要真正彻底反对一切宗教思想,崇尚科学的共产主义思想。
(二)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抗战时期,陈云就得出判断:知识分子在最近、将来,在党内将为重要干部。[5]在延安培训干部的过程中,陈云指出:“知识分子是革命的力量,并且是重要的力量。”“现在各方面都在抢知识分子,国民党在抢,我们也要抢……如果把广大知识分子都争取到我们这里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那末,我们虽不能说天下完全是我们的,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们的了。”[6]陈云曾有句果断而著名的话:没有知识分子,革命就不能胜利。[7]他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印发的稿件中号召:党应该重新作出大量吸收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入党的决定。
(三)规范执行入党程序。陈云特别重视入党程序,对不同身份的人的入党手续做了细致分析。首先,新党员必须有对其政治上负责的介绍人,不同成分人员需要的介绍人数量各异。工人和雇农是可靠的无产阶级,只需一个介绍人;小资产阶级出身和脱离了其他政党而来的,则分别需要两个和三个介绍人,另外,脱离其他政党者又必须经过党委、中央分局或中央的批准;恢复党籍和重新入党则是专门针对长期脱离党但未违反革命利益的情况,这种情况不再需要介绍人。陈云特别强调:政治上曾变节的分子,不得重新入党。[8]其次,一定时间的候补期是能否成为党员的重要考察阶段。工人和雇农可以直接转为正式党员,但非工人成分入党者必须经过一定的候补期,候补期的作用是继续教育和考察,一方面提高他们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识,另一方面考察他们的行动和言论对党和党的工作的忠实程度,以及他们的个人品质。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候补期但没能符合转党标准的特殊人员,要延长候补期继续考察教育,甚至可停止党籍。再次,支部征收党员必须严格遵守个别征收的原则,防止“小集团”整批入党。在吸收入党时,要逐个了解吸收对象,包括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为人如何,在群众运动中特别在紧要关头的表现,判断其是否具备入党的条件,逐个通过、批准。陈云对入党人员提出的考核要求符合中国的当前实际与长远发展,让党员队伍在关键时刻把住了入口关,既大量地征收党员,又避免坏分子混入党内。
(一)党员的党性教育。党性是指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所具有的特性,是使党在精神上无坚不摧的政治力量。陈云在抗战时期指出:“为了保持抗战的力量,为了保证革命和党的事业的胜利完成,每个党员必须高度地提高政治警惕性”,只有“巩固的党,才能够领导群众去完成它的任务”。[9]陈云认为,党组织培养党员的党性应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党的培训班是党员学习与提高的重要阵地。陈云曾领导中组部创办了陕北公学、安吴堡青年培训班、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女子大学以及中央组织部干部培训班等学校,并亲自授课。在教学内容上,他要求必须有两门公共课,一门是政治课,一门是军事课,一些学校还要开设党的建设课。其次,党员应接受全社会最广泛的党性培养和监督。群众对党的观点和态度时刻牵动着党员的神经,不容忽视。因此,社会上的党性宣传十分重要,对此,陈云指出:“要树立中央宣传部的权威。”[10]中宣部要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和一些文艺媒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并纠正不良观念,树立党的积极形象。
(二)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党员的理想信念区别于个人的理想信念,是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是党的教育的重中之重。1938年春,陈云在抗日军政大学作《怎样做一个革命者》的报告时,指出:“做一个革命者,就要准备为革命奋斗到底。什么叫到底?就是到人死的时候,上海话叫‘翘辫子的时候。”[11]因此,做有理想信念的革命者,第一要了解革命道理;第二要做好长期苦干的准备;第三要有牺牲精神。其中,陈云格外重视正确对待个人和党的利益的关系。他认为,“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革命的和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革命的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来处理一切个人问题”。[12]1942年,中组部从在延安的东北籍干部中挑选了十个人,准备派回东北敌占区工作,其中有些人因害怕工作中可能的危险而拒绝组织安排。对此,组织和思想上,陈云都给予了严肃的教育。他强调:有理想信念的党员要“在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相矛盾时,要服从革命利益”,“安于职守,克服喜欢做上层工作而不喜欢做下层工作的倾向”。[13]
(三)党员的作风教育。党风就是党的作风,是党在行动和工作中的表现。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14]首先,优良党风的前提是高素质的党员。陈云指出:“端正党风的关键是提高党员素质,尤其是提高高中级党员领导干部素质。”[15]党员队伍中提高素质的有效办法是学习,陈云认为:“独立工作的条件是学习”[16],并且“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17]陈云自身也不断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的著作,在延安时期就把实事求是的精髓诠释成“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作风。通过研究,把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总结为“交换、比较、反复”。“文化大革命”期间,陈云在《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一文中指出:“实事求是,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作风,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18]在改革开放后,他依然强调:“全党仍然面临着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项最迫切的任务”。[19]其次,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党风问题的核心,党风不好就会使党丧失民心。陈云担任中纪委第一书记后,在第一次全会上就把“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作为中纪委的基本任务,确定了党风建设在整个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位置。陈云认为,只有党内首先形成是非分明的风气,整个社会风气才会跟着好转,正气上升,邪气下降。陈云首先对高级党员干部教育子女提出要求,要他们“在子女的问题上,给全党带好头。决不允许他们依仗亲属关系,谋权谋利”[20];其次要求青年干部“注意学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发扬民主,多听人民的各种意见,特别是要倾听批评的意见。另外,陈云认为,北京的党、政、军机关应首先在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中做出表率,从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和国务院的各位同志做起。改革开放后,他强调:“抓党风的好转,仍是全党的一件大事”,“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任务还非常重”。[21]
(四)党员的纪律教育。没有对党纪的严格遵守,就没有党执政的可能,更没有稳定的执政环境。遵守党的纪律永远不能松懈。改革开放初期,针对社会上流行的“经济要搞活,纪律要松绑”等错误观点,陈云在1984年10月17日中纪委常委会上作《加强纪律检查工作,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报告,尖锐地指出:“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共产党不论在地下工作时期或执政时期,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的纪律。”因为,陈云认为坚定的纪律可保证党的意志和行动的统一,“纪律是我们的重要武器。维护党的统一,不靠刀枪,要靠纪律”。任何党员任何时候都必须无条件遵守党的纪律,“无特殊人物,无特殊组织”。[22]对于新党员,陈云认为党有责任加强纪律教育,“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遵守纪律,怎样做才是遵守纪律,什么事是违反纪律的等等一类问题”。[23]党的教育只是外在因素,关键要靠内因起作用,在于自觉遵守和严于律己,视纪律为自由而不是束缚,陈云对此形象地指出:“纪律只束缚那些非无产阶级的妨害革命的东西,就像游泳术只束缚游泳人不被淹死一样。真正的游泳家在水里是自由的,真正的革命家在有纪律的革命运动中也是自由的。”[24]
(一)“三种人”必须洗刷出党。抗战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处于大规模混乱状态,党员队伍也出现混乱局面,陈云分别提出了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三种人”概念。抗战时期,第一种为内奸分子,是敌人及国民党派来的奸细与收买的叛徒,“他们隐藏于党内,只要时机一到,就会立刻进行破坏,并且企图把我们一网打尽”。陈云指出:“巩固秘密党组织的第一位工作,就是肃清内奸和防止内奸。”[25]第二种为投机分子。他们没有革命的理想信念,为了个人利益混进党内,工作中严重脱离党的作风标准,表现为严重的贪污腐化和脱离群众。第三种为太落后分子,他们不参加党的会议、不缴纳党费、不做任何工作,只是挂名党员。针对这些内奸、投机、落后分子,陈云坚决表示必须洗刷出去,“必须使党员懂得‘党内要严,党外要宽两个不同的原则”。[26]“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也有“三种人”依然隐蔽在党的队伍中,要仔细剔除。这三种人指在文化大革命中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和打砸抢分子。陈云对这些人看的十分清楚,指出:“现在这些人大概表现是‘蛮好,到了气候适宜的时候,党内有什么风浪的时候,这些人就会变成能量很大的兴风作浪的分子……不能采取‘俱往矣。”[27]他对此下了严厉的指令:“必须把‘三种人清除出党。”
(二)严惩违反党风党纪分子。在党的实际工作中,能否一心为人民服务、不求私利,是对每一个共产党员作风的重要考验。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从中央到基层政权,从企业事业单位到生产队的领导权,都掌握在党员手里了,党员有机会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绝大多数党员是不谋私利的,但“因谋私利而犯法、犯错误的党员也不是一个很小的数量”。中纪委统计的经济犯罪案件中,开除党籍的有9000多人,受党纪处分的有18000多人,两者合计27000多人,比1927年“四一二”以后全国党员数量还要多一倍多。[28]1983年,有些农村举办党员集训,集训期间给每个党员发放伙食补贴和误工费,陈云认为这种现象难以置信,严厉指出:“一切集训、开会要钱的人,不能成为共产党员”,“凡属要求误工补贴的党员应开除党籍”。[29]陈云指出:“革命党人的行动仅仅是为人民服务,绝不想有任何报酬,谁要想有报酬,谁就没有当共产党员的资格。”[30]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对于不能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的人,必须强制其执行。明知故犯、情节严重而不愿改正者,党将不再姑息,决然将其剔除出党。
参考文献:
[1][27]陈云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710-1711.1707-1708.
[2][5][26]陈云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13.115.275.
[3][4][7][8][9][12][17][22][23][30]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1.43.180.134-135.156.138-139.187.196.128.396.
[6][25]陈云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73.302.303.
[10]陈云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41.
[11][13][24]陈云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21.221.374.
[14][15][19][20][21][28][29]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363.362.352.351.331.332.
[16][18]陈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21.226.
作者单位:陈云纪念馆
责任编辑:刘 捷